無處不在的監控攝像頭、實名的網絡社區、可以追蹤個人位置的健康碼軟件,不斷發展的數字監控技術令中國成了每個人都無所遁形的國家。過去十多年間,中國建立了規模龐大的數字監控系統,將民眾的一舉一動置於「老大哥」的視野之下。這些監控技術犧牲了個人隱私,也為威權國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信息量,並改變了政府對維穩方式的偏好。
最近發表在政治學研究頂級期刊《美國政治科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的一篇論文,分析了數字監控對維穩偏好產生的影響。研究者指出,在信息匱乏的年代,國家無法有效識別出政權的挑戰者,因此維穩主要是通過提供普遍的福利來「收買人心」。而當數字監控可以彌補「信息差」的時候,威權國家更傾向於對異見者實施「精準打擊」,由此帶來政治犯人數的上升,以及公共福利的下降。
金盾工程:公安部「維穩」系統的建立
研究者以中國主要的數字監控工程「金盾工程」為例。這一工程的全稱為「全國公安工作信息化工程」,由中國公安部於1998年提出,2003年開始實施。「金盾工程」至今已開展了兩期,其中第一期(2003-2005年)包括三方面的內容,一是建立電子化的人口數據庫,包括個人照片、身份證號碼、住址、家庭構成等基本信息,以及「重點管控人口」名單,方便公安部門查詢;二是實現線下的身份追蹤,在酒店、網吧、火車站、機場等地安裝追蹤設備,當目標人物進行身份登記時,公安部門會迅速得到通知;三是進行網絡管控,包括監測重要的網站、論壇、社交媒體,及時向警方報告不穩定因素,並主動對一些網站進行攻擊或輿論引導。人口數據庫、身份追蹤系統的建立,也便於警方對網民進行線下監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