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正義
-
影評
「正義」到底長什麼樣?《大審判家》與人群中的魔鬼
恐怖的並不是魔鬼般的納粹,而是當納粹隱身於人群而難以辨識其是否為魔鬼。而今天也不斷標舉着「轉型正義」的台灣呢?有萬仁的《超級大國民》就夠了嗎?
-
蔡英文「新政百日」專題評論
吳介祥:文化新政,多少政策沉痾待解?
文化政策要迎接的挑戰,不是展演和文創消費的擴充、不是一百天、四百天或一屆執政的民調,而是必須面對其建構之「價值體系網絡」是否運作有效。
-
德國教授被揭曾是秘密警察,但學生為支持他佔領了校園
「正義的定義需要與時俱進來討論,只可惜現在我們的『溝通』只是大聲喧嘩或做做樣子。」
-
王宗偉:二二八、濟州島與馬共──戰後東亞反共格局下的悲歌
血腥不只是國民政府的專利,連最重視人權的英美,在介入戰後東亞的反共戰爭中也是。
-
侯漢廷:二二八的論述變遷,何曾脫離政治盤算?
2006年,國民黨將二二八的責任歸咎於自身,其實也暗諷着當時的民進黨政府。
-
轉型正義
蕭伶伃:逃不出戰爭,走不進社會的「榮民」
回望台灣社會戰後五十年的歷史,族群、性別、環境、階級、經濟等面向,都存在需要被扭轉的壓迫與不正義。我們要如何在認知上,真正脫離戰爭狀態?
-
在台灣,政治人物怎麼談論「二二八」?(上)——從蔣中正、李登輝到陳水扁
二二八的記憶常在政治領域被召喚出來。可以說,過去70年間,這段歷史的記憶和詮釋,幾乎等同一部台灣民主化的歷史。
-
轉型正義
林佩諭:大學校歌的轉型正義
回溯全台各校的歷史,分析校園內存在的政治符碼,深入思考世代價值是否被充分溝通與公平體現,也許是教導學生實踐轉型正義的一種方式。
-
專訪台灣文化部長鄭麗君(上):推動轉型正義,要讓加害者走出來
我們的轉型正義,相較德國有一些延遲,應該要加緊腳步。過去曾處理遭受政治迫害者的補償,但這是很微不足道的事情。
上一頁
2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