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論觀察:「中國因素」重要性降低,外媒認為台灣在選甚麼?2024台灣大選

輿論觀察:「中國因素」重要性降低,外媒認為台灣在選甚麼?

和之前的大選相比,這次大選「不算是一場對中政策的公投」。

網絡觀察:「中華西太后」種族歧視風波,被點燃的中日民族主義情緒|Whatsnew

貼上反中標語後的「中華西太后」,已成日本右翼打卡聖地

《我本是高山》與爭奪張桂梅:「黨性」、「人性」與女權主義的較量

這番輿論風波之後,留下的是一種新的反女權方法論:從共產黨的歷史思想中尋找女權的思想資源,得到的是共產黨,丟棄掉的是女權。

網絡觀察:錫蘭批評台灣媒體素質引熱議,媒體與閱聽人皆有責任?|Whatsnew

台灣媒體環境不良,長年缺乏有效問責導致台灣新聞品質低下、閱聽人麻木放任的惡性循環。

誰是最「清白」的中國人?——出身論捲土重來,宗法社會還會遠嗎

出身論逐漸紮根,勢必要在「中國人」裏再區分出「清白」的中國人和「被污染」的中國人,正如核酸檢測也有陽性和陰性。

「白紙抗議」的顏色:奪回生活的抗爭者是「境外勢力」嗎?

你越是一個完美中國人,你越應該放棄生活,支持自己被封控起來。

蘇州和服事件:「尋釁滋事」的警察,和中國後績效合法性時代的保守怪圈

「中國人」的身份,一個不斷在王朝更替和民族融合中產生新的內涵的身份,從未如此具有封閉性。

否認「入侵」、信息污染、疑美,烏克蘭危機中港台輿論觀察

所有美麗與醜陋的,怨恨的與溫暖的,都一再提醒人心的多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