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瀟:如何討論一種時代症候評論

楊瀟:如何討論一種時代症候

面對信息世界的過度喧囂,今天的「黑鏡實驗」倒和1924年的「無聊休克療法」如出一轍。

邱慕天:在臉書擁抱「地球」的理由

社會學家包曼清楚地意識到了社交媒體中的陷阱:一個人可以「歸屬於」社群,不可能「創造」社群。

黃哲翰:數位利維坦君臨的前夕

看似「平等開放」、「促進直接民主」的數位網絡,有可能出乎意料地瓦解人們所欲捍衛的共識與價值,甚至使人不再自由。

陳至潔:鳥籠中的微信,與「插翅難飛」的中國境外網民

中國政府嚴加控管並強力引導互聯網的公共信息內容,甚至產生了境外的問題。中國政府對微信用戶的文化思想控制,並不會因為人移居海外而減少,因為只有中國的公民或在中國登記的公司才能營運微信公眾號並提供其信息內容……

網絡能承載理性討論嗎?「知乎」的中國實驗

知乎社區並未因為開放註冊和門檻降低,而從一個精英化的傳播平台淪陷為草根輿論場;知乎社區仍具有自我淨化能力。

張翠容:網絡掀起革命,卻撕裂社會!我見證埃及的殤

埃及革命推手戈寧:今天,世界上有三分之一的人擁有網絡。但是網絡的某一部分,被人性中不那麽高尚的一面俘虜了。

夕岸:社群媒體,是否必然走向分眾極化?

我們對互聯網的感知,多大程度上只是一種事後反饋?對於互聯網話語的元分析,如何揭示技術政治的內在矛盾?

清肅「內涵段子」:景觀化的中國互聯網治理

要分析這一系列管制,乃至最新在新浪微博出現的同性戀內容的出位管控,也許還是先得回到這些問題來:這些被管控的「低俗」內容本身是什麼?是否所有被管控的內容,都具有反抗的潛能?

夕岸:新媒體如何「妨礙」集體行動

對互聯網算法的感知,讓我們更無力參與政治──越是清醒,越是難以行動

小端血淚史:你我如何被臉書算法改變?

如果它讓你更容易陷入單一認同,而不鼓勵傾聽多元聲音,如果它的演算法決定你看到的世界,也許你真的應該警惕了。

Airbnb:網路時代的鄰里溫情,還是資本巨頭的新遊戲

分享經濟幾乎整個由少數科技公司組成,且背後有為數眾多的創投公司撐腰。

演算法比你更了解你自己

我們任由各種科技公司的數據團隊收集、分析反應我們行為的資料,然後呢?

從「毅絲」到「段友」,兩千萬日活的手機應用為何被突然斬殺?

低調沉默的「內涵段子」被廣電總局斬殺事發突然,不同於通常先警告、整改,這次直接就是勒令關停,而「今日頭條」方面甚至完全沒有接到預警。其中原因何在?坊間說法不一。

中國嚴控「內聯網」 欲治罪翻牆業者

商業化、開源翻牆軟體發展迅速,官方打壓政策很難真正遏制市場需求

Your Opinion : 「高牆」更高,你還會翻出去看嗎?

中國的「防火長城」高築,「牆」與「翻牆」的競賽未曾止息。再看不到外面的世界?有人說,「久了,就習慣了」。

傑伊:封殺翻牆?國家主權如何降臨互聯網

諸項手段相輔相成,反映了一個完整的目標——對「中國互聯網空間」的實體化、國家化。

從1984到美麗新世界(下)

微信崛起後的中國互聯網,體現出一種控制下的言論多元,這種多元性也得到了政權的默許。

專訪李玉瑾:華裔藝術家為什麼要在紐約開防火牆網吧

「網絡審查並不僅僅是中國政府對網絡生活的干涉,它更塑造了人們對於世界的認知。」

吳強:從烏鎮到浦志強審判,互聯網意識形態的誕生

在主權的名義下,總是便於與所謂互聯網安全掛鉤,作為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和屏障,寫進2015年新修訂的國家安全法,然後「合法」地進行各種全民監控、高筑防火牆。

新疆斷網312天生存記:習慣斷網並不像我們想的那麼困難

和網絡成為生存之癮一樣可怕——甚至更可怕的是,你能像習慣網絡一樣迅速地習慣沒有網絡的生活。

「翻牆」攻防戰:舉國圍剿下,VPN 真的可以被幹掉嗎?

圍繞防火長城展開的「砌牆」、「拆牆」技術多年來一直不斷博弈,但當技術解決不了燃眉之急時,簡單粗暴的行政手段才是最終的「大殺器」。

中國VPN新禁令對用戶到底意味著什麼?

中國工信部將對網絡接入服務市場進行14個月的清理,翻越「防火牆」,從此將難上加難?

腐女涉黃,同志背鍋?新浪微博「三日禁令」的動機分析

新浪微博四月中旬發布通告,聲稱將清理色情暴力及同性戀題材,三天後又將同性戀解禁,其間邏輯何在?同為整肅對象,「腐女」與「同志」之間又有何種緊張關係?

莫之許:中國為何要推網絡安全法

從賦予管理部門超級權能、強化網絡運營者全面責任和義務,以及對網絡個人用戶的實名監控這三個方面入手,形成了一個無所逃於天地之間的嚴密管制的網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