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简体
訂閱支持
登入/註冊
會員中心
繁體
简体
深度
日報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系列
欄目
互動頁面
多元
國際
大陸
台灣
香港
社群
訂閱支持
訂閱新聞信
參與活動
最新
地域
國際
大陸
香港
台灣
評論
系列
欄目
播客
活動
評論
評論|
趙雲:被商場圍困的香港人
香港人對商場愛恨交纏,精神分裂。但其實商場不一定如此。
評論|
葉寶琳:領匯十年,重思本土
《十年》近期成為香港最熱的本土電影。這套電影,在現實中早已上演,只是多了兩個字,叫《領匯十年》。
評論|
張翠容:網絡掀起革命,卻撕裂社會!我見證埃及的殤
埃及革命推手戈寧:今天,世界上有三分之一的人擁有網絡。但是網絡的某一部分,被人性中不那麽高尚的一面俘虜了。
評論|
羅鈞禧:粉紅浪潮、美國政治與奧巴馬的古巴行
其實若不是杜林普在共和黨內領先,奧巴馬還不一定有政治資本,進行這個歷史性訪問。
評論|
台灣土改:歷史的嘲諷與偶然
從荷蘭殖民、日治到國民黨統治時期,台灣的農村問題有其特殊的歷史脈絡。
評論|
邱慕天:在臉書擁抱「地球」的理由
社會學家包曼清楚地意識到了社交媒體中的陷阱:一個人可以「歸屬於」社群,不可能「創造」社群。
評論|
蔡培慧:從社運到立院,對抗第三波圈地
社會運動並非僅是媒體呈現的激烈抗爭,在此過程中的草根組織、社會宣傳、立法遊說缺一不可。
評論|
陳虹穎:都市更新,業主「股東化」的心魔
開發遲滯、多數決暴力、公共利益不彰等現象,都只是都市社會的末端症狀。
評論|
齊澤克:和平與秩序當中同樣存在暴力
我們需要學習、學習再學習這種暴力的起因。
評論|
劉細良:「國立」刪字,自我審查的共犯結構
事實上這種情況出現了兩年而不為人知,侵害者與受侵害者變成一個共犯結構,一個文化界的新常態。
評論|
陳景輝:暴力政治,能走多遠?
當真的有抗爭者死去,這除了是悲傷及生命無可挽回之外,其後遺便是運動會變成以內疚、報復及防止背叛為主軸。
評論|
張鐵志:特朗普、保守主義與美國白人的焦慮
並不是到了杜林普,共和黨才開始瘋狂。
1
...
256
257
258
...
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