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劉細良:「國立」刪字,自我審查的共犯結構

事實上這種情況出現了兩年而不為人知,侵害者與受侵害者變成一個共犯結構,一個文化界的新常態。

劉細良:「國立」刪字,自我審查的共犯結構
圖為台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校舍。

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簡稱康文署)日前因要求劇團「糊塗戲班」在場刊(節目手冊)資料中,刪除團員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中的「國立」二字,掀起風波。特首梁振英對此不作回應,將責任推給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局長日前回應時,卻重複之前康文署發出的新聞稿,並無直接說明是否存在內部「政治審查」指引,只以官腔表示:會檢視康文署與本地各藝團的交流及溝通云云。

從特區政府高層回應的閃縮調子可見,民政事務局很大機會存在「政治審查」政策。因為文化部門被指控作「政治審查」,可大可小,若只是前缐職員自把自為的糊塗行為,正常做法必定快速切割,撇清政治責任。但從梁振英卸給劉江華,而劉又左閃右避,讀完聲明然後不回答提問的做法,肯定別有內情。相信政府內部,正商議如何製造一個合理的解説。

自我審查的新常態

今次事件曝光,在於藝團敢於揭露。相信這種情況,過去一段時間已經成為新常態,因受壓者眾,才有人甘冒被秋後算帳危險發聲。果然,同類事件相繼曝光:政府資助最大的「香港話劇團」近年文宣,約自2014年起,開始刪走台灣組織、院校名稱中「國立」字眼。傳媒對比同一位台灣劇場導演符宏征個人資料簡介,2013年11月29日的宣傳品文案是「就讀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期間⋯⋯」,到了2014年3月14日,同一劇團的宣傳品中就刪除了「國立」二字。而中文大學介紹海外大學交流的英文網站,亦發現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中「National」一字無故消失。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