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简体
訂閱支持
登入/註冊
會員中心
繁體
简体
深度
日報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系列
欄目
互動頁面
多元
國際
大陸
台灣
香港
社群
訂閱支持
訂閱新聞信
參與活動
最新
地域
國際
大陸
香港
台灣
評論
系列
欄目
播客
活動
評論
評論|
譚蕙芸:因女藝人欣宜「高調肥」捱轟,我重讀了約翰.伯格
網民批評,欣宜肥可以,但請她不要高調說自己肥。已故英國藝評家約翰.伯格則指出,女人的價值,是看的人說了算。
評論|
黎班:奧巴馬謝幕了,丟掉鄉愁式的懷念吧
正是奧巴馬那些在他告別演說當中沒碰觸、不願碰觸的話題,造就了今天讓特朗普得以勝選的土壤。
評論|
從大屠殺到數位時代:為兩個世紀把脈的思想者鮑曼
鮑曼一生經歷了整個20世紀最悲觀和最樂觀的時刻,他為我們講出如今至為沉重的預言。
評論|
安徒:2016年的香港──當荒謬走到極端,啟蒙已成負累
筆者認為,從這些跡象看來,香港政治文化正在發生的深刻轉變,已經開始無法用雨傘運動當日的語言來解釋。
評論|
王兆慶:五千億的長照2.0,是否會是一場空?
這份文件埋藏了新政府擘劃的大量資源和機會,以及改變台灣老人生活的社會工程藍圖。
評論|
徐子軒:未富先老的泰國
五十多年來泰國老人增長了三倍多,到2015年已達總人口的10%,老化速度與南韓相當……
評論|
陳佩華:Walmart罷工──中國工運的新模式
沃爾瑪(Walmart)的工人運動現已達三個月之久,足以標示毛澤東後的工人歷史現正踏入全新的階段。
評論|
林瑋婷:司法國是會議,如何避免重蹈覆轍?
2017年司法界的盛事,莫過於總統蔡英文主持的司法國是會議。
評論|
野島剛:香港蓋故宮,北京期待的四種意義
當聽到香港會建設故宮,我如是思考:「故宮脫離不了政治。我的這個想法果然是正確的。馮明珠前院長,實在抱歉,這次是您錯了。」
評論|
黃星樺:納粹扮裝、自自冉冉與偽灣生
近一個月,台灣社會爆發三個新聞話題,從這三起事件可以叩問:台灣社會處理現在和過去間關係的方式,有什麼思維上的慣性?
評論|
鄭司律:被抹黑的台港交流,與藉反港獨之名的暴力威嚇
宣傳機器以外,一小撮組織落手落腳,藉反對港獨之名,組織一連串施以暴力與營造心理威嚇之實的行動,反映了港台兩地所共同面對的專制陰霾。
評論|
羅鈞禧:蔡英文出訪中美洲四國,但它們可能與台斷交?
目前台灣剩下的21個邦交國中,超過一半都在拉美——其中11個在中美洲及加勒比地區,另一個是南美的巴拉圭。
1
...
203
204
205
...
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