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徐子軒:達沃斯之後,中國經濟要打的三場大仗 劉鶴講詞的內容,大多出於去年年底中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結論。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指導下,國內的問題都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來自於外部,特別是指美國與國際環境,而這兩者環環相扣。
評論|黃國鉅:在絕望充斥的香港,尼采思想有什麼啟示? 所謂「絕望政治」,就是在絕望的環境下,我們應該怎樣作政治實踐。因為希望本身和政治行動之間存在必然關係,我們去參與政治、投票、參選,總是希望行動會帶來改變,但如果我們明知沒有希望,甚至絕望,又有什麼可以驅使我們去行動呢?
評論|施展:海洋視野下近代中國的自由與秩序 大海孕育着自由,同大陸集權秩序相對立。對於近代中國而言,大海不再是陸地的附屬物,而成為最具能動性的力量,海洋-中原關係變成秩序的生成線,中原必須適應海洋上到來的變化,帝國秩序由此獲得巨大的轉型契機。
評論|「青」入工運──青年參與者在1223反勞基法遊行的現場紀錄 我們在現場觀察發現,可能因遊行主要組織者對群眾組成的掌握不足,控場較為生疏,有時會出現指揮者與群眾無法有效互動的狀況,部分社運經驗較少的青年抗爭者也難以深刻參與其中。
評論|方可成:「湯蘭蘭案」報導──容易的事和困難的事 澎湃新聞的稿子以「14歲那年,正在讀初一的湯蘭蘭(化名)把全家人送進了監獄」開頭,以「而湯玉(湯蘭蘭)去哪了呢?」結尾,將解開案件疑點的關鍵聚焦到了這個被法院認定遭受了十餘人性侵的女孩身上。但是這個焦點打得太歪了。
評論|重開大棋局:「特朗普主義」與美國戰略轉向 美國的《國家安全戰略》和《美國國防戰略》兩份文件,是「特朗普主義」開始登上歷史舞台的標誌。而從文件發布後的媒體初步反應看,中文世界對此認識明顯不足,在特朗普執政一週年之際,有必要再度予以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