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之初,回顧2024年的台劇,可說有年初年末兩大高峰,分別是第一季的《不夠善良的我們》和第四季的《影后》。兩部劇都在台灣Google趨勢上成為熱搜關鍵字、觀衆評價居高不下,其中,《不夠善良的我們》贏過《繁花》成為MyVideo平台最多人觀看的華語劇,《影后》則在台灣Netflix霸居榜首逾月。
兩部劇的女性編導徐譽庭和嚴藝文背景不同,卻都寫了相愛相殺的雙女主故事,走的是女性情誼之間千絲萬縷的複雜路線,探討生存寫實情感並打動人心。轉眼2025年,台劇又會有怎樣的樣貌?產業發展的背後潛藏着什麼樣的危機?
至今仍有約20部至40部台劇尚未找到平台播映,也因造價過高,製作方賣了作品便基本上賠本。由此而來,似乎整個台劇產業必須進入「冷靜期」,重新找到自己的平衡。
台劇出海?走了半路打回來
其實數年來行業內部,「台劇出海」已是主要的爭議與產業困境。自2017年國際串流平台HBO投資《通靈少女》,2018年Netflix入場購買《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其後數年,Netflix、Disney+、HBO這樣的國際大平台曾踊躍下訂台灣原創劇目,如HBO購買《我們與惡的距離》(2019),Netflix購買《華燈初上》(2021)與《誰是被害者》(2020),Disney+主力投資《正義的算法》(2022)《台北女子圖鑑》(2022)⋯⋯這些劇集在2019至2022年獲得商業上的成功,進而進入台劇高峰期,許多熱錢進場,引致2022到2023年高規格(超過6集以上且單集成本600萬-1000萬新台幣)的台劇產製數量突然大增。
然而也差不多自2023年起,Disney+、HBO等母公司開始連番調整,行業於疫情紅利消失後進入低潮期,慘況應是數年來最低谷。這情形台灣也非唯一例子,國際平台是於整個東南亞紛紛減縮購劇數量與預算,也因此造成兩年來台劇缺乏通路、找不到買家、未能定檔的普遍狀況,甚至有劇集已拍完超過三年仍然無法播映。
行業於疫情紅利消失後進入低潮期,慘況應是數年來最低谷。這情形台灣也非唯一例子,國際串流平台是在調整整體東南亞策略,紛紛減縮購劇數量與預算。
出於對亞洲內容政策的調整,HBO(現在為MAX)直到2024年11月才落地台灣,除購買《何百芮的地獄毒白》(2024)外,近期宣布投資的只有台版《梨泰院》的《來吧!金來號》。Disney+則集中對日韓內容勇於投資,但投資數量整體萎縮,雖有如《內景唐人街》的亞裔內容,對於亞洲市場仍暫時觀望。
國際大平台之外,2023年,香港ViuTV平台也僅僅投資了跨台港製作的劇集《島嶼協奏曲》,其他台灣OTT串流平台也是小買小投,走非獨家路線。若論非台灣的串流平台購買台劇大宗還數愛奇藝國際站,但除先前《逆局》(2021)、《第9節課》(2022)、《不良執念清除師》(2023)之外,暫時無下一步動作。
而台灣本土平台MyVideo、CATCHPLAY+與中華電信算是很有誠意再購買與投資台灣影視內容,只是三大平台一年各自「購買+投資」到三至四部以上已是極限,單部成本其實超過千萬新台幣,而台灣最大的平台購買量加總也不過12-15部,至今仍有約20部至40部台劇尚未找到平台,可謂現有通路無法吃下這樣的產量。也因這樣過高的造價,台劇製作方賣了作品便基本上賠本。由此而來,似乎整個台劇產業必須進入「冷靜期」,重新找到自己的產銷平衡。
台劇最強DNA跟Netflix不一樣
2019年Netflix開始有華語劇上架,隨即產生了一系列Netflix台劇爆款,這讓全台灣影視創作者一窩蜂想要製作國際平台規格劇。如同韓國也是在爆款《魷魚遊戲》後陷入全韓都想做Netflix劇的局面。
事實上這情形並非台灣獨有,韓國也類似,究其實應肇因於國際串流平台出現而令地區工業產生的轉型動機與焦慮。2016年1月,Netflix正式進入亞洲市場,那還是Netflix「大灑幣」的時期,曾大聲表示將在亞洲製作在地內容。進入台、韓、日等地後,Netflix不斷尋找當地團隊製作高規格、高品質、接近美劇規格質感的影視劇,這對於各地來說,與過去自己的影視劇只能倚賴本土電視台與日益老化的家庭觀衆完全不同,算是打開了一扇全新可能性大門。
此外,再加上Netflix全球獨家與非獨家策略所造成的更大價差,本土創作團隊可謂面臨着從金錢投資、到作品質感提升,再到能將作品直接面對全球190國觀衆的三重誘惑。2019年Netflix開始有華語劇上架,隨即產生了一系列Netflix台劇爆款:2020年的《誰是被害者》、2021的《華燈初上》,再到2023年打進國際Top 10的《模仿犯》,這些都讓全台灣影視創作者一窩蜂地想要製作國際平台規格劇。如同韓國也是在爆款《魷魚遊戲》之後陷入全韓都想做Netflix劇的局面,只是2023年開始製作的《魷魚遊戲2》預算過高,整體故事並不協調,第二季跟第三季之間基本上直接將故事切開,播映後整體口碑不佳。
不過要能成功上到國際平台並取得國際市場的成功,顯然有心有熱血並不足夠。既有產製經驗仍以本土市場為主的影視工作者,群起學習並試圖複製《誰是被害者》和《華燈初上》的模式,認為自己先找投資者,以高規格預算拍攝完畢後,就有機會賣給國際平台。這種情況下,2024年Netflix購買的三部台劇算是真的成功「出圈」——《正港分局》走華麗卡司路線加喜劇類型,《影后》以演藝圈內幕、新式「悲喜劇」再帶點追愛主線,《愛愛內含光》探討年輕人性生活與性議題。這三部以及探討婚姻與三角關係的台灣公視的《不夠善良的我們》有相對熱烈的討論與流量,而其餘台劇其實並不如預期成功,起碼投資與討論的浪潮都相對淡薄。
此外,先前爆款台劇不少以Netflix熱愛的懸疑類型獲得成功,但那畢竟不是台劇最強的DNA,少數成功案例很難持續複製。從2024年市場看來,台劇倘若沒有賣到國際平台,在台灣內需市場上表現並不差,這或說明了未來台灣影劇工業不僅需要先回歸華語劇原本的內需市場,國際平台劇也需要重新回到先拿到國際平台訂單才開拍的製作邏輯。
其實,美劇中的科幻與史詩劇、推理與刑偵就本來就不是華語戲劇擅長的,反而是社會議題跟家庭劇更能與本土觀衆共感。2024年,時代劇《聽海涌》、推理刑偵《誰是被害者2》這些類型劇的市場反應不如預期,市場喜愛的卻是女性生活劇和職場劇(如《影后》跟《不夠善良的我們》),可謂回歸亞洲戲劇原本主流,而連Netflix推出的原創劇也是由劉若英導演的女性生活家庭劇《忘了我記得》。
先前爆款台劇不少以Netflix熱愛的懸疑類型成功,但那畢竟不是台劇最強的DNA,少數成功案例也很難複製。其實美劇中的科幻與史詩劇、推理與刑偵也本不是華語戲劇擅長的,反而社會議題跟家庭劇更能與本土觀衆共感。
2025,豁出去了?
來到2025年,自筆者業內觀察,經歷行業危機的台劇似乎有種豁出去的感覺——以更尖銳的切入角度,挑戰具有禁忌性的議題,不少作品基本在企劃階段就瞄準具有討論度的議題,如關於台海戰爭的《零日攻擊》、探討記者黑暗面與娛樂圈性醜聞的《死了一個娛樂女記者之後》、橫跨20年台灣司法政治的《我們與惡的距離2》、針對青少年毒品問題的《郵票與舒芙蕾》。同時,也能看到台劇製作方正在力圖回穩,趨勢是先回歸電視台,並且待確定了有播映平台才會開拍。
回顧去年撰寫的「2024可期待的十大台劇」,《童話故事下集》、《化外之醫》、《角頭》影集版仍未於去年年內上映,其中《童話故事下集》定檔於2025情人節在Netflix全球播映,柯佳嬿和劉以豪的演技在台掀起話題,反應熱烈;《化外之醫》因後期製作較為複雜,將於2025年中上映(2024金馬影展已搶先播映前兩集,獲得相當高的觀衆票選支持度);《角頭》則有電影《角頭:大橋頭》成為2024年度票房最高(突破2億新台幣)的台片,此氣勢或也令接下來的影集版更有機會上到國際平台。
而此外,2025年還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台劇呢?本篇就來再次整理,讀者也可從中見到前述產業轉型「來去」後,回歸自己基本盤與有感題材的台劇新趨勢。
01 不能失敗的壓力:《我們與惡的距離2》
2025年最受矚目的台劇,也是自《我們與惡的距離》第一季於2019橫空出世後,HBO Asia購買的第一部原創華語劇,因此成為台灣公視少數能走上國際平台的作品。當年的第一季被譽為「台劇文藝復興」的重要作品,與《想見你》和《俗女養成記》等爆紅劇目共同令2019成為台劇復興路上的重要標記。其時這部劇口碑與聲量雙贏,題材直面隨機殺人、死刑、精神疾病、媒體亂象、網路霸凌等,終集在串流平台CatchPlay涌入近400萬流量,完結篇收視率創下公視戲劇史第五高。
因此,第二季從宣布開發伊始,便成為最受期待的台灣劇集。第二季同樣由林君陽執導、大慕影藝製作,呂蒔媛擔任編劇,但與第一季角色不同也不會有直接關係。內容上將搬演一場殺人案後長達20年的心路起伏,也承續了第一季探討隨機殺人加害者遺族、被害者遺族、律師、記者、政二代等不同角度;透過個人情感變化細節,多元視角,多線敘事,不只會觸碰到台灣司法問題、醫療問題,也有台灣特別的政治氛圍,可說是格局與野心最大的台劇嘗試。
02 對決娛樂圈性醜聞:《死了一個娛樂女記者之後》
Metoo行進歷程中,台灣娛樂圈性醜聞頻爆。鏡文學繼去年口碑作品《八尺門的辯護人》後,再推出這部原創懸疑劇集,改編自鏡小說同名原著,由當年以《自由人》闖進奧斯卡短片15強的編劇陳昱俐擔任製作人與編劇,梁秀紅和吳旻炫雙導演執導,講述臥底女記者意外在富少小模的私人局中受害,同事女記者為調查真相,步步接近龐大的陰謀。
由於原著即涉及權貴階級的性招待黑暗面,揭示能夠買通內部的共犯結構,讓接近真相的人「被自殺」,而這樣的情節與台灣喧騰一時的創意私房、#MeToo與性醜聞案几可呼應。創意私房案開始調查後,已發生至少兩起警方拘提時墜樓案,金融犯罪調查師陳梅慧也剛於12月意外車禍死亡。而本劇來自深刻田調,這些狀況與當下仍在發生的事實可相參照。
03 觸碰兩岸最敏感神經:《零日攻擊》
可說是真正未演先轟動的《零日攻擊》,是模擬一旦中國真以武力攻台,在軍事、民衆生活、網路、政治乃至經濟體制上會產生什麼樣的狀況。例如劇情或包括對方以何種方式進行「紅色滲透」,而現實中,隨近日馬英九基金會舉辦的兩岸青年交流,台灣網紅八炯在Youtube直接釋出中國統戰紀錄片,「紅色滲透」對台灣民衆來說,彷彿是從想像直接、立體地走近身邊。伴隨中國國家機器的動作,《零日攻擊》屆時上映或令觀衆比現在更加有感。
採用詩選劇模式的《零日攻擊》,10集內容各自獨立,各組編導以不同角度切入討論兩岸之間的「駁火」,並非只是軍武戰爭,更包括認知作戰、組織滲透等等。本劇最特別的是集結了老、中、青三代不同編導,從處理監獄黑幫題材的63歲資深導演林志儒到Z世代出身、處理網紅如何被滲透收買的編劇丁啓文,年齡跨度超過30年,希望帶出不同世代觀照各階層會面臨怎樣的一場「自己的戰爭」。未上映已製造話題十足,但內容目前尚十分保密,在後疫情時代台海關係的思考中,這部劇當會挑動兩岸敏感政治神經。
04 台灣獨立音樂圈神聖歷史:《師大公園地下社會》
「地下社會」是90年代台灣獨立音樂、文藝青年的神聖地標,這部劇正是以這家傳奇Pub及其所在地「師大公園」為背景,講述「地下社會」的搖滾青年和師大公園夜市邊角頭勢力相沖突的「地下」暗潮洶涌。小說主角包括有著搖滾夢的音樂青年,師大文青書店店長,血氣方剛在角頭勢力中想要證明自己的年輕小子,90年代的叛逆和騷動,是貫穿故事的重要氣味,也因此被譽為台版《池袋西口公園》。
這樣的劇情當然首要是號召對90年代台灣獨立搖滾具有情懷的觀衆,目前已知不少獨立樂團都將客串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90年代經典獨立樂手1976的阿凱與四分衛樂園的阿山(陳如山);也有不少現當代樂團參演,包括嘻哈歌手美麗本人、神棍樂團、SOWHAT 阿火、無妄合作社、守夜人、固定客、靈魂沙發等。
在多少具有懷舊風格的故事裏,三位最重要的創作樂手主角,卻大膽找來「五堅情」的陳零九、邱鋒澤,與《我的少女時代》的李玉璽,三位雖是創作歌手,粉絲卻是90後Z世代,這樣的「混搭」是否會被市場接受,也將是受考驗的一環。
05 婚姻與性關係的大膽嘗試:《同棲散策》
繼2024《愛愛內含光》、《今夜一起為愛鼓掌》後,又一部探討家庭夫妻性關係的劇集,端出偶像劇經典搭檔——言承旭搭檔林依晨,演出性生活不協調的夫妻,也將是林依晨繼《不夠善良的我們》後又一「長大型」突破演出。
台灣偶像劇年代,分別以《流星花園》和《惡作劇之吻》封神的言承旭和林依晨,從未在那盛極的20年內同台對戲,今次首次搭檔主演,已經是「成人」愛情,年輕偶像出演中年危機婚姻故事。那些戲外跟他們一起年輕過、對台灣偶像劇年代懷有青春回憶的觀衆,現在也和他們「一同長大」。但關鍵仍是當年偶像男女神是否會從包袱中解脫,真正詮釋出經歷社會化與挫折之後的「成熟困頓中年」?
06 男性版流麻溝十五號?《星空下的黑潮島嶼》
繼《茶金》後可堪期待的台灣時代劇,以綠島政治犯為主角,講述白色恐怖時代被羅織入獄、困在綠島上浪擲青春的青年醫生如何在島上實踐行醫義舉。這部劇是由台灣的客家電視台支持,由王識賢、黃河、曹佑寧、吳念軒、夏騰宏等領銜主演,或許有如男性版的《流麻溝十五號》。
07 劉若英首次執導影集:《忘了我記得》
這部Netflix原創劇集,集結了兩代台灣男神:秦漢、霍建華,以及雙金影后謝盈萱共同演出。首次執導劇集的劉若英以看似單純的家庭結構,意欲深入探討家庭關係中衆人想要刻意遺忘或刻意記得的點點滴滴。
家庭劇看似容易實則最難,寫出獨到況味,需要編導對人性的深刻觀察與犀利對白。《宛如阿修羅》之後,謝盈萱和「新任老公」霍建華、爸爸秦漢之間,還能怎樣演繹出家庭關係的複雜細節,勢必會被拿來與是枝裕和與向田邦子在同一基準上比較。
08 黑暗懸疑復仇血腥且瘋狂?《回魂計》
同樣保密到家,另一部衆所矚目的劇集《回魂計》,可說是Netflix的「天后宮」。它由金獎導演陳正道與許肇任執導,集結三大金馬影后舒淇、李心潔、賈靜雯同台演出,從一起詐騙綁票案,側寫三個母親的血腥復仇之路,遊走在道德邊緣的人性掙扎。
這也是舒淇決定首次出演母親角色,角色劇本想必強大及具吸引力。至於瘋狂血腥,相信視覺與美學上會開拓出一定風格,整體的視覺壓迫,讓人期待復仇是如何進行。
09 挑戰青少年毒品議題:《郵票與舒芙蕾》
鄭芬芬導演繼《做工的人》後,便全心投入田調,接觸當下青少年接觸毒品的世界。相較於劇名浪漫風,內容路線卻全然屬於社會議題黑暗風,並結合刑偵元素。鄭芬芬會如何形塑出飽滿的角色、精彩的辯證,在講述議題的同時,製作出黑暗中又帶溫暖的人文筆觸,乃是本劇最大看點。
10 情感職人劇再度出擊:《舊金山美容院》
這部劇可說是復刻了《華燈初上》的部分團隊與卡司,從一家位於金山的傳統家庭美容院出發,是透過家庭與社區生活去寫群相的生活劇。編導杜政哲從《酸甜之味》到《有生之年》,都曾展現出在家庭生活劇編寫上的過人細節能力和情感細膩度。今次擔任導演,是否能成功跨越文字與影像之間的門檻,是此劇能否成功的關鍵。過去被視為非常有偶像包袱的男主角連晨翔為本戲增肥20公斤,顛覆本來形象參與演出,也讓人期待是否出現表演驚喜。
以上十部新劇,而筆者在這裏還想提及一部《來吧!金來號》,這部作品被視為《梨泰院》之台版,有人期待它會製造出台灣以外亞洲地區的討論,也可說是平台MAX決勝華語內容的關鍵。只是劇集進度與內容尚屬機密,也無法確定2025或是2026年才能播映。
綜上可見,2025年的台劇,在經歷了過去幾年學習黑暗懸疑、師法日韓的嘗試之後,可說回歸到台灣歷來最擅長的類型與面向——親情、愛情、女性、醫療、社會議題等等,這些劇種一直深植於台灣文化脈絡,也是它們,曾經制造了台劇江山代有才人出的局面。新一年來臨,且看編導們如何在這些既有遺產上,深入刻劃當下人情世故和恩怨情仇;而將規格拉高、幕前幕後同樣重量級卡司的這幾部國際平台劇集(《忘了我記得》、《回魂計》、《我們與惡的距離2》),又會將台劇升級至什麼水準之上。
讀者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