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牧之:越南小吃之後,奧巴馬的南海大菜

美國宣布解除對越武器禁運,對地區形勢的影響,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
美國總統奧巴馬訪問越南期間,到訪當地一餐廳用膳。

任期臨近尾聲的奧巴馬(歐巴馬),此次訪越盡顯親民姿態,在河內小吃店跟CNN主持人波登(Anthony Bourdain)品嚐米粉啤酒,照片在網路瘋傳。然而小吃背後其實藏著大菜。作為總統,奧巴馬此訪的主題初露崢嶸——美國宣布正式解除包括致命性武器在內的對越武器禁運。此舉對地區形勢的影響,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

引發高度關注的第一個問題,自然是越南的軍備實力可能得到怎樣的加強。當然,很多人注意到越南還算社會主義國家、人權狀況不令美國滿意、與俄羅斯軍事關係密切、至今仍以蘇式裝備為主等等不利因素。美國對這種盟友也從來不是毫無保留。問題在於,兩國討論的也並非越軍全面換裝美式武器,更不是最先進武器。此次解禁最大的實際意義,在於打開了一個空間──基於美國強大而全面的軍事能力,這個空間內的可能性極為豐富。

美越軍售:只是說說而已嗎

有人認為,美國對越軍售,屬於「說說而已」,因為種種原因均難以落實。不過,這方面的先例不乏參照。要說阻力,美台軍售阻力更大;要說購買力弱,菲律賓比越南更為拮据;要說蘇式裝備體系,東歐諸國和印度都是裝備「混搭」。更容易被忽略的還有:軍事合作往往帶來更有價值的情報交換(比如1979年中越邊境戰事中美國對中國關鍵的情報支持),或以訪問港口和聯合演習等鬆散形式,體現力量存在。通過釋放出售某種關鍵先進武器的風聲(即便暫無實質交易),也能構成威懾。

這些合作,當然需要不同程度的信任,但致命性武器出口的解禁,已經邁開了建立信任的關鍵一步,比中國外交中花樣繁多的「戰略性夥伴關係」等虛名,顯然要實質得多。

具體而言,以越南極為有限的軍費預算,美國先進武器貌似一樣也買不起。比如美製F-35戰鬥機,再三壓縮後單價仍高達1億美元,而越南購買4架俄製Su-30MK才花了1.1億美元。但美國數量充足、經常低價出售甚至贈送的二手裝備就不一樣了。這方面,庫存的早期型F-16戰鬥機、C-130運輸機和P-3C反潛巡邏機,即使不能對中國在南海的裝備構成優勢,也足以大大改善越南的劣勢。更何況中國近年的裝備進展,主要體現為通過引進和仿製裝備,解決了武力打擊距離等方面的一些長期困擾。對現代海空戰至關重要的體系戰力、信息戰力和電子戰,解放軍也才剛剛入門。這還沒考慮到越南在南海佔有極大的地利之便,從其漫長的海岸線到達南海任何關鍵部位,都比中國近得多,後援有力得多。

另外,對島礁爭奪這種特殊作戰樣式而言,美國只需在遠程精確打擊彈藥上對越南稍加助力,就可能對戰局有關鍵影響。還記得福克蘭群島戰爭(Falklands War)中,如果阿根廷再多幾枚法制「飛魚」導彈,英國艦隊的命運就要另當別論了。況且,提供精密導彈比出售主戰武器政治敏感度低,越方資金壓力也小。

美國擁有數量充足的二手裝備,經常以低價出售或贈送給其他國家。圖為美軍的C-130運輸機。
美國擁有數量充足的二手裝備,經常以低價出售或贈送給其他國家。圖為美軍的C-130運輸機。

對南海全局有何影響

最值得關注的第二個問題,是越南軍力加強乃至美越結盟後,對南海軍事格局和中國國際處境的影響。

誠然,中國近年在南海的軍事布局突飛猛進,建成了以三個島礁機場組成的所謂「鐵三角」。但所有鼓吹者視而不見的是,這個三角首先交錯在一大群多數被對手佔據的島礁中間。只看到中方靠近了被佔島礁,卻無視近在咫尺的態勢也可被對方利用,無異於掩耳盜鈴。

其次,越南近年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國際環境也明顯優於中國。例如俄羅斯支持越南加強南海軍力,完全無視中國利益。此外越南還與波蘭、荷蘭等歐洲國家建立起軍備關係。特別是越南手中有了與中國水平完全相當的俄製Su-30戰鬥機、「基洛」級潛艇和「俱樂部」反艦導彈等武器,雖然數量不多,但足以在局部抵消中國剛剛取得的優勢。中國近年為自己手中這些俄製軍機與導彈的壯大而洋洋得意,但在如何防禦這些武器上卻乏善可陳,前景並不樂觀。

而在補充越軍戰力短板上,美國能提供豐富的選項。80年代邊境作戰中,解放軍曾依靠美國進口的炮位偵察雷達,一舉扭轉在越軍蘇制大口徑火炮面前的被動。越南如果得到美軍的幫助,即使短期內進展不大,也會使中國在南海的軍事處境變得高度複雜,軍事行動的自由度和收效蒙上陰影。

縱觀第一島鏈上的美國亞太盟友,除日本外,無不因為種種原因只能得到美國有限,甚至極為有限的武器出口。但是,結合駐亞太美軍構成的威懾態勢,以及美國不能容忍亞太安全格局被中國打破的利益底線,一旦中國試圖走向極端,用大規模武力解決東海、南海或台灣問題,美國還是很可能依據條約義務或具體判斷加以軍事干預。因而,亞太地區軍事格局並無傾覆之憂,可是美國恰恰有意不敢高枕無憂。相反,他們對中國實力高度憂慮,不斷驚呼亞太安全態勢危急。正是在這種嚴肅對待甚至風聲鶴唳的過度緊張中,美國大收未雨綢繆之利。

美越現在當然還只能算「露水夫妻」,中國在東盟內部也從未放鬆分化和拉攏。但中國南海政策最大的癥結是:戰略外交為民族主義、歷史優越感和政治需要所綁架。中國試圖在獨佔南海與東南亞和諧的兩個目標間左右逢源,卻又基本不給周邊國家利益空間。

同時,中國與美國倡導的海洋秩序和爭端解決體系,在理念上根本對立。其又藉口雙邊談判,排斥東盟和美國兩支力量的介入,寄望與外力井水不犯河水。這種不切實際最直接的後果是:中國的「鐵三角」已然引發整個東南亞對中國野心高度警惕,不信任其爭端解決方式,並引來美國的直接介入。美越軍事合作必將配合暨有的美菲合作,為東盟和美國的警惕和介入,提供更強的理由和途徑。

中國必然「情緒穩定」

5月24日,中國外交部副部長表示:中國不是第二個蘇聯。雖然這番話,並非針對美越軍售解禁一事而說,但想到中國曾以中美蘇「大三角」互動,擺脱了文革後期的孤立困境,而越南此次又頗有再現三角關係之勢,副部長此語難免給人中國在對號入座之感,簡直「有內定的感覺」。

中國不是蘇聯,自己感覺卻儼然是蘇聯那樣與美國爭奪霸權的「社會主義核心堡壘」,還真非虛言。近年,在包括南海在內的一系列國際問題上,中國領導人以「強硬」收穫了大把國內支持。然而這種表面樂觀局面的背後,其實非常慘淡。

以中國最典型舉動——南海造島為例,其實質無非以陸權觀念,企圖以既成事實加持「自古以來」,強行否決現行海洋領土製度和周邊利益。在對亞太整體格局的認識上,中國由於自身實力、野心和政治需要快速膨脹,迫切要求美國給予認可和地位,分享全球治理權和規則制訂權。可是,中國一方面自己無力號召和兑現像樣的全球新秩序,另一方面對美國地位的基石——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表現得不以為然甚至如鯁在喉,不斷挑戰。

殊不知,這一基石正是美國在亞太最大的凝聚力之一。結果是,近年中國被亞太一系列「小三角」關係陷入空前孤立。日、台、越、菲、印、緬等力量,均利用中國挑戰美國引來的壓力獲利頗豐,它們與美國的結盟又有力彌補了美國實力的萎縮。

上述陸權桎梏和整體認知的問題,其實源於中國大陸內部:正常的社會科學研究和政策探討環境隨政局全盤左轉而嚴重惡化。上有所好,下必效焉。當今大陸的「國際關係學」和「國際問題研究」長期充斥媚上媚權之風,所謂的智庫獻策多流於不同政治勢力察言觀色、尋機獲利。少數尚能探討的純理論或技術課題,也受制於觀念和體制的長期僵化,裝腔作勢居多。重重危機之中,中國學界、外交界只能疲於奔命,維護已千瘡百孔的理論和實踐框架,為自己換取一點生存空間。

可以想像,美越軍售在現實軍事領域給中國帶來的壓力相當可觀,特別是精神壓力。但北京一定會繼續「情緒穩定」,下它的一盤大棋。

(牧之,國際軍事評論員)

讀者評論 1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看到嗎?
    仲裁結果製造的糾紛,就讓控制美國的軍火商得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