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简体
訂閱支持
登入/註冊
會員中心
繁體
简体
深度
日報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系列
欄目
互動頁面
多元
國際
大陸
台灣
香港
社群
訂閱支持
訂閱新聞信
參與活動
最新
地域
國際
大陸
香港
台灣
評論
系列
欄目
播客
活動
專題
蔡英文身邊那個說閩南語的「老外」
他是民進黨創黨元老,苗栗鄉間的「阿凸仔」,是比蔡英文台語說得更流利的「老外」,是民進黨與美國了解雙方的「媒人」。
對話陳炳釗:你有多久沒在香港聽見「後殖民」的講法了?
也斯小說裏的那個香港,它後殖民的故事及情懷都已崩解;社會改變,雨傘仍是傷口,但不要把劇場變成Facebook⋯⋯
周澄:我看到「菲版杜林普」以外的真實
菲律賓民眾對杜特地的期許,是「威權主義抬頭」,還是大眾對改革求變的樸素渴望?
在誠品開店的香港人:新零售時代,如何做有錢又有型的文創生意
用緩慢節奏開咖啡館、做手工果醬⋯⋯這群看來浪漫的人,如何在香港存活甚至擴張?而誠品,又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
廖美立:實體書店進化為文化品牌,亞洲走得比歐美還快
誠品、方所到雅昌,廖美立一出手,總能驚豔四座。縱橫兩岸的她,可說是華人世界最有資格談論書店、文創產業的女王。
馬世芳:Patti Smith 《時光列車》,靈光充滿的傷逝與療癒之書
Patti Smith的《時光列車》不算容易的書,它是暮年之書,是人生慢慢收攏的時分,是與失落共處的試煉。
《歡樂頌》熱映背後的中國都市殘酷物語
海歸精英、富二代、小城姑娘、乖學生、現實奮鬥女……五個都市故事紅遍電視,令無數掙扎在中國大城市的人看到自己。
難民調查:「我不想被殺才逃來香港,卻在這裏以另一種形式死去」
黑工、盜竊、傷人、毒品,在港難民為何成為「罪惡根源」?端傳媒和你一起走近這個被污名化的群體。
文革在香港中學怎麼教?為甚麼這樣教?中史教師告訴你
何以香港學生給人印象就是不諳歷史?63年前的報告仍是今日文史教學的基礎?本土思潮興起與中史課程編排有哪些關係?
「文革寫作組」漫遊指南
有一批化名的輿論團隊,他們多以文學、戲劇中的人物為攻擊對象,在外圍為文革造勢,這些化名本身意涵也極為豐富。
文革實名刀筆有幾支?
宣傳機器可不只會唱讚歌,弄權、鬥爭的手段在一篇篇文章中,發揮得淋漓盡致。運筆如刀,殺人不見血。
快時尚風浪起,衣櫃從此不一樣:COS與男裝30年變化
COS的款式不追潮流,而是向低調含蓄靠攏,迅即俘虜一眾年齡較長、有自信、清楚個人風格、對衣服質量有要求的顧客。
1
...
544
545
546
...
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