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

快時尚風浪起,衣櫃從此不一樣:COS與男裝30年變化

COS的款式不追潮流,而是向低調含蓄靠攏,迅即俘虜一眾年齡較長、有自信、清楚個人風格、對衣服質量有要求的顧客。

刊登於 2016-05-22

COS × Sou Fujimoto
Salone Del Mobile 2016。COS提供
COS × Sou Fujimoto Salone Del Mobile 2016。

為了撰寫這篇關於近年自己非常喜歡的服裝品牌COS的文章,我試着回看自己過去30年的穿衣歷史,發現竟也能理出某種城市生活男裝符號脈絡。

首先1980年代末從大學畢業出來社會工作,我和很多畢業生一樣,為了掩蓋黃毛小子的現實,營造較為成熟穩重的形象,紛紛穿上正式的西裝上班。還記得那時初出茅廬,預算不多,最留意服裝公司減價的時候,連卡佛是至愛,因為選擇多貨量大,就算減價季節都依然有許多不錯的選擇,那個年代買得最多的是意大利牌子Pal Zileri。

跟着開始接觸所謂時裝,認識了一大堆設計師品牌的名字,無可避免地趕上了那個設計師年代的風潮。但由於這些設計師品牌的正牌價格太高,負擔不起,所以當見到一眾副牌如Emporio Armani和DKNY的出現,便如獲至寶。

雖然自己很早便迷上了山本耀司,但他的正牌一來太貴,二來以自己的身材和當年仍未成型的個人風格很難穿得好看,於是我要到1990年代中期才開始找他的副牌Y’s來穿著。而在差不多同一時期,因為十分欣賞比利時設計師Martin Margiela重新演繹傳統服裝的設計主張和手法,於是亦開始為他的男裝著迷。

當然,以上這些設計師品牌由於價格偏高,絕不可能成為衣櫃基本日常選擇,所以打從1990年代開始,我亦同時會購買一些中價服裝品牌的衣服,作為日常打扮的核心。當中有兩個於90年代才開始進駐亞洲的法國品牌最得我心,它們便是Agnes b和A. P. C。前者洋溢輕盈的法式優雅,後者則從工作服吸取靈感,它們一輕一重,給我的衣櫃帶來一種低調含蓄的平衡感,相信我的個人穿衣風格便是因此得以奠定基礎。

同時,兩個品牌的概念創意營運發展亦甚具先鋒性,Agnes b把整套法國生活方式帶到世界不同城市,透過開設餐廳、花店及生活用品店等,征服了多少城市人。A. P. C則透過不斷的音樂聯乘製作,以自己一套特定的文化,感染了多少粉絲。還記得他們很早便開設的郵購服務嗎?可以說是現代網購的始祖。

在同一個90年代,我亦因為鍾愛日本文化的關係,愛上了無印良品,但他們要到21世紀才開始認真推出服裝系列,其中一個叫Labo的系列是我的至愛,伴隨我在2000年代的許多歲月。跟着H&M和Zara翻起了快時裝的風浪,世界從此不再一樣。

兩個品牌都從時裝天橋吸取養分,以效率化的生產鏈生產具有時尚觸覺的服裝,同時用便宜的價格售賣。由於H&M的款式比較新潮,我多穿Zara較簡單的演繹,但關鍵還是價格廉宜這一點。事實上,自兩大服裝王國冒起,加上近五年的網購風潮洗禮,人們買衣服考慮的因素已經從看款式多過價格,發展至現今價格為先。這不代表消費者不在意款式或質量,而是在品牌得以全球化發展的規模性生產形式下,生產既有設計亦講質量、同時因量產規模大而價格降低的衣服,已經愈來愈容易。

COS提供
COS提供
COS提供
COS提供

H&M於2007年創辦的全新服裝品牌COS,便是一個絕佳的平衡拿捏範例。COS的價格較高(但相對設計師品牌依然便宜),款式不追潮流,而是向現代經典的低調含蓄靠攏,迅即俘虜了一眾年齡較長、有自信、清楚個人打扮風格、對衣服質量有要求的顧客群,我便是其中一員。

如今COS已在全球30個國家開設了167家店舖,並剛於4月在香港中環IFC迎來其第四家香港分店。這個店舖數字乍看之下不算多,但其實H&M很清晰自己的策略,他們知道COS不需要像H&M闊而多,多款多店舖,而是窄而深,一年只有春夏與秋冬兩個季度的新系列,然後店舖控制在經過深思熟慮適合開店的城市。COS一直以我最喜歡的一種發展模式進行,便是像一個自然生態,有機地生長,慢慢地壯大,盡得可持續發展的真味。

H&M還有一個重要的部署,便是COS的總部不在集團根據地的瑞典,而在倫敦;由此可見,COS選擇以一個國際城市做基地,其所經營的服裝風格也就以一種大都會化的風格體驗為依歸。而現今生活在大都會的人,經常到處飛旅遊公幹,所以COS的國際化打扮風格,便非常適合。並且他們對衣服面料的掌握亦很照顧到經常旅遊的人,大都能做到輕巧防皺,容易打理及收藏,我想這亦是現今服裝的發展大趨勢之一吧。

當然,在21世紀一個服裝品牌要突圍而出,光只做好衣服並不足夠,整個品牌的風格經營亦很重要;COS從衣服、店舖空間到環境音樂等設計,都經過刻意經營,充滿現代摩登的簡約大氣韻味。此外他們還為品牌推出自家雜誌《COS Magazine》半年刊,情商荷蘭著名引領雜誌設計潮流的《FANTASTIC MAN》團隊操刀,透過紙質媒介演繹品牌的設計哲學與生活美學。

今次香港新店開張,我便問了品牌傳訊總監Atul Pathak如何看待branding的重要性,他直白表示branding對COS尤其重要,而且他深信如果他們能忠於並一直秉持品牌的基因:timeless、modern、tactile和functional等,整個品牌自然會以一個自然有機的方式成長。

COS提供

而大家都很清楚,品牌發展的其中一個方法,便是把產品層面延伸至本業以外的其他地方,我隨着便問Atul這方面有否計劃。原來COS早兩年便已開始和來自丹麥近年大紅的北歐家居品牌HAY合作,在COS網店和實體店陳列及售賣精選的HAY家居用品,未來可能會有更多發展空間。

這也是聰明的做法,先專注自己最擅長的東西,其他以外的產品,便找合適的人合作。既然店舖已經開了,空間有了,再慢慢把適合的產品調配其中,先看看反應再決定下一步。而且只要把自己的品牌基礎做好,做出成績,自然有許多外面的品牌前來敲門談合作,所以關鍵還是先做好自己。像COS這樣默默耕耘,不為做而做,不為賺大錢而做,才能吸引到一班絕對有要求的忠實粉絲。

其實說到由一個大眾化的服裝品牌推出較精緻的服裝系列,在H&M以外,近年還有Uniqlo亦做得不錯,當然,他們不像前者推出獨立品牌,而是以聯乘的方式,和不同的創作人合作。像近兩季便見到品牌先後跟法國著名時裝設計師Christophe Lemaire與時尚教主法國《Vogue》前總編輯Carine Roitfeld合作;Lemaire延續其一貫注重細節的設計風格,以簡約摩登為尚,加上用料傾向輕盈易穿,取價當然公道,所以亦是我很喜歡的系列。而且我發現竟然可以和COS的衣服混搭穿著,由此大家可以想像,一種適合現今城市人到處跑工作遊玩的打扮風格和著裝要求經已成形,未來我們應該會見到更多這方面的設計吧。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