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简体
訂閱支持
登入/註冊
會員中心
繁體
简体
深度
日報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系列
欄目
互動頁面
多元
國際
大陸
台灣
香港
社群
訂閱支持
訂閱新聞信
參與活動
最新
地域
國際
大陸
香港
台灣
評論
系列
欄目
播客
活動
大陸
政經、社會、人的故事,以最真實的視角深度報導中國。
評論|
周永康、楊政賢:放下成見展開對話──香港民主運動的重整與出路
非建制派能否放下身段及過往的執著,為了香港的民主發展,進行內部對話,重新出發?
評論|
李詠怡、楊區麗潔:香港高官問責制誕生15年,仍然發育不全
問責制推行了15年,可說仍然是「發育不全」、欠發展的狀態。幸好成熟的公共行政系統起了一定的緩衝作用……
小測驗:在1997年香港生活一天,你會被揭穿是未來人嗎?
你發現自己竟然身處1997年回歸前的香港,試回答以下問題,看看你能否成功瞞住自己的未來人身份!
專訪古典:知識產品有兩種,一種是春藥,一種是麻藥
春藥就是加強你的競爭力,節省你的時間。麻藥就是說「你很好,你沒問題」。都不是貶義的,都會有人要買。
我是如何從一個財經記者轉型到知識網紅的?
靠吃校園知識老本工作一輩子的時代過去了,這是一個花錢買時間和知識經驗、少走彎路的終身學習時代。
專訪姬十三:教育、出版、內容不太實用,來了知識付費這個新物種
個性化的、按需定製的知識有大量市場,這本質上就是為每個普通人去提供快速便捷的專家服務。就是「賣人」。
港人看港漂:我在他們的漂泊中,看見自己的影子
回歸20載,港漂新人來臨,在中港融合的籠罩下,「他們」與「我們」若即若離。當香港人阿離走向兩個港漂,和他們談人生、去留和掙扎,會碰撞出什麼?
爸媽為什麼沉迷微信?我們幫你跟他們聊了聊
55歲以上的微信用戶每天發44條信息。「網癮」數字的背後,是中老年人在退潮的社會生活裏,抓住的最後一塊陣地。
【讀端給你聽】離開過的他們,今天會留下嗎?重訪97紀錄片中的香港人
「我沒有想到,最後全部人都回來了。」九七前,導演游靜訪問了8個離開香港或剛剛回流的人,20年後,我們回訪了他們。
一場演講,和它背後的中國敘事爭奪戰
毋庸置疑的是,楊舒平是又一位被輿論處死的海外青年。然而這次的輿論戰與之前相比,要混亂複雜的多。
把手指放在傷口上:吳仁華記錄六四的28年
28年如一日,他找到了開坦克的人, 他收集着受難者的資訊,因為他覺得六四不是歷史,而是現實。
中國式非虛構寫作:在下沉的大船上抱着桅杆
依靠大眾供稿的「全民流」,和依靠資深作者的「專業流」,都擎着非虛構的火把,探索着記錄與傳播的邊界
1
...
219
220
221
...
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