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吳國光:權力劇場中,威權是如何被「加冕」的? 既不是1930年代的德國,也不是1980年代的蘇聯,中國給全球化時代的民主國家帶來了新問題,而問題的根源,在於中共不同於民主制度、也不同於一般威權制度的獨特統治術:創立正式制度,然後操控它,透過改變遊戲規則,來改變遊戲結果。
評論|「北京切除」輿論走到尾聲,一場新社會工程悄然展開 除非再遇到什麼突發情況而再次吸引眼球,「北京切除」作為2017年的一樁公共事件已經接近尾聲。值得我們追問的是:關於「北京切除」,我們的討論是否到位了?
亂象背後的邏輯:六問「北京切除」,暴力「士紳化」由何而來? 北京「清理行動」的起點真是那場大火嗎?被清理的人們何去何從?一個切除了「低端」的城市會怎樣發展?北京正在經歷的一切將如何影響中國的其他城市?「切除」之後,我們為你梳理亂象背後的邏輯。
緬甸的好木材沒有了?中國商人說,都在瑞麗的倉庫裏 從緬甸瓦城到中國的公路總長450公里,是兩國最重要的經貿之路,也成了紅木走私主幹道。在這裏,緬甸林務局的游擊隊攔不住中國進口,也擋不住本地犯罪。紅木不斷流出,原生林瀕臨絕跡。
評論|正視國族史觀:香港昔日奇蹟,是「背靠祖國」,還是「背靠大英」? 《中國人對香港的「集體回憶」是如何形成的?》一文刊出後,引來不少正反兩面的意見。不過,正如筆者在前文提及,任何國族史均有偏頗和主觀之處,因此無論是中共式的國族主義論述,還是「大香港」式的歷史論述,都是筆者批判的對象……
林垚:「低端人口」從來都是「低端外來人口」——北京切除的戶籍維度 一方面,執政者假設驅逐後基礎服務業等業態缺口,只要略微佐以政策引導,自然會由「低端本地人口」填補上去;另一方面,隨着習時代的來臨,最高領導人的治國理念與審美品味成為了官場唯一可靠的行動指南。
評論|項飆:正規化了的北京「浙江村」,社會關係和自保能力也瓦解了 為什麼外來人口的住房條件會這麼差?難道他們從來沒有想到過把自己的住所變得更安全些嗎?事實是,他們不但想過,而且動手做過。但是,在1995年的清理中,建設得最好、管理得最到位的大院成了首要打擊對象。
評論|項飆:在驅逐之外,北京「浙江村」正規化的糾結和代價 北京不可能真正「切除」 邊緣人群。但是切除的運動,強化了邊緣人群的「可切除性」,即他們生活在一種時刻要想着被切除的可能、徹底放棄平等融入機會的狀態中。
評論|香港政商系譜的嬗變──從尋租和利益最大化,到政治「義務」的展現 和殖民地時代不同,商業精英們現在面對多重政治博弈。過去,商業的目的相對直白,即追求利益和市場佔有率的最大化,而現在,商業精英在做投資決策和選擇政治立場時,有如走鋼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