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冷戰」的輿論渲染中,談談美國對華的「師生心態」 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沈大偉(David Shambaugh)曾經形容中美之間存在着一個「愛恨週期」,兩國的關係隨着時間的變化,有着週期性的起起伏伏。
「北方的深圳」在等待,丹東還相信「改革開放」嗎? 朝鮮改革開放的神話說了十幾個年頭,鴨綠江這邊,丹東一直在等待。房價成了伺機而動最顯眼的指標,半島每有新鮮勢頭,丹東便會迎來一次「炒房高潮」。然而,每一次的聲勢浩大之後,人們並沒有看到預言中的經濟崛起。這一輪為神話買單的,多是外地人。
專訪政治學者明克勝:四十年改革時代終結,中國將何去何從? 改革時代的基本特徵,可以歸結為「經濟上的快速增長」、「意識形態上的相對開放」以及「政治上的相對穩定」。但以上三方面的改變已經停止,以這些特徵為標誌的改革時代也已終結。
評論|陳敬慈:韓國80年代工運引發的蝴蝶效應,會在中國發生嗎? 了解新興工業化國家的勞工運動,對透視中國社會轉型期的勞工事件,具有很強的啟示性。佳士事件所展現的知識份子與勞工之間的關係,和韓國1980年代初的勞工運動,有一定的相似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