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简体
訂閱支持
登入/註冊
會員中心
繁體
简体
深度
日報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系列
欄目
互動頁面
多元
國際
大陸
台灣
香港
社群
訂閱支持
訂閱新聞信
參與活動
最新
地域
國際
大陸
香港
台灣
評論
系列
欄目
播客
活動
社會
自己的行李自己拿
一個香港女生在機場遺下行李,背後隱隱透出「特權」。那「特權」是什麼?
評論|
網絡能承載理性討論嗎?「知乎」的中國實驗
知乎社區並未因為開放註冊和門檻降低,而從一個精英化的傳播平台淪陷為草根輿論場;知乎社區仍具有自我淨化能力。
小燈泡離去後的餘温
小燈泡媽媽提醒人們回頭看自己最珍視的事物。當不安的情緒平靜下來,每個人都可以為修補社會安全網做點什麼。
不想被爸媽把糗事萌照貼上網怎麼辦?
誰有權把孩子「放上網」?孩子也希望管管爸爸媽媽如何上網。
評論|
蘇鑰機:是時候檢討網媒採訪權了
在今日社會,我們要與時並進,適當檢討,找到折衷辦法,以解決這個涉及新聞自由和市民知情權的問題。
當疫苗出問題之後,我們跟四位中國媽媽聊了聊
社會階層的分裂,讓不同的中國媽媽為了兒女的健康,做出了不同的選擇。
評論|
張翠容:網絡掀起革命,卻撕裂社會!我見證埃及的殤
埃及革命推手戈寧:今天,世界上有三分之一的人擁有網絡。但是網絡的某一部分,被人性中不那麽高尚的一面俘虜了。
評論|
邱慕天:在臉書擁抱「地球」的理由
社會學家包曼清楚地意識到了社交媒體中的陷阱:一個人可以「歸屬於」社群,不可能「創造」社群。
小端血淚史:你我如何被臉書算法改變?
如果它讓你更容易陷入單一認同,而不鼓勵傾聽多元聲音,如果它的演算法決定你看到的世界,也許你真的應該警惕了。
從愛心飯盒引發的「人撐人」大行動
從香港深水埗北河街一個愛心飯盒開始,引發連串人傳人的熱心故事。
評論|
李立峯:誰是媒體?誰是記者? 從網媒的採訪權談起
隨着網媒在香港急速發展,網媒和網絡記者的「身分」問題是要積極面對和盡快處理的。
訪問AlphaGo:贏了人類感覺如何?
小朋友最想向AlphaGo問什麼?會不會是,除了下棋,你平日最愛做什麼?
1
...
253
254
255
...
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