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简体
訂閱支持
登入/註冊
會員中心
繁體
简体
深度
日報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系列
欄目
互動頁面
多元
國際
大陸
台灣
香港
社群
訂閱支持
訂閱新聞信
參與活動
最新
地域
國際
大陸
香港
台灣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活動
社交媒體
請幫助我發光:當外國網友到小紅書尋求外型改造
「愛來自瓷器。」
港大打卡、廉署咖啡:小紅書CityWalk遇上香港散步學,城市被架空還是被理解?
空間永遠是權力的體現。
評論|
喬瑟芬:王志安「夜夜秀」爭議下,台灣人湧動的情緒暗流
關於王志安的言行是否構成對障礙人士的誤解與歧視這點,不該有爭議,也不該為其以任何理由開脫。
王志安「夜夜秀」歧視爭議,陳俊翰指應檢討對障礙者刻板印象|Whatsnew
有障礙者權益人士指,王志安此番言論最不妥的地方,是把障礙者工具化,忽視障礙者的主體性。
輿論觀察:「中國因素」重要性降低,外媒認為台灣在選甚麼?
和之前的大選相比,這次大選「不算是一場對中政策的公投」。
他是性愛影片創作者:穿上制服不是為了扮演誰,而是變成我想要的樣子
豪曾是瑜珈老師,現在是性愛影片創作者,他愛文學,藝術,菲林照片,並在網誌內不斷書寫自己的家庭關係。
影響台灣大選的「聲音」:從地下電台到TikTok|音頻報導
台灣的媒體發展與民主化進程關係密切,媒體風向的變化,形塑出不同的選戰風景。
走入紅藍綠白的異溫層:大選期間,台灣人在YouTube上看什麼?
而中國官宣系統,在大選前,又是如何「報導」台灣?
台灣新北國中生割喉案,未成年犯罪掀社群媒體隱私與人權風暴|Whatsnew
司法制度,包括少事法在內,存在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壓制「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衝動。
數說2024台灣大選之三:選民只愛看藍白合?數據顯示並非如此
柯文哲最依靠藍白合維持社群熱度,但他所受到的關注仍有一半無關藍白合。
網絡觀察:「中華西太后」種族歧視風波,被點燃的中日民族主義情緒|Whatsnew
貼上反中標語後的「中華西太后」,已成日本右翼打卡聖地
評論|
《我本是高山》與爭奪張桂梅:「黨性」、「人性」與女權主義的較量
這番輿論風波之後,留下的是一種新的反女權方法論:從共產黨的歷史思想中尋找女權的思想資源,得到的是共產黨,丟棄掉的是女權。
1
...
3
4
5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