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简体
訂閱支持
登入/註冊
會員中心
繁體
简体
深度
日報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系列
欄目
互動頁面
多元
國際
大陸
台灣
香港
社群
訂閱支持
訂閱新聞信
參與活動
最新
地域
國際
大陸
香港
台灣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活動
影視
評論|
馬曼容:金馬評審團的膽識,與獲獎的中國電影
對長期關注電影的影迷們而言,如何從這份名單中解讀出電影未來的動向,才是金馬獎最重要的價值。
《樹大招風》三導演專訪:找回1997年的香港,找回1997年的香港人
該如何再現1997年的香港呢?不僅要找到相似的景觀,還要找回當時香港人的心態。
評論|
50後 × 90後談本土:《十年》標誌「本土新浪潮」
馬傑偉:研究身份認同多年,深知身份這回事,並沒有必然本質。你說香港本土是什麼?香港人是誰?
評論|
胡清心:《十年》獲獎,精神和骨氣之外必須的反思
衷心地,我希望在未來,不會再有,也不需要另一部《十年》出現。
我在金像獎現場:在政治的漩渦裏,沒有人能獨善其身
現在已經沒人在意電影了,電影已經不重要了。
黃津珏:仇恨,在《十年》戲內戲外
電影中對香港未來的想像如此狹窄,怎能夠「為時未晚?」若《十年》的抑鬱恐懼純屬故意,這些恐懼的出路是民主嗎?
評論|
黃香:《我們的那時此刻》,金馬五十的舉重若輕
如果電影讓人懂得想像,那麼從《我們的那時此刻》投射出來的想像,絕非泛政治的認同對立,或是去政治的溫清漠視。
香港有價值:為什麼他們禁播電影金像獎?
極權禁止某樣東西,往往反向說明其必有價值。那麼,香港電影金像獎或香港,猶存的價值可能是些什麼呢?
陳志華點評奧斯卡:《焦點追擊》奪最佳電影是爆冷嗎?
每一年的奧斯卡其實只代表了當時美國影藝學院會員的主流傾向,要時刻記住被公認為影史經典的《大國民》(Citizen Kane)沒得過最佳電影。
評論|
蘇海天:《十年》──香港人的信任危機
現在《十年》光芒四射,正在享受支持者的歡呼聲,然而在鎂光燈背後,《十年》給香港人一個怎樣的啓示?筆者認爲《十年》成功反而反映了香港社會現今一些核心問題。
你為什麼還是每年期待賀歲片?
賀歲片不一定只有逗人笑的,也有叫人看到最後感動落淚的。
評論|
Tam Daniel:時間不是時間,十年就是現在
香港人看《十年》的溫熱,與其說是政治覺醒,毋寧說是另一次借題發揮;想重新上路,但方向隱伏,問題卻繼續懸在半空,無法解決。
1
...
64
65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