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简体
訂閱支持
登入/註冊
會員中心
繁體
简体
深度
日報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系列
欄目
互動頁面
多元
國際
大陸
台灣
香港
社群
訂閱支持
訂閱新聞信
參與活動
最新
地域
國際
大陸
香港
台灣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活動
意識形態
中共二十大:黨代會的政治表演與習近平十年執政關鍵詞
習近平執政後,隨著其權力的集中,政治表演也越發圍繞其個人及權力層展開。
主權移交25年後,香港正全面「學習貫徹習近平講話精神」
香港人對這類「習精神學習班」或會陌生,但中國大陸在境內推行思想教育多年,近年更熱衷在各層面宣揚「習近平思想」。
評論|
張學友是敵是友? ——民粹愛國者與中國宣傳機器的分野時刻
沒有敵人之後的鬥爭,對敵人的「辨認」只會更加殘酷。
評論|
作爲「國家意志」的兩種厭女觀:「極端女權」大戰共青團中央揭示了什麼問題?
行之有效的年輕化宣傳策略,正讓國家意志更靠近中國年輕男性的觀念水位——一個「爹」正在不可避免地變爲仇恨女性的incel。
「澤穆爾現象」:以博學才子形象包裝的極右翼人物,如何威脅法國核心價值?
澤穆爾的野心是對付法國文化核心中,象徵「政治正確」的普世價值,亦即「自由、平等、博愛」以及「人權」。
評論|
抗疫的疲憊與危機:加拿大卡車司機大遊行與極右翼的「反抗」
疫情對全球公共衛生系統的影響還未結束,但顯然,一部分民眾已經對抗擊疫情的政策感到不耐煩。
「困囿時分秒,看人類多麼渺小」--2021年,我們繼續尋找人生意義
「在甚麼都沒法確定,甚麼都不『正常』的大疫時代生活,我們唯一能夠過得比較幸福的辦法,是保持『非常,非常悲觀』」。
評論|
追擊柳傳志:「國有」意識形態在中國的還魂
90年代還曾扛起過民族品牌旗幟的聯想,為何在今天成了「買辦」的代表?
評論|
大衛·哈維的學術生涯反思:我們是否在「反資本主義」的黃金時代?
1975年,哈維與巴黎相遇,並確立了自己此後的研究道路。
端開麥:夾縫中的自由主義港漂,他們的標籤與焦慮
一個曾經極有代表性的群體近年來遭受的衝擊,面對雙重邊緣化,及他們的政治參與
「斯卡羅」之後不會結束的:給一塊拼圖,可以拼出世界史中的「台灣」?
「沒有自己的認同,像提著行李每天睡在不同地方,沒有歸屬感。面對強勢的文化壓境,除非自我覺醒,否則式微就是最後的結果。」
評論|
國家監管與意識形態控制:什麼是中國互聯網公司的特殊管理股?
國家特殊管理股制度已經鋪開,對互聯網公司等意識形態力量的馴化,將是檢驗目前意識形態班底的重要指標。
1
...
6
7
8
...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