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简体
訂閱支持
登入/註冊
會員中心
繁體
简体
深度
日報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系列
欄目
互動頁面
多元
國際
大陸
台灣
香港
社群
訂閱支持
訂閱新聞信
參與活動
最新
地域
國際
大陸
香港
台灣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活動
香港
以獨立在地報導,從宏觀議題到具體生活,記述香港本土社會變遷。
讀者來信:我怕他們毫無預感,在溫暖中大難臨頭
我看到模糊間,所有人都在打擦邊球的熱鬧,越來越多人質疑紀念六四是一種莫名其妙的狂歡。
黃勤帶:我在廣場的日子
作為一個攝影工作者,置身於這樣的歷史場合,我本能地透過觀景器的框框,去紀錄自己對這次歷史運動的視點和感受。 開...
六四紀念館:廣場遺物 內外受困
一邊,涉建制背景的大廈法團把紀念館告上法庭;另一邊,年輕人開始質問:「知道這些就好像知道當年秦始皇焚書坑儒,是很慘,但和我有什麼關係?」
廿七年之後,無處安放的六四記憶
高牆未倒,人們開始分道揚鑣。當悼念六四不再是潮流的今天,這一段漂泊的記憶,在香港還有一隅安身之處嗎?
革命時刻,藝術已失效?香港藝術家對六四的12種記憶
「大家認為藝術在革命時刻已然失效,一度考慮放棄。最後⋯⋯出現更多革命和民主的符碼。」
六四槍聲響起時,香港文化界都在做什麼?
那年那月所做的,是香港一代藝文工作者的記憶。曾經的抗爭丶作品和思考,對香港藝文後來的發展,有著怎樣的意義?
生存者 謝志峰
大飢荒沒餓死他,六四子彈沒射死他,兩次中風沒殺死他,主持《城市論壇》,維園阿伯沒咒死他。
評論|
秦翰:打磨平常心 在黑洞擦出光
災難本身不能把人拖入黑洞。信任、信念、信仰全面崩潰坍塌,堵死了洞口,生命才不再有一絲光。
評論|
鄭司律:賦予六四本土意義之可能與必要
藉着堅持六四真相推動民主,其實是主動對抗北京的歷史觀和社會觀,正正與今日香港反干預、堅守自主的方向並行無悖。
最終,一個香港人臉孔的民主女神像
當年六四過後,一眾香港藝術家曾塑造過一尊港版民主女神像。各種突圍和妥協的結果,是維園豎立起一尊有著「香港人」面孔的民主女神像⋯⋯
專訪「屋頂綠化」之父: 香港植物被政府迫上天台,又被害得下塌
詹志勇指出,屋頂綠化本是有益之事,只是缺乏研究支持、承建商良莠不齊、政府監管長期缺位,才令好事變壞事。
評論|
阿捷:「沒必要再悼念六四」背後的功利思維
數年前開始倡議六四本土化,今年就有人開始想完全放棄悼念六四。這不禁令人思疑,六四之於本土派,到底有什麼意義?
1
...
173
174
175
...
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