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路:歐洲的兩難——維護市場競爭還是與中國舉國競賽? 歐盟面對中國的兩難選擇,正是當前國際經濟體系的一個寫照:經濟玩法越來越「例外」的中國,即使本身沒有顛覆國際經濟體系的意願,但正在迫使西方作出必要的回應。
一位匈牙利記者的「匈塞鐵路」行:為何歐爾班如此推崇「一帶一路」? 2400年都不能回本的鐵路升級,匈牙利承擔所有風險、中國獲得所有好處……一片質疑聲中,「一帶一路」在歐盟內部的第一個大型基建工程,依然難產。
評論|戴思嘉:荷蘭極右政治人物皈依伊斯蘭教,「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 像克拉文這樣,年屆不惑之時,信仰立場發生幾乎180度的轉折,從伊斯蘭教在荷蘭的最激烈批評者,轉而成為一個穆斯林,卻令多數觀察家瞠目。
脫歐、築牆、黃背心——全球經濟自由化的民主困局 這場紛亂,來自於全球化與自由主義的巨大副作用,社會在舊有的對立上再形成新的分歧,彼此交雜相錯。由新自由主義引發的貧富差距、勞資對立、都市與鄉村的反差,很快地延燒到其他連鎖議題上,諸如移民、稅制、環保和外交政策。
評論|法意外交風波:歐洲生病了,民粹主義有藥嗎? 這場風波與即將於五月舉行的歐洲議會選舉密切相關。意大利反建制政黨既迫切需要在選前的關鍵時刻提升支持率,又希望建立新的政治同盟,以積蓄改變歐洲前進方向的力量。
讀者來稿:他們蒐集數據,將暴力痕跡與創傷可視化 倫敦一場大火後,法醫建築小組收集人們拍攝的現場視頻,用3D模型展示。類似行動也發生在「北京切除」後,這種新型的證據蒐集和呈現,能打破不透明、反事實的時代麼?
評論|市長遇刺引發波蘭反暴力浪潮,但和平與愛並不足以改變政治 一位在華沙的波蘭朋友告訴我,她覺得暴力事件也許會成為改變波蘭社會的一個轉折點,讓人們警醒並且團結起來,共同抵制政治中的暴力風潮。但這種感覺並沒有成為現實。
作為蘇聯解體後的新生國家,白羅斯如何看待自己的歷史? 對於白羅斯這樣的民族國家來說,拋棄自身歷史的任意一部分都會使得自身歷史變得殘缺,可真實地對待自身複雜的歷史過往又會使得民族國家的歷史敘述顯得自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