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難民融合的關鍵」,德國聯邦教研部長萬卡2015年面對大批湧入的難民,宣布政府撥出4年1億歐元給國內各大學辦理免費德語課、大學預備課程協助難民入學。但3年過去了,去年冬季學期正式註冊的難民僅1千多名。德語的高門檻與來自就業中心的壓力,成了難民求學之路最主要的絆腳石。
27歲的阿布拉罕(Abdulrahman Alzuabi)穿著一件黑色POLO衫、上頭繡有柏林工業大學「學生諮詢處(Allgemeine Studienberatung)」的紅色字樣,每週五他都在這裡,負責解答新生、想入學難民的疑問,兩年前他也像他們一樣,想擠進德國大學窄門,卻不知從何著手。
阿布拉罕在家鄉大馬士革大學已拿到土木工程系學位,2015年碩士課程剛開始2、3個月,他發現校內佈滿了政府眼線,若不慎批評政局、動輒會被人告密入獄,加上身為家中唯一男丁,擔心隨時會被徵召入軍隊,阿布拉罕便夥同熟識20年的好友,一同逃離敘利亞,花上22天終於抵達德國。
知道還有這麼多人,默默為難民與社會努力,不求自己益處,實事求是的解決問題,覺得十分感動。比起稍有不順就埋怨,或期待別人提出萬靈丹一次性處理麻煩的人,更顯得前者的器度與睿智。
我記得有一個週末和朋友在德國漢堡的一家小餐館吃晚飯,我們邊吃邊聊到快打烊,有幾個年輕難民進來找餐館老闆,他們在一家餐桌前坐下,用很基礎的德文溝通聊天。後來和老闆聊過才知道,他是義務幫助那幾位難民,每天打烊後免費教他們一些德文,以及如何在德國的餐館裡打工,怎麼點餐,等等,為了幫助他們能儘快找到工作,融入社會。那個場景我印象很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其實德國政府和人民對難民進入社會處理的很人性化了 不管是不是難民 作為一個外國人去先學他們的語言 才可以長住下去吧
文章很好。这种从难民角度报道族群融入的文章,中文媒体中还相当少见,谢谢端。
我下個月就到期,應該不會再付費了!
这篇文章想说什么?写的是什么!如果端都是这种水平了,真的。明年不会续费了
是指難民...
這篇文章感覺沉悶,亦不知作者其實想說什麼!是只難民經歷到的這些都是不公平的嗎?如果是,那怎樣才是對他們公平呢?
难民不是一个标签,但成为难民却不易过上正常的生活。😭
犹记得几年之前,有位家乡在德累斯顿的人士,因为难民涌入,他妹妹就读的小学在新老师未分配到学校前,只能按年龄匀难民同学到每个班上,结果那两三周什么新课都没上。。。校方与家长也在那时扯皮扯了很久,家长建议暂时让难民同学与原来的同学分开,因为这并不是种族歧视,可校方表示也没办法,因为老师吃紧,新老师没来之前,他们只能这样做。。。现在几年过去了,那位人士把公司从上海迁到香港,又从香港迁到新加坡,他妹妹应该也开始念高中,周围的难民同学,应该也成了熟人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