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简体
訂閱支持
登入/註冊
會員中心
繁體
简体
深度
日報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系列
欄目
互動頁面
多元
國際
大陸
台灣
香港
社群
訂閱支持
訂閱新聞信
參與活動
最新
地域
國際
大陸
香港
台灣
速遞
專題
評論
播客
活動
歐洲
普京時代俄羅斯文學:後現代,同志,異議者,與愛戴普京的突變者
這是世界末日,但關於這點無人知曉。只因,早已無人倖存。
俄烏戰火下的能源危機:要擺脫對俄依賴,歐洲還能非核化嗎?
為了擺脫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歐洲各國似乎掀起了一場核能復興運動;而被犧牲的,就是無核化的目標。
河瀨直美醜聞:日本導演接連出事,是 #MeToo 運動,還是政治陰謀?
《週刊文春》接連刊登日本導演的醜聞,在一片爭議聲中,討論的議題也從 #metoo 慢慢燒向其他領域。
英國的離散香港記者:放下記者身份,可以拿起甚麼?
四個流散在英國的香港記者,在異鄉思考新聞是甚麼,而沒有了新聞,自己又是甚麼。
評論|
記者手記:在康城,我看到華語片聲勢的沒落與韓國電影的盛放
誰也沒想到,華語電影在康城的式微來的如此之快。
2022年俄烏戰爭中的康城影展,是電影還是政治?
2022年是一個世界變幻的時刻,康城做出了怎樣的選擇?
基輔記者日記三:創傷中的烏克蘭人們,「即使身處深淵,總會有出路」
「炸彈在體內嗡嗡作響,把思想和語言撕成碎片。眼淚也流不出來。我像是被凍結了。」
評論|
「孩子是這場大流行病最大的受害者」 ——反思德國疫情封鎖措施的得與失
德國政府實施了成本巨大的防疫措施,但最終是兩敗俱傷的結局——高風險群體大量的死亡,兒童和年輕人成爲了「失落」的一代。
烏克蘭餐廳在港21年:這座小小烏國博物館裡,他們的痛香港人能懂
「幾年前是香港很艱難的時候,當時我們支持香港人,現在香港人支持烏克蘭,因爲大家互相了解,大家都追求自由與和平。」
評論|
再見,哈伯瑪斯——德國是時候與戰後的「和平主義」告別了?
哈伯瑪斯們的歷史經驗與反思不應變成僵化的教條,以及「我們吃過的鹽比你們吃過的飯要多」的優越感。
馬里烏波爾「最後陣地」亞速鋼鐵廠:圍困數月後,渺茫的撤離希望
被困於此的人們只能生活在地下,在俄羅斯的圍攻戰術下,這些人已經兩月有餘未曾見過陽光。
評論|
北約東擴的歷史與現實:是否需要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負責?
究竟普京的瘋狂是因為北約東擴太快,還是因為北約其實擴張得「不夠快」?
1
...
22
23
24
...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