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

網絡觀察:錫蘭批評台灣媒體素質引熱議,媒體與閱聽人皆有責任?|Whatsnew
台灣媒體環境不良,長年缺乏有效問責導致台灣新聞品質低下、閱聽人麻木放任的惡性循環。

屏東工廠爆炸致9死98傷,科技園區勞安與消防員權益再引關注
據統計,自2013年至2023年,近10年來台灣已有43名消防員因公殉職。

劉文:民防作為一場公民運動——將「心防」視為台灣備戰關鍵
民防作為一場公民運動,目前最重要的貢獻,來自於建立民眾理解並且應變戰災的戰爭之框。

容易受傷的漢人與他們的焦慮產地:在2023年的台灣如何談論種族歧視?
「當代原住民真的很忙,忙著文化傳承、忙著生存賺錢、忙著四處陳抗,還得面對歧視。」

台灣國民法官新制現隱憂,律師資源不足引法界討論|Whatsnew
在論件計酬的律師界生態下,不同案源的收入多寡將影響律師投入的心力與程度。

入閣八年多曲折,台灣首任農業部長陳吉仲在進口蛋爭論中請辭|Whatsnew
陳吉仲習慣用大量補貼與優惠等國家支持手段推動農業政策,但也有人認為陳吉仲抓錯台灣農業發展的重點。

富察被拘將滿半年,台文化界聲援籲總統參選人關注|Whatsnew
除聲援並要求儘速釋放富察外,文化界也呼籲四名總統參選人重視中國「反間諜法」對參與兩岸交流的台灣民眾帶來的風險。

八年將屆,台灣防衛能力進步了嗎(下)?蔡政府國防施政的隱憂
台灣社會國防議題吵嚷不休的亂象,恰巧暴露了心理國力低落的弱點。

兩蔣日記跨海爭訟10年返台,國史館10月出版蔣介石日記|Whatsnew
無論蔣介石、蔣經國父子在歷史上的功過為何,對於兩岸近代史研究者而言,兩蔣日記都是珍貴的史料。

郭台銘副手確定,《人選之人》演員賴佩霞出任促「整合在野」|Whatsnew
郭台銘稱他與賴佩霞將成「最強組合」,為台灣打造出耳目一新的氣象。

八年將屆,台灣防衛能力進步了嗎(上)?蔡政府國防改革的回顧
從「有效嚇阻」走到「重層嚇阻」,兩字之差,背後的國防戰略意涵已大幅調整。

從「缺蛋」到「圖利廠商」爭議:巴西進口蛋何以成台灣輿論焦點|Whatsnew
九家進口商皆強調,參與雞蛋進口是為在最短時間解決台灣缺蛋危機,並非發國難財。

台北大直民宅塌陷撤離上百人,市議員指市府漠視陳情達八月之久|Whatsnew
據研判,事發原因為附近「基泰大直」建案施工不當所致,此前台北市亦發生相似狀況。

專訪國際暗空協會副主席:暗空,會不會成為下一代無法想像的未來?
「我不懂為什麼這世界上有三分之一人口看不到星空。」

模糊在政治口號裡的「他者」:中國大陸居民如何看待「武統」台灣?
對於大多數的大陸民眾來說,「一個中國」和「兩岸統一」是一種長久存在於官方話語裡的、沒有被挑戰過的「原則問題」。

身為一個「敵國人」:被貼上標籤,卻未被理解的在台陸生
陸生在時局和政治話題下,自身都沒有得到被理解的機會;兩岸交流的期待,很自然也就落空。

民運圈#MeToo調查:圈外是極權,圈內是父權,受害者的多重受困
「這些被指控性騷擾的人,沒有意識到極權和父權的同構性,對自己壓迫者的角色一無所知。」

沈有忠:郭台銘參選總統促在野整合,反而凸顯藍白結構困境
對於郭柯侯三人而言,後續選戰的策略要如何調整,保持整合的彈性?

收到兵役通知那一刻,我決定跟家人說「我想當女生」|端傳媒X一手故事
這是一個融合許多聲音素材的故事,在這裏聽到小宇成為一名跨性別女性的故事。

郭台銘宣布獨立參選,2024台灣總統大選「四腳督」成形|Whatsnew
郭台銘投入參選,一般咸信將衝擊柯文哲選情。

新北幼兒園餵藥案留下謎團後,台灣家長未能消解的恐懼與焦慮
「誰不希望只是過度擔憂、只是虛驚一場?」

台灣九月起恢復第三地陸客來台觀光, 團客解禁視中國大陸回應|Whatsnew
台陸委會指在政策上台灣已踏出一步,希望陸方能積極正面回應。

台港中#MeToo對談(下):除了制度改革,#MeToo能有「私了」策略嗎?
「我們如何在私人生活中不做enabler,如何不讓不應發生的發生。」

台港中#MeToo對談(上):#MeToo是否檢討非性的暴力?是所有人的運動嗎?
「只有某一種論述(discourse)是普遍被接受的,跨出這個discourse之外,很多是沒有辦法被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