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為何要走出台灣?「護國神山」的能源困境

供養「護國神山」有其代價。一個台灣究竟能容納多少晶圓廠?
2022年12月29日,台灣台南,台積電舉辦標誌正式大規模生產先進3納米芯片的儀式,期間展示了一片晶圓。攝:Lam Yik Fei/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編者按】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近年加快全球布局,先後在美國鳳凰城、日本熊本、德國德勒斯登設廠。這波擴張既回應地緣政治緊張下各國強化晶片自主的壓力,也反映貼近客戶、爭取補助,以及搶佔全球半導體人才的戰略考量。董事長魏哲家在一封內部信中寫道:「台積電不再只是台灣的台積電,而是世界的台積電。」

然而,晶圓代工產業誕生於台灣,深植於在地半導體生態系。當台積電走向世界,遷移的從來不只是技術與資本,也包括人與家庭、語言與日常,還有深藏於工作倫理之中的文化性格;而即便在台灣本地,半導體產業也因少子化帶來的人力短缺,開始吸納來自不同背景、甚至不同國家的勞動力。「世界的台積電?」系列將追蹤跨國遷徙如何重塑半導體產業版圖、全球勞動與個體生活。

此篇報導為端傳媒「世界的台積電?」系列報導第四篇。透過大量資料,端傳媒記者分析了台積電面對的能源困局。隨著晶片製程愈來愈先進,用電量也大幅攀升,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曾預測,到了2030年,台積電將消耗台灣12%的電力。在國家安全、經濟發展和能源轉型之間,台灣究竟如何該如何抉擇?

台積電近年加速海外擴張,赴美國、日本和德國設廠。走出台灣,不只為了政府補貼和更接近客戶,或許還有一個關鍵原因:能源。2024年,台積電在台灣一共用了253億度電,佔全台總用電量8.9%;整個半導體產業,用電達402億度,佔總用電量14.2%。

儘管台灣目前供電充足,但隨著 AI 浪潮帶動高階晶片需求,半導體產業正加速成長,也讓用電需求大幅攀升。這樣的榮景,是幾年前想也想不到的。當時,隨著尖端晶片的製造成本不斷提升,有專家認為企業將缺乏動力升級到三奈米以下的晶片。

然而,2022年底,ChatGPT 橫空出世,徹底改變了晶片產業的走向。像 ChatGPT 一類的大型語言模型,其訓練和運作都需耗費大量算力。目前看來,AI 對算力需求彷彿沒有上限,還需要更多、更小、更先進的高階晶片,三奈米、二奈米都不夠,要進入所謂的「埃米」(angstrom)時代,即台積電正在挑戰的 A16 製程(1.6奈米或16埃米)。

在這波 AI 浪潮中,由於台積電的晶圓代工龍頭地位,台灣被推上了風頭浪尖。今年5月,台灣總統賴清德出席半導體論壇,宣告台灣將成為「人工智慧時代科技發展的支點」。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台灣電力公司(下稱「台電」)傾盡全力,滿足半導體產業龐大的用電需求。

2024年8月,台電於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發表報告,預測到2030年,台灣半導體產業用電量將增加324萬千瓦。由於晶圓廠全年24小時不停運轉,這個數字約等於284億度電。和2023年半導體用電量380億度相比,增幅約75%。

而且,不只要用電,還要用「綠電」。台積電承諾在2030年,全球營運將有60%使用再生能源,這個數字目前只有14%。若台積電2030年的總用電量為400億度,那就是有240億度使用再生能源。然而,台灣2023年再生能源總發電量僅340億度。未來五年,台灣和台積電都必須大幅加快綠能轉型的步伐。

由於高階晶片的戰略重要性,台積電長久以來被視為台灣的「護國神山」;但作為代價,台積電在台灣的十餘座晶圓廠,也要求這座島嶼以水、電和土地供養。一個台灣,究竟能容納多少晶圓廠?而當台積電走向世界,又能多大程度解決能源問題?

2023年7月5日,新竹科學園區台積電改造博物館,遊客在觀看螢幕上顯示的黃色閃電室。攝:Sam Yeh/AFP via Getty Images

被 AI「拯救」的摩爾定律

作為一個高耗能、高資本的產業,半導體在數年前並不被看好。專家們曾爭論尖端晶片的發展何時會走到盡頭,「摩爾定律」何時失效;但人工智能的出現,讓這個產業迎來史無前例的繁榮。

所謂的「摩爾定律」,指的是每隔18到24個月,同等面積晶片能容納的電晶體數量會增加一倍。理論上,這能降低達到相同算力所需的單位成本;然而,隨著晶片越做越小、技術難度越來越高,製造過程的耗能也翻倍成長。

2023年,台積電每製造一片3奈米晶圓,會產生相當於4460公斤二氧化碳的碳排量,消耗37.2立方公尺的水。和上一世代的5奈米晶圓相比,碳足跡增加四成,水足跡增加近一倍。和主要用於90奈米以上成熟製程的8吋晶圓相比,碳足跡超過10倍,水足跡超過12倍。

從2018年的7奈米、2020年的5奈米,到2022年的3奈米,以及將在2025年第四季量產的2奈米,每隔兩、三年,台積電最先進製程便會提升一個節點。一般來說,由於技術成熟、良率進步和導入節能措施,各製程節點在量產幾年後,單位能耗會有所下降;但因為此時又進入下一世代製程,平均能耗仍不斷增加。

2023年,台積電每完成一片十二吋晶圓上的一層光罩,平均會消耗40.5度電,這個數字和2017年的21.4度相比,高出近一倍;能源總消耗量則達到247.6億度,和2017年的120.2億度相比,同樣高出一倍。換句話說,無論是單位能耗或總用電量都翻倍增長。

隨著製程進步,能源和設備成本不斷增加,但由於晶片越做越小,每片晶圓理論上可以切割出更多晶片,因此單顆晶片的成本未必上升。這正是摩爾定律所承諾的:算力隨時間提升,晶片成本卻維持不變。實際上,晶片成本還受到良率、設計複雜度多種因素影響,很難一概而論。

然而,當製程推進到5奈米以下,資本投入、能源消耗和研發難度都顯著上升,全球半導體產業不得不面對「摩爾定律何時失效」的疑問。

2020年,當時台積電剛進入5奈米世代,美國智庫CSET發表一份報告,估算不同世代晶片的合理汰換速度。報告指出,若單純考慮成本效益,那企業從10奈米晶片升級為7奈米,需要3.7年的時間才能回本;從7奈米升級為5奈米,則需要8.8年的時間回本,遠高於摩爾定律宣稱的兩年。

換句話說,進入7奈米、5奈米時代後,企業沒必要每隔兩、三年,就升級到下一世代的晶片。報告總結:「這相當於一種市場預測:摩爾定律正在放緩,3奈米晶片可能長期難產。」

消費型電子產品的發展似乎也印證此點。過去十年,先進晶片大多用於高階手機、平板和電腦。2016年,蘋果推出iPhone 7,搭載台積電生產的16奈米晶片;2020年的iPhone 12,晶片升級為5奈米;到了2024年的iPhone 16,則用上3奈米晶片。儘管晶片不斷升級,用戶體驗卻沒有大幅提升,網路上常看到對iPhone「升級無感」的討論。

事實上,摩爾定律的名稱本帶有誤導性,它並非牛頓運動定律一般的自然法則,而是市場需求和產業競爭共同造就的技術進步。當晶片效能的進步趨緩,企業缺乏升級動力,人們便懷疑摩爾定律是否將無以為繼。

直到2022年底,ChatGPT 橫空出世,掀起 AI 浪潮,徹底改變了半導體產業的走向。訓練大型語言模型,需要上千片高效能 GPU 日以繼夜地運算數週,要回應全球用戶每天上億次對話請求,更仰賴龐大算力與電力支撐。AI 對算力的需求彷彿沒有上限,為摩爾定律注入了全新的燃料。

半導體光學技術專家龐琳勇接受《硅谷101》採訪時說道:「幾年前, 大家對半導體行業還挺有疑慮的,(覺得)平板電腦或筆記本電腦已經跑得足夠快了,沒必要再往下做了」,「現在(AI)大模型出來後,半導體又從以前我們覺得的夕陽產業,變成一個非常朝陽的產業了,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2024年,ASML於推出新一代高數值孔徑(High NA)極紫外光光刻機,被認為是突破兩奈米節點的關鍵設備。這台機器要價4億美元,耗電量預估達每年1400千瓦時,和目前通用的低數值孔徑(Low NA)光刻機相比,耗電量增加約20%。

ASML 官網宣稱,由於新一代光刻機能提升單位晶片的電晶體密度,晶片將能夠以更少的能耗完成更多運算,進而提高能源使用的效率。AI浪潮下,算力是不需質疑的需求,高效能晶片反而成為節能手段。ASML執行長Christophe Fouquet接受採訪時指出:「如果我們不隨時間提升 AI 晶片的效能,(AI)模型訓練可能會在 2035 年左右,耗盡全球所有能源。」

目前正在挑戰1.4奈米製程的台積電,仍未宣布何時採用High NA極紫外光光刻機,背後主要是成本考量。但全世界最先進的晶片製造,早已開始衝擊台灣的供電和用水。

2023年9月13日,位於台灣台中的台積電微晶片製造廠。攝:An Rong Xu/ The Washington Post via Getty Images

「穩定供電」的挑戰

「(政府)覺得半導體產業的擴張是一個預設,沒有討論空間。」

早在2020年,台灣政府便喊出要讓台灣成為「半導體先進製程中心」,一方面推動材料和設備在地化,完善半導體生態系;一方面在能源、土地和人才培育上,盡可能滿足產業需求,爭取在2030年達到總產值5萬億新台幣。該目標已於2024年、提前六年達標。2025年台灣半導體產值預估達6.5萬億

席捲全球的AI浪潮令半導體產業飛速增長。今年5月,台灣總統賴清德出席工研院舉辦的全球半導體論壇,宣告台灣要成為「人工智慧時代科技發展的支點」。許多分析已指出,以AI晶片為主要業務的Nvidia,今年有望超越蘋果,成為台積電晶圓代工的最大客戶。

考慮到 AI 浪潮帶來的經濟效益,加上地緣政治背景下掌握先進晶片製造的戰略重要性,台灣政府近年來對半導體產業的能源需求,幾乎採取有求必應、全力滿足的態度。

2024年8月,台電於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發表報告,提及半導體產業和AI發展,將在2030年前為台灣帶來至少509萬瓩的新增用電量,並承諾「穩定供電是台電的責任,台電全力以赴」。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告訴端傳媒:「我們發現,和政府談到半導體產業用電議題的時候,政府幾乎處於一種不可置疑的狀態。他們覺得半導體產業的擴張是一個預設,沒有討論空間。不像談石化業和鋼鐵業時,政府的邏輯是說不會讓這些產業擴張,只是要他們談減產,比較難說得出口。但半導體產業不一樣,很難去質疑成長趨勢是不是不應該那麼誇張。」

不只中央,地方政府也是如此。2024年3月,台積電在高雄楠梓園區已有P1、P2兩座晶圓廠正在建設,原訂為28奈米製程的P3廠,擬變更為2奈米,故需召開「環境影響差異」會議。高雄市政府經濟發展局製作的會議簡報提及:「進駐廠商(即台積電)因應半導體產業發展趨勢及全球製程布局考量,優先將先進製程留在台灣,故園區變更為先進製程」。變更為2奈米製程,將使P3廠瞬間最大用電量增加8.6%,用水量增加30%。

2023年9月13日,彰化台電變電所。 攝:An Rong Xu for The Washington Post via Getty Images

地球公民基金會估計,待全數完工後,台積電在楠梓園區的三座晶圓廠用電量將達到每年55億度,佔2023年高雄市總用電量的18%。高雄市政府回應,2022年高雄市總發電量扣除總用電量,仍有200億度的餘裕。

2024年6月,台積電楠梓P3廠環評通過。會議上,高雄市政府的多位局長強調,無論是供電或再生水需求,政府都會保證供給無虞。在未來,台積電還預計在楠梓廠區加蓋P4、P5兩座晶圓廠。

政府和台電之所以全力滿足台積電和半導體產業的用電需求,背後也有成本考量。趙家緯指出:「目前來說,台電是比較敢漲台積電的電價的。過去三年,因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關係,台灣的發電成本增加很多,但大部分由台電吸收,反映到電費漲幅的部分,工業部門吸收的比較多。」2022年以前,台灣的工業用電電價,和住宅用電相去不遠;近年來工業電價多次調漲,已高於住宅電價。

「這對台電來說很重要,它會認為反正台積電賺很多,本來就有能力去承擔這個電價。」趙家緯總結。

然而,即便台電全力配合,台灣半導體產業仍面對許多用電挑戰。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DSET) 與環境權利保障基金會(ERF)今年2月發布《氣候變遷與基礎設施韌性:臺灣半導體產業水資源與電力使用分析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主要挑戰為先進製程的用電需求、全球暖化導致的廠務用電增加,以及跨區電力調度的穩定性問題。

短期來說,台積電有多個晶圓廠將開始量產2奈米製程(新竹科學園區寶山二期、台中科學園區二期、南部科學園區楠梓廠區)。儘管白天因太陽能發電挹注,供電充足,但新廠區可能為夜間最大供電能力帶來挑戰。報告估計,在2025年至2027年間,雖然供電總量無虞,但可能出現夜尖峰備轉容量率(指備用發電容量佔尖峰用電量的比例)低於6%的狀況,達到台電所定義的「供電警戒」。

報告還指出,當前的電力規劃遺漏了氣候變遷的影響。由於晶圓廠需保持恆溫,一旦全球暖化造成晶圓廠所在地的平均氣溫上升,包含空調、冷卻系統、換氣系統在內的廠務用電會隨之提升。而在供電端,水溫升高意味著火力發電所需的冷卻淡水的供給減少,將影響火力電廠的電力供給。氣候變遷導致的長期能源風險不容忽視。

最後是跨區電力調度帶來的挑戰。以2023年為例,台灣北部用電量為931億度,發電量卻只有750億度,近200度的電力缺口,仰賴中南部支援。南電北調的過程中,既產生電力耗損,也為超高壓變電所帶來負擔。報告指出,儘管台電曾訂定超高壓變電所利用率需低於50%的標準,但北部區域和科學園區的超高壓變電所都高於這個標準,有些利用率甚至達70%,顯示台電在跨區供電方面已處於緊張狀態。 

2021年12月4日,台灣台北,抗議者從第四核電廠所在地貢寮步行70公里至凱達格蘭大道,以模擬逃離核爆情境表達反核立場。攝:Lam Yik Fei/Getty Images

政治化的綠電議題

穩定供電之外,綠電是更大的挑戰。

2023年9月,台積電宣布,原訂2050年實現「全球營運100%使用再生能源」的目標,將提前至2040年完成。同時,原本2030年設定的再生能源比例,也由40%提高至60%。

台積電現為全球第九大公司,在能源轉型方面,受到來自國際社會的壓力。台積電ESG委員會主席何麗梅曾表示,台積電每年約投入1-2%營收在節能減碳,金額看似不少,但等到未來國際社會開始廣泛徵收碳稅,每年要付的碳稅可能高達5%營收,可見對台積電來說,能源轉型不僅必要,更是當務之急。

另一個壓力來自蘋果公司。2024年,蘋果為台積電貢獻6243億新台幣(204億美元)或22%的營收,為該年最大客戶。蘋果已經訂定於2030年實現供應鏈碳中和的目標,要求包括台積電在內的主要合作夥伴,承諾100%使用再生能源。

2024年台積電的綠能比率只有14%,而2020年這個數字是7%。若維持過去五年的成長幅度,那到2030年,綠能比率將達到30%左右,和目標60%差了整整一倍。換句話說,未來五年台積電綠能比率的成長幅度必須加倍,才能在2030年達到承諾的目標。

截至目前,台積電尚未公布未來五年如何將再生能源使用比例自14%提升至60%的具體規劃。不過,多個環保團體在檢視高雄楠梓廠區擴建說明書後發現,台積電似乎設定在2029年至2030年之間,該廠區的綠電比率將大幅提升35%,即增加近20億度的綠電,以達成2030年的60%目標。環保團體建議台積電制定逐年提升的用電規劃,並優先採購在地綠電,以確保減碳承諾落實。

放眼全台,近年政府雖大力發展綠電,進展仍差強人意。2024年,台灣再生能源發電量為339億度,佔總發電量近12%;2025年上半年,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13%。雖然確實有所提升,這個數字和經濟部去年規劃的15%目標,仍有一段差距。

事實上,2025年15%的目標,已是修正後的結果。2016年時,台灣政府曾訂定2025年20%的目標,但在2022年下調,等同提前跳票。經濟部指出,當初規劃時預設台灣經濟成長率保持2015、2016年的1-2%,不料近年經濟高速成長(2021年台灣GDP增長率達6.5%、2024年達4.3%),製造業用電需求大幅攀升,導致綠能佔比未達目標。

當前台灣政府的能源規劃為2030年「綠電占比三成,燃煤占比二成,燃氣占比五成」,結合經濟部對2030年總用電量3343億度的預測,得出2030年台灣綠電供給目標需達1000億度,和2024年的339億度相比,還需增加640億度,增幅需達近200%。

2025年7月11日,台灣嘉義,颱風丹娜絲(Danas)登陸後,新文滯洪池的漂浮式太陽能板遭到破壞。攝:Annabelle Chih/Getty Images

台灣再生能源發電以太陽能和風力發電為主力,合計佔比超過七成,其中太陽能供電量又多於風力,但比例每年略有波動。透過經濟部能源署的能源統計數據庫查詢,比較2021年至2025年同期數據,發現雖然風力發電穩定成長,太陽能卻於2025年上半年首次出現同比減少,從70.1億度降為68.9億度。

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專案主任張皪心告訴端傳媒,早期台灣政府推動太陽能時,為了盡快達標,選擇興建大規模地面案場;但隨著土地取得日益困難,加上地方政府態度轉趨消極,太陽能發電的成長速度逐漸趨緩。張皪心指出,今後應將更多精力投注於屋頂型太陽能板的設置。

在台灣,綠電是一個高度政治化的議題,批評者眼中綠電政策的「失敗」,常被用作支持核能的「證據」,不論當前台灣是否具備重新發展核能的條件。今年5月,在野的民眾黨發起「核三廠繼續運轉」的公投提案,批評執政黨的能源政策導致「光電(註:即太陽能)弊案層出不窮、台電購電成本高買低賣致連年虧損」。公投辯論會上,民眾黨主席黃國昌更提及7月丹娜絲颱風衝擊中南部,造成逾13萬片、約2000公噸太陽能電板損毀,使台灣淪為大型廢棄物的垃圾場,嚴重傷害環境。

對於丹娜絲風災,經濟部能源署此前已做出回應,澄清損毀的太陽能電板不會散佈有毒物質,呼籲媒體和大眾勿散佈謠言,並表示本次損毀的電板僅佔全國總量的0.4%,整體再生能源發電仍舊穩健。

趙家緯認為,當綠電受到污名化攻擊,台積電作為最大的綠電需求者,應出面發聲,而非讓政府和綠電業者承受。他指出:「台積電明明知道它未來綠電需求那麼多,但目前還是抱持一種消費者在買菜的心態。台積電應該要成為台灣再生能源發展的建構者,意思是當政策討論、爭議發生時,台積電要表達看法,去幫忙推動綠電。」

張皪心也談到:「『政府能不能滿足台積電的綠電需求』這個問題本身,就設定了企業的用電需求是需要被滿足的,但我們(綠色和平)認為,企業不應該只是被滿足的一方,而是要承擔更多責任、推動能源轉型的角色。」

2023年6月台積電股東會上,時任董事長劉德音曾表示:「台灣的政府認為我們電是夠的,那我們只能相信他了 」這句話引發政壇爭議,執政黨表示將虛心檢討,不再讓台積電有這樣的「疑慮」;國民黨和民眾黨則藉此批評民進黨的「非核家園」政策,認為台灣需重新考慮核電作為乾淨能源選項。然而,在台積電參與的氣候倡議組織RE100的定義中,核能不是再生能源。

撇除核能爭議,台灣綠電發展不夠快仍是事實。同一場股東會上,劉德音也談到:「台灣綠電發展得不夠快,遠比歐洲美國慢。台積電就卡在中間,買太多(綠電),其他企業就買不到;買太少,就沒辦法達到ESG目標。」今年股東會,現任董事長魏哲家則表示,台積電全力支持再生能源和綠電,能買的綠電就一定買。

2024年2月18日,台灣竹南鎮的陸上風力發電機。攝:Lam Yik Fei/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台積電走向世界,能解決能源問題嗎?

2024年,台積電一共購買了14.5億度的台灣綠電、21.6億度的海外綠電,海外綠電佔約六成。海外綠電多於台灣綠電的情況,也反映在綠能比率的差異。儘管全公司綠能比率僅14%,海外子公司卻達到100%,海外部分包含台積電在中國大陸的兩個廠區(上海、南京),在美國的兩個廠區(華盛頓州、亞利桑那州),以及日本熊本廠。

在海外,台積電主要以購買綠電憑證(renewable energy credits,簡稱RECs)的方式,來達成100%再生能源使用率。綠電憑證由再生能源發電單位發行,企業購買這些憑證,即可主張相同數量的用電已由綠能生產,即使實際消耗的電力可能是電網中的混合電。

Stand.earth 指出,儘管用電需求巨大,且亞利桑那州非常適合發展再生能源,但台積電至今未採取更積極的行動,如和綠電供應商簽訂長期、大型購電協議(PPA),來匹配其用電需求。雖然台積電已在廠區停車場設置太陽能發電系統,但其裝置容量僅14.75兆瓦,約等於亞利桑那州首兩座晶圓廠用電需求的1.3%。

張皪心向端傳媒解釋,在評估企業綠電使用比例時,也會檢視其取得方式的影響力。所謂「高影響力」手段,指的是能實質增加電網綠電總量的做法,例如自行發電或簽訂大型購電協議;相對地,「低影響力」方式包含單純購買綠電憑證。

「台積電的海外用電有非常高的比例,仍依賴當地電網提供化石燃料電力(亞利桑那州的電網再生能源佔比約為16%),只是靠憑證來美化數字,對於實質減碳效果有限。」張皪心說道:「而且國際上通用的 GHG Protocal(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也正在制定更嚴格的計算方式。在未來,目前買憑證的作法可能不會符合綠電使用的規定。」

然而,無論是美國的電力或綠電供給,前景都不樂觀。由於數據中心和製造業帶動用電需求,亞利桑那州最大的能源供應商 Arizona Public Service 警告,除非進行大規模升級,否則當地電網在2030年前將達到輸電容量上限。分析也指出,今年7月美國國會通過的《大而美法案》,將衝擊包含風力、太陽能在內的綠能投資。

《大而美法案》規定,若再生能源供應商與「受關注的外國實體」(中國、伊朗、北韓、俄羅斯)有關,就無法申請稅收抵免。由於中國在太陽能設備供應鏈中佔據主導地位,日後將只有少數美國廠商能獲得再生能源相關的激勵措施。

截至2025年2月,中國太陽能與風力總裝置容量達1408百萬千瓦,為美國273百萬千瓦的五倍。2023年,中國太陽能板與模組的總出口額為400億美元,美國僅6900萬美元。雖然特朗普政府的目標是遏制美國對中國再生能源產業的依賴,但不少評論認為,這項法案將讓本已落後的美國失去更多競爭力。

在未來,台積電有可能面臨是否過度依賴海外綠電,甚至中國綠電的爭議。趙家緯指出,當前台積電外購綠電的總量較少,還看不出明顯差異;但若到了2030年,台積電一年的綠電需求可能達240億度,如果其中200億度全都是到海外買,那就會「很難看」。

台積電並未揭露其2024年21.6億度海外綠電的具體來源。但從2018年開始,蘋果已投資中國綠電超過4億美元,以支持其2030年供應鏈碳中和計劃。作為蘋果最重要的合作夥伴之一,台積電有可能參與相關計劃,從中國取得綠電。

「這就會出現一個很荒謬的情形:我們說要把台積電留在台灣,作為所謂的『矽盾』,但因為今天台灣的綠電不夠,要用中國的再生能源來支援矽盾,我們反而讓中國的綠電發展越來越好,他們的能源越來越安全。」趙家緯說道:「台灣政府在辯護為什麼一定要發展綠電時,會講企業有需求,但沒有去談如果沒辦法滿足需求,後面的連鎖反應可能是什麼,會不會出現這樣一個依賴中國綠電的非常矛盾的狀態。」

評論區 0

評論為會員專屬功能。立即登入加入會員享受更多福利。
本文尚未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