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面對2024美國大選,共和黨的困境和無法擺脫的「黨領袖」特朗普
贏得了共和黨初選的人大概率贏不了大選,有可能贏得了大選的人在初選中壓根沒戲。
-
未講完的故事和異鄉人的自我確認:紀念萬瑪才旦
藏地的發展和變化還會繼續,我這個異鄉人借萬瑪才旦的作品做了幾次回家的夢。
-
美國會走向內戰嗎?——「新白人意識」的興起,與民族國家的帝國轉向
美國白人意識的上升並不簡單是一個階級現象、地理現象,而是一個整體現象。
-
泰國大選:奶茶世代怎麼選,泰國終於「前進」?
一場見證泰國政治範式轉移的選舉,以及前往變數滿途的航程。
-
中國干預加拿大選舉爭議的來龍去脈,以及背後更重要的問題是什麼?
不論從中國移民到加拿大的人是否對加拿大本國的政治感興趣,他們的生活將不得不被捲入未來的政治議題當中。
-
脫口秀行業風暴:「中式」冒犯,國家暴力認同,與「審查外包」
從民間無負擔舉報、分食流量的大小官方到外圍KOL,層層配合、形成了一套幾乎無縫隙的「作風優良,能打勝仗」的演出審查系統。
-
對男性,是團結還是放棄:五年後,中國#Metoo新一頁帶來的策略難題
這種悄然發生的策略變化,是一個頑固的性別權力結構下的女權運動所要遭遇的必然。
-
中國職業教育的困境:強制性的分流安排,與被污名化的職校學生
職業教育同時面臨着「政治上拔高」和「社會上污名」的迥異處境。一方面倡導「製造強國」,一方面是技能型人才嚴重的年齡斷層。
-
中國#Metoo運動又一站:文化界的昨日舊夢和取消清算
與女性主義親近的文化工作者被指責性騷擾。在否認、道歉之後,#MeToo運動的未來將會怎樣?
-
參與式審查:網絡舉報、酷兒粉絲與中國耽美文化商業化的特殊結合
所謂「參與式審查」,是指網絡上的個人或群體,在國家政策和數字平台設計的推動下,積極地參與分散性審查的行爲。
-
【女性主義的具體生活】劉芷妤:不只是子宮,也不只是女性主義者
在每次被視為一個子宮,被化約成一雙乳房、一束長髮,甚至是某個星座或某某主義者時,對我而言,那都不是我,都不夠是我。
-
庫爾德女性走出家庭,拋棄國家,參軍之後,自治自主了嗎?
庫爾德女性始終身處前線。對她們來說,女權是什麼?
-
「中美國」的崩塌:新冷戰是資本競爭的衝突,無關意識形態?
如果不是習近平執政,而是一個更加自由化的中國政府,是否能夠避免中美對抗?
-
台灣狒狒脫逃事件:網路迷因與全民追緝外,我們「待牠如一隻狒狒」了嗎?
我們在真正了解這隻狒狒之前,甚至在有機會於行為上與牠親近時,反而先在心中為牠貼滿「標籤」,選擇與牠為敵。
-
李峻嶸:香港冰球隊播錯國歌風波,國家尊嚴的演繹、執行與圓場
大半年來,香港體育界似乎跌入國歌詛咒。
-
林子立:雙英出訪的美中代理人之爭,與馬克龍的「第三極」強權夢
台灣當然可以疑美,應該跟美國溝通台灣觀點的價值與利益,而非將自身的命運,交給一個政體、價值、信仰完全不同的威權國家。
-
從「香港之光」到「港女」:首個香港AV女優出道,被任意門的身分政治
「我們終於有一個香港女優了!」當人們慶祝這件事的時候,是在慶祝什麼?
-
賴怡忠:台灣的「東向戰略」,橫跨太平洋東西岸的美中台外交戰火
有志於在未來領導台灣者,會有必要提出東向戰略以對太平洋投注更多關注,更不能將其只當成是個一望無際的大海。
-
誰是廁妹:網絡暴力、少女「戾氣」,與缺位的關懷
比起抨擊青少年「純粹的惡意」,青少年為什麼會產生惡意才是更值得探究的問題。
-
專訪政治學家裴宜理(下):我對中國革命的興趣,在於它未實現的道路和可能性
如果回到歷史上的那些時刻,人們為了更美好的世界而做出巨大犧牲的時候,是否有一些方法,也許令人們最後可以看到不同的結果?
-
馬克龍訪華:一場「互打楔子」的中法歐美博弈
一位在國內改革議程中不甘放低身段的總統,在北京卻表現得身段異常柔軟。
-
專訪政治學家裴宜理(上):對研究中國的學者來說,現在是一個非常困難的時期
我們面臨種種不利因素,比如中國普遍存在的對美國的反感,還有獲取材料的難度——曾經開放的檔案現在即便對中國人自己也不公開。
-
護國神山的由來:再談台積電與台灣經濟發展模式
它為何今日能享有這樣的發展成就,尤其是在中美對決、兩岸陷入困局之中,實有需要在此再次探討今日台積電成就的背景。
-
暴力女性電影:男性可以暴走,女性為什麼不可以?
只有不斷地創造出一些不能被理解的女性/或者其Ta性別,才會具有顛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