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
福爾摩沙:一種關注
宋承恩:斷交事件後,反思台灣國格主張
台灣從來沒有在法理上清楚界定自己的國格,而是讓相互矛盾的聲明或實踐,堆成一堆碎磚瓦
-
文化觀察
張碩文:封殺八卦,從此「德藝雙馨」
在「網絡尺度與現實尺度必須一致」的管治新邏輯裏,縱情聲色也不可以。每次約束收緊時,中國網民都會大吃一驚,難以置信,隨後就安然無恙,不了了之。
-
中東局勢
段九州:卡塔爾斷交潮,兩股阿拉伯潮流背後的特朗普因素
特朗普入主白宮成為海灣國家關係的新拐點,阿布扎比王儲和該國的實權人物決定藉機重塑中東地區的權力格局。
-
政經人文
海外留學記:十年前我挑戰美國學生,後來我當時的認知被挑戰了
我大概只想分享一個十年前的故事,回憶一下一個與現在有點不一樣的時代。
-
人工智能
陳自富:先敗李世石再挫柯潔,AI為何對棋手窮追猛打?
戰勝李世石之後,Google 從商業角度而言,在人工智能產業內已經如日中天,再舉行這樣一次人機大戰的意義何在?
-
中港關係
戴耀廷:中港法律解釋與法治觀念,何以爭拗不斷?
中、港兩地的法制及法律傳統,對什麼是法律解釋,有不同的理解。
-
政經人文
張志海:歷任中國外長,背負的北京外交路線
錢其琛去世,傳媒的報導聚焦兩個身份,一是國務院副總理,另一是外交部長。若這就是錢其琛的工作一生,似是重於現代卻缺了從前。
-
媒體觀察
馬傑偉、朗澄:靜待新一代網媒Craftsmanship誕生
當網絡工具漸多,出現各種匠心獨運的內容的機會亦會更多。新一代媒體工作者將會從中發展屬於自己的職業技藝與志趣。
-
女性主義
任其然: 《打死不離三父女》的背後:印度女性百年來艱難的平權史
劇中逼着自己女兒練習摔跤的父親馬哈維爾,是不是一個想通過綁架女兒人生來滿足自己畢生夢想的「直男癌」父權大家長?
-
教育現場
曾瑞明:「叻者生存」的教育制度,令香港變好了嗎?
我們的教育,上至大學、下至小學,幼稚園,都是培養所謂「叻人」,或者覺得自己叻的人。
-
六七暴動50週年系列
劉銳紹:六七暴動,左腦是怎樣「洗」成的?
我當年13歲,曾是「小鬼隊」(非正式的組織,協助攜帶違禁刊物),後來又在左派機構工作18年,對這類思想教育深有感受。
-
政經人文
香港人口政策,着眼開放「雙非」不切實際
要配合附近東南亞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企業需要,令香港作為創業跳板,香港就有必要完善當下的「企業家移民計劃」。
-
江河清:同性戀是天生嗎?──別被這問題綁架社會正義的思考
我們為什麼要問「同性戀是先天或後天」這個問題?如果科學可以確認同性戀是先天或後天的,又會如何改變(或不改變)我們看待同性戀的方式?
-
深度遊記
吳強:劇場中的北韓──一個塗抹政治的旅行觀察
在這些表演場景中,尷尬的穿幫地方越來越多。例如,臨街大樓的後面,樓群的塗料往往暗淡褪色、道路泥濘……
-
女性主義
阿離:當性侵事件碰上網絡白目,我們可以做什麼?
橋底姦刧案發生後,一些網民謠傳受害人是兼職女友(part time girl friend, PTGF),更徵求受害人的相片,更甚是把她「起底」……
-
天下大勢
楊虔豪:掐着文在寅咽喉的造王者——湖南進步派
南韓政治板塊,一直存在強調鞏固韓美同盟、力抗北韓的保守派,還有主張推動對北和解、解決半島僵局的進步派。
-
女性主義
易子語:這一天,我們用「偉大」扼殺母親
母親節前一個星期,大陸網絡上出現這樣一條微博:「如果能夠穿越時空去見到還沒有生你的年輕時的媽媽,你會對她說什麼?」
-
政經人文
葉蔭聰:國族文化焦慮的幽靈,一直在中國武術遊蕩
在網絡及媒體狂躁之中,我讀到的是一種國族文化的焦慮感,許多人都在問:中國有真功夫能敵得過西方及現代的格鬥嗎?
-
互聯網觀察
當共青團也開始討論Dota和網癮……
有什麼比 Dota 更好呢?一局又一局投注所有的智力和意志。它能夠宣泄荷爾蒙,維護穩定,並且教育年輕人,應當聽從「國家的意志」。
-
深入中東
廖芸婕:巴勒斯坦絕食,以色列避談的五十年
該如何告訴難以自由移動的雙方,牆的那一邊,正撐持着什麼樣的信念?一邊慶祝建國、另一邊流亡的開始;一邊的失去家園、另一方獲得了家園?
-
變動中國
肖慧:從「五四」到范雨素,筆下的保姆與保姆的筆
保姆這一相對弱勢的社會群體,一直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發軔以來重要的書寫對象和想像客體。
-
變動中國
吳強:回望兩個「三年」,鄧小平時代如何締造與破壞極權?
理解今天的中國,要回到1975年前後鄧小平選擇的道路,也要重新評價鄧時代的政治。
-
歐洲觀察
昭楊:兩百年法國史,第五共和國總統制的前世今生
法國現行總統制是相當年輕的制度,這和法國的革命歷史和共和傳統形成鮮明反差。
-
文化觀察
江雅綺:谷阿莫事件──被忽視的著作人格權與言論自由
很多人大概沒注意到,著作人格權的侵害,沒有類似「合理使用」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