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論戰爭:槍炮屬於男性,和平屬於女性嗎?
我們應當如何去思考和認識性別(生理性別,以及社會對性別氣質的構建)與戰爭之間的關係?
-
中國放開疫情管控後的最大難題:勝利之後如何再次宣告勝利?
對中國整個官僚系統來說,「二次勝利」是三年防疫的彌賽亞時刻,在宣布勝利之前,疫情這場政治運動都還沒有結束。
-
田禾:中國清零積弊給無序放開造成的困局,未來還能如何彌補?
中國社會可能在兩個月內走完了西方國家三年的感染軌跡。
-
裴宜理x傅士卓x齊慕實:習治下,徹底的權力集中和徹底崩潰之間,沒有中間地帶
總的趨勢是,中共的政權越來越多地關心自己的控制力,而越來越少地關心民衆的具體問題。
-
帝國的崩潰:俄羅斯解體的可能性
本文從人口結構、俄羅斯聯邦制度的來源與實質、普京的「去聯邦化」及「沙皇」統治模式幾個方面,討論俄國分裂的可能性。
-
為何香港foodpanda外賣員的二次罷工失效?——與十五年前紮鐵工潮的對比分析
紮鐵和外賣兩個罷工雖是異曲異工,將兩者作比較,是為了解香港罷工在什麼條件下產生,以及在什麼情況下會有發展及結果。
-
王臻明:2023年台海情勢可以做哪些推測?美中競爭有哪些隱憂?
中國正在有計畫地訓練解放軍的飛行員,熟悉台灣海峽的空域,以準備未來的戰事。
-
香港國安法首次釋法後,五點法律疑問和矛盾
釋法真的越釋越明嗎?
-
專訪伊朗裔女性學者:不止於頭巾、不止於女性,我們對抗的是政權本身
伊朗女性參與的是比戴不戴頭巾更大的戰鬥,解下頭巾的女性反抗的不是頭巾,而是幾乎控制著她身體每一部分的國家。
-
孫健智:社會階級、訴訟成本與媒體效應——台灣國民法官的天平考驗
司法的天平,在擺上公平正義的砝碼之前,就已經先乘載了社會階級、訴訟成本、媒體效應的重量。
-
分化還是聯合?時代夾縫中的美國左翼組織
美國左翼社群被圍困的現實背後,也對思考群衆運動走向和去中心動員的利弊有着重要的意義和教訓。
-
梅復興:2022年台海軍事總評——中共「脅迫性」威脅,台美如何因應?
台灣不可能光靠一己之力長期抵禦中共軍事威脅,最合乎美台雙方戰略利益邏輯的,就是構建可恃的軍事分工。
-
專訪
延安為何是「意外」的革命聖地?——歷史學家周錫瑞談陝甘革命的起源
中國革命不是某種不可避免的農民對貧窮和壓迫的反應,而是在一個不斷變化的地方、國家和國際事件下的意外產物。
-
載入史冊的法國VS摩洛哥,球賽中的殖民史與種族色彩
馬克龍說:「我覺得我們不應該把體育政治化。」這句話未免太過天真。
-
「超男性」的足球文化,如何形成,又如何被再生產?
「職業足球在竭盡所能地剪除足球快樂的能量,但是這種快樂還是不顧一切地倖存了下來」。
-
中國「黨國資本主義」的形成:國家安全困境與對國際政經體系的衝擊
共產黨面對「威脅」維護政權安全的行動,反過來引發了其他發達國家的擔憂,促發了這些國家採取措施限制中國的企業和商業行為。
-
大變局時代的勞工命運:疫情三年中國工人生存狀況全觀察
當前中國正處於大變局的過程中,經濟社會面臨結構性的變化,勞工階級為了應對他們處境的惡化必然會持續不斷地行動。
-
我是一個女球迷,足球、國家對我意味著什麼?
足球是我們破冰的話題,默契的聯結,是我們對彼此最重要的身份確認。但足球世界能不能接受女性的視角與表達?
-
伊朗女性運動與國家概念:一種新的國際秩序形成了嗎?
這些人發出了聲音,然後呢?
-
「白紙抗議」中的地域想象:只有「外地人」才會上街?
最近十年,在社會輿論中,具有一定權利意識、乃至組織度的「業主」一詞似乎正在退場,白領群體好像正在變得貧困化、散沙化。
-
弦子:汪小菲與大S,被輿論打敗的法律契約、被疫情戳爛的家國婚姻
這段傷痕累累的過時婚姻所激起的,無非是早已存在的厭女文化與民族情緒。
-
「廢除道德警察」只是煙霧彈,伊朗當局仍在試圖鎮壓抗爭
至今為止,伊朗政權除了在口頭上曾經釋放一些似有似無的溫和信號外,並無給出任何實質性的妥協。
-
當漢人解封,是否還會記得集中營的維吾爾人?一名漢族女性的自白
那一刻我感覺自己是一個身處白人集會高喊 Black Lives Matter 的白人,是一個身處男性集會高呼女權的男人。
-
不妥協者會妥協嗎?習時代的社會矛盾會走向何方?
剛剛發生的抗議運動,會在歷史上留下什麼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