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孩子是這場大流行病最大的受害者」 ——反思德國疫情封鎖措施的得與失
德國政府實施了成本巨大的防疫措施,但最終是兩敗俱傷的結局——高風險群體大量的死亡,兒童和年輕人成爲了「失落」的一代。
-
當「大白」遭遇《憲法》——上海疫情中的法治假面
有了這次被民眾引用法律反駁的經驗,當局會肯定通過修改法律或者頒布「解釋」擴大警察權力的必要。
-
潤學
「潤」加十年記:我一度逃回中國,最終又回到加拿大入籍
這十年,自己的運氣到底如何?我沒有確切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至少自己堅持了下來。
-
產業鏈外遷、脫鉤加速:政治抗疫下中國經濟不可逆轉的代價
如果極端的封城清零政策持續下去,中國的製造業供應鏈存在長期的不確定性,不大可能恢復正常。
-
再見,哈伯瑪斯——德國是時候與戰後的「和平主義」告別了?
哈伯瑪斯們的歷史經驗與反思不應變成僵化的教條,以及「我們吃過的鹽比你們吃過的飯要多」的優越感。
-
香港準特首李家超,選舉工程及競選政綱中的隱藏議程
香港政府過往分權分責、著重透明度的問責制執政精神,也很可能加速走向集權式領導。
-
羅訴韋德案要被推翻了麼?——美國女性墮胎權及其政治鬥爭的歷史脈絡
這五十年來,羅訴韋德案令墮胎權從生殖自主權的鬥爭轉變成了一場捍衛司法判決本身的鬥爭,這使我們忽視了一些可能更重要的事情。
-
爛尾的Killing Eve,影史上拉拉愛情的死亡症候群
代表是重要的(representation matters),編劇最後塑造出的形象與結局都會成為「代表」本身。
-
阿果:盛世或虛火——香港流行文化如何重新成為大眾焦點?
由去年叱咤到今年 Chill Club,已蔓延一整年的香港流行文化浪潮,如何掀起,又有何特徵?
-
書評:《強鄰在側》,緬甸邊境國家/國族建構的破碎,是如何形成的?
緬甸至今也只不過是「未竟的國家」,「緬甸人」也僅是「未竟的國族」。
-
北約東擴的歷史與現實:是否需要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負責?
究竟普京的瘋狂是因為北約東擴太快,還是因為北約其實擴張得「不夠快」?
-
在血與火之間:俄烏戰爭背景下,中國的「反分裂」敘事困境
理解中國國家統一敘事的來龍去脈,對於從任何方面的立場回應台海問題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一個基本前提。
-
抗議上海封城的《四月之聲》,拳頭落在棉花上
當記住成爲唯一的反抗,樂觀和悲觀實際上已經得到了統一。
-
作爲「國家意志」的兩種厭女觀:「極端女權」大戰共青團中央揭示了什麼問題?
行之有效的年輕化宣傳策略,正讓國家意志更靠近中國年輕男性的觀念水位——一個「爹」正在不可避免地變爲仇恨女性的incel。
-
在次生災害中休克的上海:Omicron之後,什麼是理性的中國防疫模式?
只要不計代價,清零或許是時間問題,但中國社會和經濟還能承受嗎?
-
頻繁「翻車」的抗疫宣傳:中國領導層是否陷入了「回聲室危機」?
這對中國接下來無法停歇的「抗疫」戰爭有何影響?恐怕情況會很難令人感到樂觀。
-
《金宵》為扮菲律賓工人塗黑臉:香港的「種族無感」從何而來,需要如何檢討?
承認這種傷害,承認香港華人族群的侷限,才能邁出改善種族歧視問題的第一步。
-
生命那麼苦,為甚麼還能笑?在奧斯卡爭議之外,不太好笑的脫口秀簡史
能夠滋養笑話的,是社會中最噁心﹑最骯髒﹑最使人厭惡﹑憤怒又無可奈何的部份。
-
「動態清零」與基層的迷茫:一位中國防疫志願者的近距離觀察
無論是選擇繼續清零還是切換軌道找一條有序共存道路,打着疲勞戰的基層面對可能的大規模感染其實已經無力一戰了。
-
截至2022年4月,我們對「COVID-19後遺症」的了解有多少?
兩年來醫學研究發現的後遺症到底有哪些?我們應該感到害怕嗎?
-
評《The Economic Weapon》:當制裁對戰爭再次「失效」,還有什麼選擇?
歷史學教授Nicholas Mulder:當懲罰性的經濟制裁失去作用,國際社會更應該思考「給予及支援」的積極意義。
-
他們在監獄寫作:只需走進一個監獄,便可判斷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
「把他們當渣看,他們就會變成人渣,將他們當做人來對待,他們就會像個人。」
-
防疫的清零困境,與二十大之年「中國道路」論述的內部撕裂
通過俄烏戰爭和上海疫情,我們能夠觀察到的是,中國的國家機器在各方面都出現了板結遲鈍的痕跡。
-
烏、俄「極右」全分析:例外的淪陷,與隱密的支持者
無論之前如何,戰爭和源源不斷的仇恨情緒就是極右最好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