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角騷亂
-
旺角騷亂參與者暴動罪成囚3年,判詞怎樣說?
「無論有任何不滿,一旦使用暴力就沒有分別,因為暴力對人、對社會造成的傷害,不會因施暴者有着不同目的而有所改變。」法官沈小民判刑時說。
-
旺角事件一年後,他拒絕迷信香港有救世主
不到一年,武力抗爭由抬頭走到沉寂;參與者由滿懷盼望,到不再相信「神」。他們走過了一條怎樣的路?
-
旺角騷亂
鄭煒:政府缺席下,英國公民社會如何重建騷動真相
2011年倫敦騷動,英國政府拒絕調查,公民社會卻完成了一個比官方調查更有公信力的研究,促成改革。
-
旺角騷亂
陳永政:止暴始於整頓警隊
旺角警民衝突,很大程度是由於警隊長時間不合理地使用暴力,以至其威信不斷受損,並使「誰使用暴力才算合理」變得越來越含糊所致。
-
新界東補選
馬嶽:周浩鼎沒有拿到的票
如果我們相信228的得票數字,是「建制派不團結」,未能真正反映他們全部實力的話,則他們四年來組織票已經有相當增長,以及泛民可能真的已經流失了小量中間票源。
-
劉勵超:從攝氏2度,思考香港政治氣候變遷
特區管治班子應該閉門深切反省,何以上任以來幹了實事竟然「功不抵過」、民望長期處於低位、社會分化有增無減、施政日益艱難?
-
新東補選
泛民失落的時代話語權
時代已變,新願景思考縱使艱難,也避無可避,否則只會在拖延中死去。
-
李峻嶸:泛民和泛社運如何催生右翼本土
右翼本土其實是揉合了反對陣營兩大力量的元素:恐共恐中的意識(泛民),和強調破舊立新的形態(近年的青年社運)。這是為何泛民和泛社運界,無法有效回擊右翼本土的主因之一。
-
葉健民:釐清香港60年代暴動歷史,汲取真正教訓
有意見領袖認為,殖民地政府在兩次暴亂後全力推行社會改革,回應社會訴求,特區政府必須以此為鑑。借古鑑今固然是好事,不過要從歷史中汲取教訓,首先要弄清歷史事實。
-
旺角騷亂後,30年小販黃老太述說她與香港的魚蛋夢
黃家夫妻檔賣魚蛋30載,兩人一起做過魚蛋夢,也一起在愈發狹小的灰色空間裏走鬼謀生,直到嚴厲執法完全抹殺魚蛋的生存空間。
-
格物致知
莫哲暐:暴力與非暴力反抗的辯證
倡導暴力抗爭的毛澤東的「反抗主體性」基於「勝利」,法農基於「必須」,倡導非暴力抗爭的甘地的「反抗主體性」基於「真理與正義」……因此不論是主張暴力或非暴力反抗者,都必須問:那個反抗中的「我」究竟是什麼?
-
空間政治
馬國明:小販背後的空間政治,與社運的空間轉向
雨傘運動過後,不少參與者感到徒勞無功、一事無成而灰心沮喪。其實雨傘運動的結果說明,香港的社會運動以至民主運動都必須調整,而調整的方向則是作出「空間轉向」。
-
暴亂?衝突?香港媒體怎樣稱呼「旺角騷亂」
暴動、暴亂、騷亂、衝突、革命……香港媒體對年初一的旺角各有稱呼。不同媒體對大型社會事件的叫法一貫各有千秋,隱約顯露了各自立場。
-
張君玫:小販可以發言嗎?從 Spivak 看行動的雙面刃
沒有任何抽象的理論可以告訴知識分子或任何人該不該能不能去為誰「代言」,或是「呈現」什麼時候會不小心變成「代言」,而「代言」什麼時候會不小心變成「僭越」。
-
庭審現場:旺角騷亂參與者集體被控「暴動罪」
旺角騷亂是九七回歸以來,本港首次定性公眾集會為「暴亂」,36名示威者罕見地集體被控「暴動罪」,其中多人投訴在拘捕或警署內被警方毆打。
-
劉細良:魚蛋背後──有恃無恐的權謀政治
香港已陷管治失效、政治失敗的局面,但掌權者沒有意識到危機,嘗試平息各方憤怒及矛盾,及委任獨立調查借檢討警民衝突原因去修補裂痕,重建信任,反而再次趁機以強人平暴姿態出現,爭取政治本錢。
-
97後首次定性「暴亂」,旺角示威者:「這是第一次,但不會是最後一次」
大年初一的旺角騷亂由支持小販文化而起,被官方定性為「暴亂」。究竟事情是如何演化導致當晚的衝突?
-
今評
邵家臻:小販作為他者──被忽略的自我表述
後殖民理論大師Gayatri Spivak在1988年的一篇學術文章中,問了個普通,後來成為經典的問題:「底層能夠發聲嗎?」(Can the subaltern speak?)
-
撐小販如何演變成通宵騷亂?十米之外,我見證旺角的兩鳴槍響
本因聲援魚蛋小販而起,經過整夜的血與火,卻演變為香港近年最嚴重的警民衝突。警方稱事件有預謀。圍觀市民中一名中年女士哭起來:「香港人為什麽要打香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