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輿論漩渦中的國泰空服員,如何看待歧視風波?
「當這件事變成社會性議題,很多人都要來幫你做決定。」

國泰歧視風波:兩天內,一宗小紅書投訴如何升級至香港特首的痛憤?
一邊歷數在港遭遇的冷眼和不耐煩,另一邊則情緒壓抑,充滿憤怒和不安。國泰事件同時點燃了兩種情緒。

圖書館沒有的「禁書」,藏身在香港人家中書櫃
仍然安放在櫃裏、桌上和床底一角的書本,在短短幾年之間突然成為了「禁書」。

觀塘碼頭的輪迴:木屋建了拆,拆又建,我們有家又無家
「永遠有一群邊緣社群,我們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一般市民不需要看見,那就會覺得這城市好美。」

數據看「做人媽媽甚艱難」:母職懲罰、第二輪班及未完成的家庭友善政策
常言「世上只有媽媽好」,但數據告訴我們,世界對媽媽並不那麼好。

一店一世界:當便利店員工,我看到「便利」背後的「重要之事」
看著眼前琳琅滿目的安全套,我開始不耐煩,心想到底它們有何分別?!

日本學者活動家阿古智子:在中國與香港的人權迷霧裏,她想做撕開口子的人
「人跟人之間可能還是平視比較好,什麼是正確、什麼是客觀⋯⋯人總是看不到後腦勺的。」

2023新聞自由指數:中國倒數第二,香港接近「嚴重侵害」|一分鐘數洞
被評為惡劣與受嚴重侵害的國家,這十年來從58個略增至73個。

香港區議會削直選議席:和選民最直接的政治參與被如何改造?
2023年,民選議席將從452席大幅削至88席,僅佔議席約兩成,比例低於1982年首屆選舉。

藝術家/清潔工程展緯專訪——五一勞動節,談一個人的勞工運動
「傳統的工運要關注全港,我自己是個體,就可以咬住一個地方。」

五一沒有遊行,喧鬧的黃金周與沉靜的勞工之聲
城市一邊沉寂、一邊熱鬧,假日當值的工人照舊勞動。

從姜濤灣出發:鏡粉一年實習生
這幾年來我都在實習另一種默契、試圖活出另一種樣式。

重傷車手細數香港外賣平台壓榨操控︰「我想為那些再也不能說話的人鳴冤」
「在網上找我的名字,會見到兩種截然不同的新聞。一是充滿成就感,代表香港出賽的一面;另外是那宗交通意外,充滿創傷的一面。」

一個跨女的外型焦慮︰我符合社會對性別的期望嗎?能成為所追求的女生模樣嗎?
我寧願你叫我「八婆」,也不想你叫我「靚仔」。

從內地生到「香港人」,再從香港到北京,一位新聞學院畢業生的流離與紀錄
保留下對「正常」的判斷,留下那些對「好」的記憶,嘗試去回答「我們何以至此」,將注定成為「我」和「我們」一生的功課。

李峻嶸:香港冰球隊播錯國歌風波,國家尊嚴的演繹、執行與圓場
大半年來,香港體育界似乎跌入國歌詛咒。

從「香港之光」到「港女」:首個香港AV女優出道,被任意門的身分政治
「我們終於有一個香港女優了!」當人們慶祝這件事的時候,是在慶祝什麼?

香港眾籌法——國安法時代下,民間團體面對的新挑戰
港府展開為期3個月的眾籌法諮詢。規管眾籌如何成為政治議程?如何影響公民團體運作?

立場新聞案庭審:36天作供,17篇文章,一場煽動定義和媒體責任的爭論
前總編輯鍾沛權與控方幾乎每天問答5小時,爭論何為煽動、何為媒體責任。法庭一時變成新聞學課室,一時變成爭辯時代的論壇。

香港民主派47人初選案:控方第一證人區諾軒如何供述「35+計劃」?
審訊中,區諾軒強調他的「初心」和戴耀廷的「初心」有分歧。

香港研究立法打擊「假新聞」︰國安法下的新責任?如何保障新聞自由和人權?
掌握公權力的機構往往會指控傳媒是反對派或在撒謊、有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這種說法破壞了公眾對新聞業作為公共監督機構的信任。

「後職工盟時代」的香港工運:「大台」與「平台」,勞工爭取權益的未來何在?
「自發、後工會時代、無大台」的勞工抗爭模式,能取得多大成效?

是她、他,還是Gender X?一張證明不到跨性別人士身分的香港身分證
「這些事牽涉到我們的生活,長遠點講,是我們的青春、生活質素。」

評「中央港澳辦」設立:一個(不)重要的機構升格?
香港問題是加強「黨的領導」和「頂層設計」可以解決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