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
六四34年
六四34年 | 香港現場:維園沒有集會,而悼念者的燭光一度亮起
2023年6月4日,六四34週年,維園內舉辦慶回歸市集。維園外警察重重佈防,一些悼念者盡力展示燭光。
-
六四34年
中港台青年大對談:我們討論六四,因為它是關照當下政治的過去
「我們不能回歸正常,因為正常正是問題所在。」
-
圖片故事
六四禁忌的出口:34年後,負片裏尋找回憶
負片中的一切,那人群、那燭光、那橫幅、那雕塑
-
六四34年
從英國、加拿大到日本,海外的六四集會籌辦者在碰撞中相認
「割裂之後信心從哪裏來?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行動創造的。」
-
六四34年
私人記憶:34年,一個人的六四,紀念是什麼形狀
「至今我仍無法回答這個問題,但我依然在紀念。」
-
六四34年
專訪李立峯:公開的六四紀念消失了,記憶會斷裂嗎?
任何社會都有保留一種記憶的能力,就算多細小也好。
-
專訪商台《晴朗早晨全餐》前主持張子君:當在香港做時評要戴頭盔
「每次comment完之後,都在問自己我是不是可以這樣說話。」
-
葉蔭聰:國泰風波,「反歧視」成為最方便的政治鬥爭工具
把想像中的「他們」鬥倒便好了?
-
帶著傷口繼續行走在世間
在這狗一樣的歲月裡,多的是血流滿地、匍匐「正常」生活的人。
-
信仰、慈善和政治:數據看佛教在香港是怎樣的存在
佛教在香港不單是信仰,還是社區影響力、政治乃至商業。
-
輿論漩渦中的國泰空服員,如何看待歧視風波?
「當這件事變成社會性議題,很多人都要來幫你做決定。」
-
國泰歧視風波:兩天內,一宗小紅書投訴如何升級至香港特首的痛憤?
一邊歷數在港遭遇的冷眼和不耐煩,另一邊則情緒壓抑,充滿憤怒和不安。國泰事件同時點燃了兩種情緒。
-
圖片故事
圖書館沒有的「禁書」,藏身在香港人家中書櫃
仍然安放在櫃裏、桌上和床底一角的書本,在短短幾年之間突然成為了「禁書」。
-
觀塘碼頭的輪迴:木屋建了拆,拆又建,我們有家又無家
「永遠有一群邊緣社群,我們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一般市民不需要看見,那就會覺得這城市好美。」
-
數據看「做人媽媽甚艱難」:母職懲罰、第二輪班及未完成的家庭友善政策
常言「世上只有媽媽好」,但數據告訴我們,世界對媽媽並不那麼好。
-
一店一世界:當便利店員工,我看到「便利」背後的「重要之事」
看著眼前琳琅滿目的安全套,我開始不耐煩,心想到底它們有何分別?!
-
日本學者活動家阿古智子:在中國與香港的人權迷霧裏,她想做撕開口子的人
「人跟人之間可能還是平視比較好,什麼是正確、什麼是客觀⋯⋯人總是看不到後腦勺的。」
-
2023新聞自由指數:中國倒數第二,香港接近「嚴重侵害」|一分鐘數洞
被評為惡劣與受嚴重侵害的國家,這十年來從58個略增至73個。
-
香港區議會削直選議席:和選民最直接的政治參與被如何改造?
2023年,民選議席將從452席大幅削至88席,僅佔議席約兩成,比例低於1982年首屆選舉。
-
藝術家/清潔工程展緯專訪——五一勞動節,談一個人的勞工運動
「傳統的工運要關注全港,我自己是個體,就可以咬住一個地方。」
-
圖片故事
五一沒有遊行,喧鬧的黃金周與沉靜的勞工之聲
城市一邊沉寂、一邊熱鬧,假日當值的工人照舊勞動。
-
圖片故事
從姜濤灣出發:鏡粉一年實習生
這幾年來我都在實習另一種默契、試圖活出另一種樣式。
-
428國際工殤紀念日
重傷車手細數香港外賣平台壓榨操控︰「我想為那些再也不能說話的人鳴冤」
「在網上找我的名字,會見到兩種截然不同的新聞。一是充滿成就感,代表香港出賽的一面;另外是那宗交通意外,充滿創傷的一面。」
-
跨兒現身
一個跨女的外型焦慮︰我符合社會對性別的期望嗎?能成為所追求的女生模樣嗎?
我寧願你叫我「八婆」,也不想你叫我「靚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