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
一家咖啡館與一個燦爛時代:香港Brew Note,他們曾在這裏實驗公共生活
「你經歷過這些美好,要徹底把自己變成非政治人、非公共人,純粹是一個消費者,過私人生活,這是不容易的。」
-
專訪《1人婚禮》導演周冠威:香港電影耶穌?我今次反對「犧牲」的說法
新電影裏有一句對白,「我這輩子都深思熟慮,你讓我衝動一次吧。」「這句對白是我啊。你讓我做一次吧,那個才是我。」
-
重組2022年人權新聞獎風波︰保住了FCC會址,失卻了新聞自由
「FCC(香港外國記者會)不是一棟建築物,它是個概念。很多人不明白,就算沒有這棟樓,FCC也可以生存下去。」
-
中港青年對談反封控抗議:在斷裂和不信任裏,儘量建構公共的討論
「從此之後,不管你是什麼立場,都可以面對抗議這個選項了。」
-
立場新聞案庭審筆記︰香港新聞第一課
「你知道,我們說做新聞是做歷史的初稿。」
-
專訪工權會總幹事蕭倩文︰記住每一個在城市發展中犧牲的名字
「我們的衣食住行都是建立在生命、血汗之上,我們應該要知道或者記住他們,而不是當沒有存在過。」
-
當澳門緊跟中央放寬後——三年了,除了派錢,他們憤怒政府毫無準備
澳門政府口中的抗疫最後一哩路,「對某些人來講,簡直是一條不歸路。」
-
通關之後——大陸人南下,港人北上,香港便可「復常」?
「疫情的封閉和公民權利的封閉交織在一起。現在的復常是疫情的復常,而不是公民權利的復常。」
-
香港藥房「沒有幸福」——通關前夕大陸爆疫,港人搶藥與「自求多福」
她預感香港這城市會再度迎來變化,「會沒有以前那一種平靜吧.....小確幸完結了。」
-
通關、「復常」在即,你還記得香港人是如何熬過三年疫情嗎?
中國爆疫,但兩地通關在即,勾起香港人對於爆疫的恐懼。端傳媒回顧過去三年,有關香港爆疫的種種。
-
為何香港foodpanda外賣員的二次罷工失效?——與十五年前紮鐵工潮的對比分析
紮鐵和外賣兩個罷工雖是異曲異工,將兩者作比較,是為了解香港罷工在什麼條件下產生,以及在什麼情況下會有發展及結果。
-
香港國安法首次釋法後,五點法律疑問和矛盾
釋法真的越釋越明嗎?
-
圖片故事
25年後,香港所失去的
這城變得太快,今天忘記了昨天。在一片旗海和花簇中,香港到底失去了什麼?
-
人大釋法︰海外律師參與國安法案件,須先獲特首發證明書,國安委亦可作決定
港府阻黎智英聘海外律師,惟律師司上訴屢戰屢敗,特首遂提請人大釋法,最終釋法賦予特首及國安委權力作決定,法院必須跟從。
-
香港電費來年加幅驚人,但購買中國電力真的更便宜嗎?
以市場化的基建,執行規劃化的政策,就如將石斑魚拿去製造罐頭魚,全錯。
-
異鄉人:原鄉流浪,內心流亡
在成長的土地上流浪是怎樣的感覺?另外在懷念、不捨或無感中,我們如何看待未來的棲息地,還是否需要一個落腳之地?
-
兩年半內,逾40萬名香港居民經機場離港,對香港造成什麼長遠影響?
當人口外移、出生率急跌、全面人口老化,將會為香港社會帶來一場完美風暴。
-
走水貨的澳門青年:黃金時代已盡,在「放下身段」之前,先賺一點快錢
「當這個城市裏沒有比較多合法的、向上的工作機會......那肯定something wrong、結構性的wrong 。」
-
大陸精英熱捧香港優才計劃,可以緩解香港人才荒嗎?
對不少人而言,香港是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身份、「一個過渡」;另一些人則還在猶豫,香港真的有好機會嗎?
-
MIRROR演唱會事故後——舞蹈員重回舞台笑臉迎人,同時在看精神科
「我們想要一個說法,一個原因,一個道歉,或者什麼都好。但我們一直無法得到。」
-
香港樓市減價潮︰「生不逢時」、「移民蝕讓」,誰投資、誰離場?
「以前是賣家市場,賣家在上風,客追盤;現在是買家市場,盤追客,180度反轉。」
-
【現場】在香港聲援反封控抗議,政治風險更大了,但「至少種下了希望」
「我的勇氣只有這張字牌這麼大,我還是來了。」
-
他們在香港尋找疫苗豁免證明書,但醫生說,「真的不敢寫了」
「什麼時候才可以正常?我的方法是不抱任何希望,那我就不會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