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到香港體驗正常的大學生活」,擠爆香港碩士申請的陸生在尋找什麼?
「不是一開始就想去香港的,當時潤的心情還沒有那麼迫切。」「香港讀研只要一年,可以更早回國佔到坑位。」
-
2023台北國際書展:總統級關注可以阻止出版產業下墜之勢?
本屆書展主題是「閱讀的多重宇宙」,但我們的書業有太多破洞及漏隙需要修補,否則這宇宙只會一直萎縮衰落下去⋯⋯
-
《黑港》:解構文化遺產化妝術的遊戲大師課
《黑港》不會向你解釋歷史——隱藏的歷史和被展示的歷史,但它們都在遊戲裏……
-
文化流年批
為什麼「goblin mode」不是「躺平」?當「年度詞彙」來到華文語境
中國的問題西方也有?哥布林模式出自當下網絡文化的個人主義、虛無和享樂意識;躺平要回應的,則在中國語境才有?
-
民資後撤、審查向前,中國民營美術館的未來還剩下什麼?
「做當代藝術就不要指望政府關注和扶持。(政府)給了錢肯定會去控制你。最終要做成一個什麼樣的美術館,就不由你來決定了。」
-
白紙運動被捕者:她們是誰,經歷了什麼?
如此年輕,又如此熱情,假以時日,她們能承擔起更多。只是,如今面臨嚴厲的打壓,「起點卻彷佛成了終點」。
-
一家咖啡館與一個燦爛時代:香港Brew Note,他們曾在這裏實驗公共生活
「你經歷過這些美好,要徹底把自己變成非政治人、非公共人,純粹是一個消費者,過私人生活,這是不容易的。」
-
人礦:這個被中國互聯網審查的網絡新詞,為什麼讓統治者感到警惕?
「人礦意味着,你是資源,不是主體,你是手段,不是目的。耗盡一生的能量,是為了成全他人,而不是追逐自己渴望的人生。」
-
急診科醫生親歷的北京感染高峰:最多時,一天開出十幾份死亡證明
人們病過了,或者死去了。接下來即使可能有第二波、第三波感染高峰,梁雪濤覺得,「應該不會像過去一個月這麼慘烈了。」
-
除夕夜的加州:一場舞室槍擊案,與被撼動的華裔社群
「在美國,沒有人能避免成為槍擊案的受害者,不論你的膚色﹑財富﹑學歷。我想像中的兩個美國根本從來沒存在過。」
-
中國足球「歸化時代」的失敗:「它不是一項運動,就是一項任務」
「歸化在中國,是功利主義對決民族主義」。「人家國家在發展興趣玩足球,我們是為了(領導的)目標搞足球」。
-
【台北國際書展】香港出版在台灣:「香港」作為政治議題,熱度下降了怎麼辦?
「這是我以前所不認識的香港,這是時代所造成的禮物般的東西。」
-
後疫情的中國宣傳:放棄宏大敘事了嗎?誰主宰了中國人的精神生活?
已經勝利的敘事沒有了現代性的無限進步空間,就無法給政權進一步提供來自內部的現實合法性。
-
《灌籃高手》老粉心聲:對「未完成」等待26年,結果痴心錯付?
這些明明值得再創作與討論的內容,竟被一片唱好聲淹沒,而眼前這26年後的香港,又好像突然回到只會歡呼、不懂思考的時代。
-
愛慾錄
愛慾錄:身在異鄉的我成為男色按摩師
「當時我依然有點害羞,依然覺得性這件事,講出口有點難上檯面。」
-
【尋找一塊墓地】我為屬於故鄉的自己豎了一塊墓碑
一張「死亡通知」,牽連起了我對自己離散身份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接納。
-
回望2022:我們問了7位中國人,去年掙了多少?過得還好嗎?
「未來的不確定性會越來越多。2023年到底會好多少,仍然是有疑問的。」
-
春節返鄉記:三年未回家,我們與家人還生活在同一個時空嗎?
舊故事與新故事像新年貼在牆上的春聯,舊紙風化殘破,樣子還在,新紙牢牢地覆蓋上去,任憑低溫和大風也能呆在牆上直到來年。
-
專訪《1人婚禮》導演周冠威:香港電影耶穌?我今次反對「犧牲」的說法
新電影裏有一句對白,「我這輩子都深思熟慮,你讓我衝動一次吧。」「這句對白是我啊。你讓我做一次吧,那個才是我。」
-
舊物中的新世界:我們在「撿破爛」裏尋求什麼?
在所有的故事裏,我們都在通過舊物建立起新的連接,與自我、與他者、與世界。
-
在香港散步:人、物與風景,「我不介意它們消失,但介意它們白白消失」
「政治上爭取不到什麼,國安法又不能講什麼,我們再沒什麼事情可以做了,那不如好好記錄香港剩餘的東西。」
-
從老佛爺百貨隔壁寄往中國的LV,巴黎奢侈品代購是一門怎樣的生意?
百貨大樓裏穿梭著行頭奢侈、現金齊備的中國代購,他們有時與店員鬥智、有時悄聲互惠,有時,他們比門店導購更知道品牌存貨。
-
異鄉人:求職好像相親,我在日本是如何找工作的
明明從小就很聽話,遵循社會規則,可是為什麼還是連打工人都做不成。我不知道怎麼才能在沒有正確答案的「相親」中牽手成功。
-
黑兔年春晚:過去一年中國人最關心什麼,人人都知道,只有春晚不知道?
屬於過去一年中國人的記憶,在這場早已失去基本盤觀眾的晚會中蕩然無存,就似一場與現實完全割裂的塑料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