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週年
-
評論
【重溫】安徒:毋忘六四——三十年流亡及香港本土的記憶政治
六四記憶在內地、海外和香港幾個不同的地方遭遇不同的本地脈絡,自然有不同形貌和際遇,發展出不同的力量。然而六四作為偉大的反抗暴政時刻卻是恒久不朽如一。
-
評論
吳祚來:當自由城邦遭遇末日帝國——六四倖存者眼中的今日香港
城邦的新生代與帝國的新極權遭遇,形成必然性衝突,問題在於,它所激發的,僅僅是一時的悲情?還是像六四一樣,產生一場新的歷史悲劇?
-
六四·三十年
許仁碩:六四後,誰幫助中國政府突破國際制裁?
六四天安門事件後,歐美各國紛紛以經濟制裁、抵制中國方式表達對武力鎮壓的不滿。哪個國家以外交折衝與實際金援協助中國突破國際制裁?答案或會令不少人感到意外。
-
評論
六四後,中美關係、地緣政治與進退失據的自由主義國際秩序
我們首先必須把鏡頭焦距拉長,從六十年代末美國冷戰外交路線的轉變說起。
-
六四專訪
「媽媽你說今天晚上會開槍嗎?」——天安門母親尋覓三十年
1990年,張先玲掃墓,看到兒子的骨灰小盒子有一張紙條:「我們是同命運的人,在六四中我失去了丈夫,現在我們母子相依為命。我有許許多多的想不通,如願意,請同我聯絡……」
-
六四專訪
專訪前四通總裁萬潤南:三十年來血仍未冷,格局變化將帶來新局面
海外民運30年,他不認為是成功,但也絕不認為是一場失敗。海外民運被「修理」這麼多年,卻始終沒有被「屠宰」掉,正顯示其韌性之強。「至少我們血還是熱的,骨頭還是硬的。」
-
評論
「北京公社」的八個瞬間(下):以「無政府主義」視角重構六四
這個昂揚在北京街頭的無政府主義瞬間,充滿了反抗國家與軍隊的精神,把56天的民主運動轉化為一場對抗警察權的戰鬥,其意義相當深遠,決定了之後整整三十年裏中國警察權的膨脹。
-
觀點
專訪裴敏欣:中國或通過改良式革命轉型,挑戰將來自中共內部
民主在全球遭遇危機,「中國模式」有無取代之勢?六四在我們這個時代,還有沒有重演的可能?
-
六四專訪
請回答1989:支援與裂縫,那一年,香港學生在北京
她感覺,八九之後,「國家把你關在外面了,不讓你接近」,而香港慢慢成了她真正的家,「我要守護這裏(香港),就像我守護北京一樣。」
-
六四專訪
「尋釁滋事」式紀念,陳雲飛「快樂抗爭」的心法
「公權力就是猛獸,我們目的就是把權力關進籠子裡。」陳雲飛就是馴獸師。
-
六四專訪
六四報導在香港:抵抗時間流逝、採訪管控和中央劃線
「有些被訪者二十週年時找到他們,廿五週年時已經不能接觸到了。」 香港傳媒人如何年復一年講述六四?我們採訪了《蘋果日報》副社長陳沛敏和香港電台公共事務組高級監製薛友德。
-
讀書時間
【書摘】《重返天安門》:八九民運成都現場紀實
成都政府採取了迅速而嚴厲的報復行動。到了六月十六日,已有106人被捕。六周內就執行了第一場處決......。成都從未出動解放軍。但警察與人民武裝警察部隊聯手鎮壓抗議,使得公眾對其的敵意非常強烈,以至於有段時間一些警察不在公開場合穿制服。
-
六四舞台莊梅岩:我們不能不做,香港人不會習慣那種沒自由的生活方式
「直至來到第三十年,才終於覺得是時候要做點事——並不只是因為事情經過長年的沉澱、人生經歷多了、心態轉變了等,而是因為社會也變了,變得愈來愈扭曲。」
-
六四專訪
自認「逃兵」的謝三泰,30年後解封的民運照片——那個春夏之交,在「北平」的台灣記者們(下)
「你知道,在那個訊息不對等的社會裡頭,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採集影像,如此而已。」
-
六四專訪
半生被稱劊子手,戒嚴部隊軍官:「我也是六四受害者」
李曉明是六四戒嚴部隊之中一人,離開中國後,長期受失眠、易怒所苦,近年才去看心理醫生。槍響30年後,他說:「雖我沒開槍、沒殺人,但身為當時戒嚴部隊的20萬戒嚴部隊的一員,當時我在部隊服役,我覺得也是一種恥辱,有一種內疚情感。軍人......,在六四中扮演很可恥的角色吧。」
-
英劇《Chimerica》追尋坦克人:討論六四?抑或一場美麗的誤會?
編劇柯克伍德直指中國是如何買起美國甚至全世界,不知道有沒有觀眾因此如夢初醒⋯⋯
-
評論
「北京公社」的八個瞬間(上):六四三十年,對於「反思」的反思
在自由主義主導、卻陷入自咬尾巴困境的反思主流之外,我們可以從與1989學運、冷戰結束同時興起的後馬克思主義,來觀照這56天。
-
六四專訪
一個人的戰鬥,沒有退路的吳仁華
吳仁華三本書最初都在香港自費出版,封面是自己用 word文檔設計,「很難看、很粗糙」。「三十年過去了,你出版那些受害者名錄,誰會買呢?」
-
六四專訪
六四去國三十載,若在故土上不能說話,與流亡何異?——張倫專訪
他是當年北大高材生、也是廣場糾察總長;是語言不通而茫然失措的流亡者、也是大師門下的高足;是被三個孩子弄得手忙腳亂的父親,也是無法床前盡孝的孩子。
-
評論
通脹中的六四:失敗的改革如何引爆革命
後三十年改革的保守底色是怎麼來的。
-
六四專訪
「記者在現場」的意義是什麼?——那個春夏之交,在「北平」的台灣記者們(中)
30年後,他們受訪時,反覆思考「記者在現場」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彷彿和30年前在現場採訪的自己對話。
-
評論
邊緣化的六四論述:八九春夏,其實發生的是「兩場運動」
對於六四運動的深入理解,需要我們同時跳出這兩種敘事:既告別「知識分子中心論」、重視工人和市民的參與,同時承認「民主」的確是工人和市民參與運動的核心訴求。最關鍵的是,工人與市民所理解的「民主」,和學生、知識分子所擁抱的民主觀念有很大不同。
-
攝影人語
多重曝光:十個鏡頭前後的八九六四
反覆訴說,歷史終不會消失於黑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