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誰是來自美國鄉村的「絕望者」?

在「貧困、無望而憤怒」的想像以外,美國的鄉村選民到底是誰?

誰是來自美國鄉村的「絕望者」?
2019年5月29日,堪薩斯州林伍德,龍捲風過後,房屋嚴重受損,一根彎曲的美國國旗在飄揚。攝:Kyle Rivas/Getty Images

只要對美國政治有稍稍多一些關注的人,對鄉村選民很容易有一種相當強烈的印象:貧困、無望而憤怒的白人,同時在價值觀、在宗教觀上又格外保守。在普遍的印象中,這些人因為全球化而面臨產業外移,在蕭條與衰退中感到被菁英、特別是自由派菁英背叛,因此才逐漸流向共和黨,促成在全美國鄉村區域都平均以動輒7成以上的選票支持特朗普,從南方到新英格蘭、從中西部到西部平原無非如此。

特朗普今次競選搭檔凡斯(J.D. Vance)的成名作《絕望者之歌》(Hillbilly Elegy)正描繪了這樣的圖像:在礦坑與工廠陸續關閉之下,阿帕拉契地區的人們改以毒品為寄託。當時的凡斯在書中強調的,是他認為這些人從此養成怨天尤人、自我放棄的心理結構,從此深陷於根深柢固的文化之中,遂不能如後來到耶魯就讀的他一般自立自強。而從政之後,他的說法則有所調整,更著重菁英們的脫節與背叛,並主張特朗普和他真正「懂」得這群人,會代表這些人捍衛「真正的美國」。

而這也不是新的看法。早在2008年、在特朗普還根本稱不上政治人物的時候,奧巴馬在民主黨初選期間最嚴重的一次失言,就是宣稱賓州乃至中西部的鄉村小鎮選民因為工作流失、經濟衰退,所以開始感到「怨恨」(bitter),所以「他們抓緊(cling onto)槍枝,或者抓緊宗教,又或者對長得不像他們的人反感,抓緊反移民、反貿易的情緒,藉以解釋他們的挫折感」。

當時,這樣的言論立刻遭到對手反擊,包含初選對手希拉里立刻指控這顯現出奧巴馬的「菁英主義」和「與民眾脫節」,甚至在造勢場合發放「我並不怨恨」(I’m not bitter)的貼紙。但姑且不論選舉操作,單就實質內容來說,這種「因為衰退,所以憤怒,進而轉向右翼」的論點,確實已經常是這些年來主流討論的出發點。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