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斷電」的預演
2025年4月,中國解放軍在台灣海峽中南部海域舉行「海峽雷霆-2025A」軍演。在解放軍公布的演習畫面中,準星鎖定一處外觀似高雄永安液化天然氣(LNG)接收站的目標,飛彈倏地擊中,大地爆炸,揚起大片黑色煙硝與塵土;這是解放軍首次模擬攻擊台灣的關鍵基礎設施。
此模擬攻擊選擇並非偶然,除了彰顯解放軍已有能力全面攻擊台灣的基礎能源設施外,它也精確瞄準了台灣最敏感的能源神經——尤其是液化天然氣,它幾乎供應全台近一半的電力。
這份焦慮,在全球的兵棋推演中多次得到印證。7月31日,美國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公布2025年《關燈?兵棋推演中國對台灣的封鎖》(Lights Out? Wargaming a Chinese Blockade of Taiwan)兵推報告,設定台海將在2028年爆發衝突,屆時一旦解放軍實施海上封鎖或攻擊天然氣接收站,在台灣缺乏自產能源、所有能源仰賴進口下,此舉將對電力供應造成毀滅性影響。該報告更直指,台灣長年進口液化天然氣,是關鍵的弱點,「一般而言是能源,特別是液化天然氣」。
此前,今年3月,由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台灣安全研究中心等智庫舉行的「TTX區域安全兵推」,也得出同樣結論,評估台灣「能源穩定」的風險係數已高達0.99,屬「緊急狀態」。
目前,台灣約97%的能源依賴海運進口,若供應線遭全面切斷,液化天然氣庫存可能在數天內耗盡,進而影響電廠發電能力。戰爭的想像,不再只是前線煙硝,而是從家戶的電力開關、工廠的生產線開始。當能源成為戰線,台灣準備好了嗎?

依賴的結構,漂在海上的能源命脈
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先了解台灣電力的來源。
台灣現階段主要電力來自火力發電,2024年的數據顯示,燃氣發電佔比約42%,燃煤則為39%。為滿足龐大的發電需求,台灣去年進口了2113萬公噸的液化天然氣,以及超過2200萬公噸的煤炭。這使得台灣的「進口能源依存度」(指能源總供給中依賴進口的比例)長年超過95%,若單看石油及天然氣,依存度更是驚人的99%。
在台灣,電力使用所需的天然氣採購及進口,主要由國營事業中油負責。中油目前向全球22個天然氣出口國中的14國採購天然氣,進口量前三名分別為澳洲、卡達、美國,其餘還有巴布亞紐幾內亞、馬來西亞、汶萊、奈及利亞等。過去台灣的天然氣進口半數來自卡達,近年中油嘗試分散氣源,轉向澳洲、美國採購,今年更進一步宣布與美國阿拉斯加州簽備忘錄, 計畫採購產自阿拉斯加北坡地區(North Slope)的天然氣。
數千萬噸天然氣進口的背後,是一條繁忙卻纖細的海上生命線。每年超過300艘巨大的天然氣船停靠中油的台中及永安接收站,將液化天然氣卸入儲槽,再經由管線輸送至各地電廠。
考慮到運輸船可能受天候或產地突發狀況影響,台灣政府訂定《天然氣生產或進口事業自備儲槽容量》法規,要求中油必須確保安全存量。去年,中油董事長李順欽表示,國內天然氣安全存量已達11天,並將在2027年依法規提升至14天以上。至於煤炭及石油,則在不同法規中分別訂有90天及30天的安全存量限制。
然而,這套高度仰賴海運的能源體系,在兩岸的敏感局勢下可能極度脆弱。根據CSIS的兵推報告,解放軍進犯台灣的第一步,極可能就是透過不同層級的海空封鎖,癱瘓台灣的海上貿易。隨後,封鎖將不斷升級,從實質切斷海運、在禁航區內對商船及其護航艦隊動用武力,最終擴大攻擊範圍至台灣本島的港口、軍事設施與能源基礎設施。
一旦情境發展至此,台灣的對外航運將完全中斷。除非台灣以特遣船隊突圍,或是美軍介入護衛,否則,台灣將進入全面封鎖的困境,天然氣供應也將完全中斷。
CSIS於報告中描繪出一張可能的「能源崩潰時間表」:在台灣電力使用狀況完全如常的情境下,當台灣周遭海域遭解放軍封鎖,天然氣庫存將於兩週內耗盡,接著煤炭和石油將在第9週和20週時用完,僅剩核能與再生能源可供調度,可供應的電力將驟降至平日的16%。CSIS資深顧問、前美國海軍陸戰隊上校馬克・坎森(Mark Cancian)因此斷言:能源將是台灣防衛韌性中最脆弱的一環。
電力問題之外,由於台灣供應全球六成以上晶元代工生產,做為美國的國防智庫,CSIS特別關心電力供應受阻狀況下、台灣的半導體生產狀況。報告指出,一旦電力供應因燃料耗盡而下降,將對台灣的製造業(包括半導體業)造成嚴重影響。在一個模擬情景中,電力供應下降至平時水準的20%,將導致晶片製造業的產出只剩8%,鋼鐵業的產出則為7%。
《華爾街日報》針對台灣能源議題的報導也提及,一位台灣國安官員引用內部估算表示,在封鎖或準戰時狀態下,台灣的能源消耗將減少三分之二。而當電力供應受到限制,製造業可能受當其衝,一旦半導體廠關閉,將產生全球性的影響。
台灣前副參謀總長、國民黨立委陳永康也曾在2024年的一場兵推後直言,若台灣遭封鎖,八天內就可能從正常運作轉為全面癱瘓,屆時全台「將陷入封城般的黑暗。」
針對能源儲備問題,國防部長顧立雄就此回應,國軍將持續強化戰備儲能,包含油料、彈藥及液化天然氣等均已擬定完善規劃。

一場韌性的演算,台灣究竟能撐多久?
相較CSIS和外國媒體的預測,台灣本地的智庫和研究者則對台灣電力供應有不同的分析。台灣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DSET)能源韌性組組長呂采穎認為,兵推想定忽略了戰爭狀態下社會運作模式的根本轉變。「當能源進口路徑遭封鎖,形同進入戰爭狀態,以出口為導向的工業生產勢必暫停運轉,屆時全台每日用電量將銳減。」
呂采穎以多數工廠停工、僅有部分半導體廠運轉的「大年初二」用電量為模擬基準,預估屆時單日用電負載量僅1925萬瓩,只有8月用電尖峰的六成。在這種「低耗能」情境下,透過改變電力調度策略,台灣的韌性時間表將被大幅延長。台電亦可將部分已除役的燃煤機組轉為緊急備用,與再生能源共同承擔白天的基載電力;將珍貴的天然氣儲備,留到夜間無太陽光電時再啟用。
在這樣的情境下,她估算,現有的再生能源、煤炭和天然氣安全存量,約可供應46.2天的電力需求。「這只是很粗略的估算,」呂采穎補充,「如果進一步考慮到時候只有食品、煉油廠等民生相關工廠持續運轉,或是搭配分區供電等需求控管手段,電力供應可能維持更長時間。」
若再生能源裝置量進一步提升,戰時的供電餘裕也將更為可觀。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以經濟部能源署規劃的2027年電力組合為基準進行分析:當光電裝置容量達到20GW、離岸風力達6.5GW、地熱發電有500MW以上時,每年可供應約700億度電。若再加上40天存量的燃煤(約110億度電)與14天存量的天然氣(約61億度電),總供電量可接近900億度,佔去年台灣整體電力消費的32%。
該中心分析,在戰時工業生產與非必要服務業用電大幅下降近五成,且台電進一步管制民生非基礎用電的情況下,台灣自有的供電能力將有機會滿足全島一整年的電力需求。
而相較CSIS對於台灣能源高度仰賴進口、以至於成為防衛破口,該中心總監趙家緯則認為,CSIS的分析低估台灣的再生能源潛力,且未能正確理解台灣近年「以氣代煤」的政策方向,導致估算可能偏離現實。
趙家緯分析,CSIS假設2028年台灣的再生能源發電量為320億度,但台灣再生能源發電量早在去(2024)年就已經超過這個水準,2028年更有機會達到700億度。至於天然氣,台灣的同步天然氣儲槽天數在2028年時預計將達24天以上,而非CSIS所寫的12天。此外,目前台電也已保有一定數量的除役燃煤機組供緊急應變使用,可減少天然氣消耗的速度。
「一旦爆發戰事,台灣政府可以透過電力需求管理,調整能源消耗的速度。」他認為,CSIS的能源兵推分析中,把能源需求量降低,視為台灣受到戰爭衝擊後的被動影響,而不是電力調度者能主動因應的手段,「是這份兵推分析的一大盲點。」

核電,是解方還是另一個弱點?
在這樣的戰時能源焦慮下,延長核電廠役期成為台灣常見倡議之一。CSIS報告建議,核燃料進口頻率比天然氣與煤炭低,不會受海域封鎖影響,台灣應延長核電廠的運轉期限,以確保戰時電力供應。
台灣在1950年代仰賴煤炭與石油火力發電,但受限於能源幾乎100%進口,特別是石油的供應安全十分脆弱,1973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之際,嚴重衝擊高度倚賴進口石油的台灣,因而在為確保能源供應穩定的前提下進而興建核電廠,在電力需求只有今日五分之一的1980年代中期,核能發電量佔比最高曾達52%。
此後,隨著大型火力發電廠陸續興建完成,加以車諾比、 福島核災事件引發反核聲浪,核電廠陸續屆期除役,火力發電、特別是天然氣電廠,如今成為台灣的發電主力。
在8月的「核三重啟」公投辯論上,擁核陣營認為,台灣至少需保留一座核電廠,才能在國安受威脅時提供基本電力。最終公投因未達門檻而遭否決,不過總統賴清德在公投後表示,如果未來技術更安全、核廢料更少、社會接受度更高,不會排除先進核能。
核電是否真能成為台灣在戰時的能源安全保障?呂采穎以俄烏戰爭為例提出反駁。俄烏戰爭前,烏克蘭的電力過半來自核電,其次則是燃煤和燃氣,電網以大型集中式電廠為中心,然而,俄羅斯在戰爭初期就鎖定核電設施周圍的電網與建物攻擊,2024年後攻擊對象更擴大至一般發電設備,鎖定打擊防禦較弱、位於基輔外的火力及水力發電廠。烏克蘭全國的核電發電量,也因此從開戰前的13.8GW降至7.7GW。
「俄軍一開戰就攻擊烏克蘭札波羅熱核電廠的聯外電網及冷卻水系統,電廠因此被迫卸載,無法供電。」她警告,一旦電網受損,有再多座核電廠都沒有用。她更指出,相較於札波羅熱電廠有多重聯外線路,台灣的核三廠僅有345kV和161kV兩條電纜,且使用同一條路徑,受攻擊而中斷供電的風險更高。
國防院委任副研究員揭仲則從另一角度分析。他認為,中共確實可能透過干擾天然氣船進出、延遲船隻到港時間做為對台施壓的手段。在此情境下,若台灣能以核電降低對天然氣的依賴,便可增加應對籌碼,弱化封鎖效果。「就軍事上減少中共施壓手段的話,我贊成台灣維持一些核電的功能。」
然而,當情勢升級為全面進犯,即可能瞄準攻擊變電所或高壓電塔等關鍵電網設施,核電廠即使能夠持續發電,電也送不到用戶手中。對揭仲而言,比起擔心電從哪來,電網才是真正的致命弱點。
他引用陳永康的說法,指解放軍屆時可能只需破壞四個主要變電所,即可癱瘓全台電網。戰時台電搶修維護極其困難,解放軍能以最小成本製造大規模停電,削弱台灣的持久作戰意志。至於核電廠本身遭直接攻擊引發核災的風險,揭仲認為,這不利於解放軍事後佔領與軍事行動,可能性並不高。
這樣的警語,也出現在CSIS的兵推結果。該報告指出,中國已部署可能數萬枚的近程彈道飛彈執行打擊任務,當中國決定升級直接轟炸台灣的電網,台灣將會「非常難以維持電力生產」。

從丹娜絲風災看見的電網破口
一如烏克蘭的情境,台灣的戰時電力供應,比起電力夠不夠,更關鍵的問題會是:即使有電可發,又該如何順利送出去?7月的丹娜絲風災重創中南部一帶,即反應了台灣電網在極端情境下的脆弱程度。
當時,儘管大型火力電廠未受損、能夠滿載發電,但17級強風卻吹倒3500根電線桿,導致電廠「有電送不出去」,導致高達一百萬用戶停電。由於電桿倒塌數量過多,且部分地區偏遠,影響台電搶救效率,部分災區停電時間最終超過兩週,不僅引發民怨,更有一名年長婦人因停電點蠟燭引發火災而不幸喪命。
弔詭的是,停電災情嚴重的雲嘉一帶,正是台灣太陽光電的主要設置地——理論上,當大電網因電廠或輸電線路受損而停擺時,設有太陽光電等分散式電源的區域,應能自行產電、供應鄰近用戶所需。
不過,這些太陽能板在停電時卻未能發揮功能,原因是台灣的光電案場多與大電網系統相連,一旦輸電線路中斷,案場便啟動保護機制自動斷電,未與鄰近用戶串接形成微電網系統,導致災區空有發電設備、卻無電可用。
成大電機系教授張簡樂仁解釋,光電場要在斷網下持續供電,需設有「孤島模式」(island mode,指發電設備與主電網斷連後仍可獨立運作),或搭配儲能系統、連接周遭用戶,形成微電網系統。然而,儲能設備成本高昂(每1MW約3至4千萬新台幣),一般鄉鎮難以負擔;加以台灣民生電價低廉,光電案場多以躉售(指將設備所發的電力賣給台電),電力為主要獲利模式,普遍缺乏建置誘因。
事實上,從烏克蘭經驗來看,微電網及增設再生能源,是確保戰時電力供應的重要手段。DSET引用烏克蘭能源智庫Dixi Group的統計,2025年烏克蘭可用的再生能源發電容量已達7.1GW,幾乎追上核電的 7.7GW。這波擴建並非單純的能源轉型,而是戰爭下的生存策略——大型發電廠與主幹電網太容易成為飛彈與無人機的攻擊目標,只要一個關鍵變電節點被毀,全區就可能陷入停電。
因此,烏克蘭改以再生能源為基礎,重啟過去閒置的110kV電網,發展區域性電網。當主電網中斷時,太陽能與風力發電可切換為孤島模式運轉,並與周邊的小型發電與儲能設備串聯,維持局部供電。這種分散式架構,讓各地能在戰火下自主運作,讓電力不再依附於單一、脆弱的中央命脈。

換句話說,以火力、核電廠為中心的電力結構,雖然發電效率高,卻也容易在電網其中一個環節故障時失去平衡、引發大規模停電。以太陽能、風力、儲能為主的分散式電力結構,能與鄰近供電及用電戶組成供需平衡的電力系統,即使主要對外輸電線路中斷,也能持續發電。
風災後,時任經濟部長郭智輝表示,政府已於災後重建特別預算中編列8億元建置智慧微電網,規劃以光電、離岸風電搭配儲能系統,如因天災導致輸電線毀損,仍可維持超商、村里活動中心及大型宮廟等場所基本用電。但目前這項預算已遭立法院凍結,須待經濟部提出書面報告始得動支。
台電則回應,2022年已在雲嘉南等八處變電所設置儲能及柴油發電機組,未來可在上游全黑(下游配電系統健全時)提供區域局部供電,但目前設施仍在功能驗證階段,尚未正式啟用。
張簡樂仁建議,政府應以避難中心為單位,在社區活動中心、學校等地建立以光電和儲能為主的微電網,優先確保醫院、基地台等關鍵設施運作。至於如何增加光電業者配合微電網設置的誘因,他則認為地方政府可以與台電合作,在平時利用「虛擬電廠」系統,整合管理分散於各
電網建置之外,中山大學電機系教授盧展南則提醒,除了硬體建設,更應提升台灣在電力供應及修復上的「軟實力」。他直言,台電在風災後曾發生找不到停電用戶、不清楚饋線圖資的狀況,顯示資訊掌握仍有不足,必須加強事前準備與自動化程度。
戰爭來臨,不該再幻想家家有電
微電網之外,既有電網也需進一步分散、強化。呂采穎指出,目前台灣的用電需求集中北台灣,電廠多位於中南部,電力長期由南向北輸送,被阻斷的風險高,應增加變電站分散現有輸電設施壓力,並依電力設施的性質進行不同程度的防護,例如室內化、地下化,或在戰時搭建臨時屏蔽等。
2022年,台電啟動「強化電網韌性建設計畫」,預計10年內投入5645億元預算,增建饋線及輸電線路、新設變電所、既有變電所室內化,藉此分散樞紐變電所、增加電力配送節點,降低大範圍停電可能。
儘管政府與民間正努力為戰時的電力及電網預做準備,但揭仲仍提醒,當進入極端戰爭情境,台電的搶修能力勢必遠不如平時,不可能確保每一個家戶都有電可用。有鑑於此,政府應事先向民眾誠實溝通戰時停水停電的情境,告知民眾應於何處避難,讓全民做好萬全準備。
「戰爭狀況下,不要幻想我們電力供應還能夠正常,」揭仲說,「就像中共全面進犯的時候,你是不可能守住海纜的。」
戰爭狀態下,電力供應不再只是發展產業,更是保全性命。在這樣的狀態下,比起天然氣存量及供電能力,如何維持電力輸送、同時讓散落各處的再生能源發電設備發揮功能,以確保社會基礎機能得以持續運作,或將是接下來台灣能源韌性更大的挑戰。
用SMR(小型模組核能發電廠)就能解決。
參考資料:
https://iknow.stpi.niar.org.tw/post/Read.aspx?PostID=2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