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断电”的预演
2025年4月,中国解放军在台湾海峡中南部海域举行“海峡雷霆-2025A”军演。在解放军公布的演习画面中,准星锁定一处外观似高雄永安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的目标,飞弹倏地击中,大地爆炸,扬起大片黑色烟硝与尘土;这是解放军首次模拟攻击台湾的关键基础设施。
此模拟攻击选择并非偶然,除了彰显解放军已有能力全面攻击台湾的基础能源设施外,它也精确瞄准了台湾最敏感的能源神经——尤其是液化天然气,它几乎供应全台近一半的电力。
这份焦虑,在全球的兵棋推演中多次得到印证。7月31日,美国华府智库“战略暨国际研究中心”(CSIS)公布2025年《关灯?兵棋推演中国对台湾的封锁》(Lights Out? Wargaming a Chinese Blockade of Taiwan)兵推报告,设定台海将在2028年爆发冲突,届时一旦解放军实施海上封锁或攻击天然气接收站,在台湾缺乏自产能源、所有能源仰赖进口下,此举将对电力供应造成毁灭性影响。该报告更直指,台湾长年进口液化天然气,是关键的弱点,“一般而言是能源,特别是液化天然气”。
此前,今年3月,由国立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台湾安全研究中心等智库举行的“TTX区域安全兵推”,也得出同样结论,评估台湾“能源稳定”的风险系数已高达0.99,属“紧急状态”。
目前,台湾约97%的能源依赖海运进口,若供应线遭全面切断,液化天然气库存可能在数天内耗尽,进而影响电厂发电能力。战争的想像,不再只是前线烟硝,而是从家户的电力开关、工厂的生产线开始。当能源成为战线,台湾准备好了吗?

依赖的结构,漂在海上的能源命脉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了解台湾电力的来源。
台湾现阶段主要电力来自火力发电,2024年的数据显示,燃气发电占比约42%,燃煤则为39%。为满足庞大的发电需求,台湾去年进口了2113万公吨的煤炭。这使得台湾的“进口能源依存度”(指能源总供给中依赖进口的比例)长年超过95%,若单看石油及天然气,依存度更是惊人的99%。
在台湾,电力使用所需的天然气采购及进口,主要由国营事业中油负责。中油目前向全球22个天然气出口国中的14国采购天然气,进口量前三名分别为澳大利亚、卡达、美国,其余还有巴布亚纽几内亚、马来西亚、汶莱、奈及利亚等。过去台湾的天然气进口半数来自卡达,近年中油尝试分散气源,转向澳大利亚、美国采购,今年更进一步宣布与美国阿拉斯加州签备忘录, 计划采购产自阿拉斯加北坡地区(North Slope)的天然气。
数千万吨天然气进口的背后,是一条繁忙却纤细的海上生命线。每年超过300艘巨大的天然气船停靠中油的台中及永安接收站,将液化天然气卸入储槽,再经由管线输送至各地电厂。
考虑到运输船可能受天候或产地突发状况影响,台湾政府订定《天然气生产或进口事业自备储槽容量》法规,要求中油必须确保安全存量。去年,中油董事长李顺钦表示,国内天然气安全存量已达11天,并将在2027年依法规提升至14天以上。至于煤炭及石油,则在不同法规中分别订有90天及30天的安全存量限制。
然而,这套高度仰赖海运的能源体系,在两岸的敏感局势下可能极度脆弱。根据CSIS的兵推报告,解放军进犯台湾的第一步,极可能就是透过不同层级的海空封锁,瘫痪台湾的海上贸易。随后,封锁将不断升级,从实质切断海运、在禁航区内对商船及其护航舰队动用武力,最终扩大攻击范围至台湾本岛的港口、军事设施与能源基础设施。
一旦情境发展至此,台湾的对外航运将完全中断。除非台湾以特遣船队突围,或是美军介入护卫,否则,台湾将进入全面封锁的困境,天然气供应也将完全中断。
CSIS于报告中描绘出一张可能的“能源崩溃时间表”:在台湾电力使用状况完全如常的情境下,当台湾周遭海域遭解放军封锁,天然气库存将于两周内耗尽,接著煤炭和石油将在第9周和20周时用完,仅剩核能与再生能源可供调度,可供应的电力将骤降至平日的16%。CSIS资深顾问、前美国海军陆战队上校马克・坎森(Mark Cancian)因此断言:能源将是台湾防卫韧性中最脆弱的一环。
电力问题之外,由于台湾供应全球六成以上晶元代工生产,做为美国的国防智库,CSIS特别关心电力供应受阻状况下、台湾的半导体生产状况。报告指出,一旦电力供应因燃料耗尽而下降,将对台湾的制造业(包括半导体业)造成严重影响。在一个模拟情景中,电力供应下降至平时水准的20%,将导致晶片制造业的产出只剩8%,钢铁业的产出则为7%。
《华尔街日报》针对台湾能源议题的报导也提及,一位台湾国安官员引用内部估算表示,在封锁或准战时状态下,台湾的能源消耗将减少三分之二。而当电力供应受到限制,制造业可能受当其冲,一旦半导体厂关闭,将产生全球性的影响。
台湾前副参谋总长、国民党立委陈永康也曾在2024年的一场兵推后直言,若台湾遭封锁,八天内就可能从正常运作转为全面瘫痪,届时全台“将陷入封城般的黑暗。”
针对能源储备问题,国防部长顾立雄就此回应,国军将持续强化战备储能,包含油料、弹药及液化天然气等均已拟定完善规划。

一场韧性的演算,台湾究竟能撑多久?
相较CSIS和外国媒体的预测,台湾本地的智库和研究者则对台湾电力供应有不同的分析。台湾科技民主与社会研究中心(DSET)能源韧性组组长吕采颖认为,兵推想定忽略了战争状态下社会运作模式的根本转变。“当能源进口路径遭封锁,形同进入战争状态,以出口为导向的工业生产势必暂停运转,届时全台每日用电量将锐减。”
吕采颖以多数工厂停工、仅有部分半导体厂运转的“大年初二”用电量为模拟基准,预估届时单日用电负载量仅1925万瓩,只有8月用电尖峰的六成。在这种“低耗能”情境下,透过改变电力调度策略,台湾的韧性时间表将被大幅延长。台电亦可将部分已除役的燃煤机组转为紧急备用,与再生能源共同承担白天的基载电力;将珍贵的天然气储备,留到夜间无太阳光电时再启用。
在这样的情境下,她估算,现有的再生能源、煤炭和天然气安全存量,约可供应46.2天的电力需求。“这只是很粗略的估算,”吕采颖补充,“如果进一步考虑到时候只有食品、炼油厂等民生相关工厂持续运转,或是搭配分区供电等需求控管手段,电力供应可能维持更长时间。”
若再生能源装置量进一步提升,战时的供电余裕也将更为可观。台湾气候行动网络研究中心,以经济部能源署规划的2027年电力组合为基准进行分析:当光电装置容量达到20GW、离岸风力达6.5GW、地热发电有500MW以上时,每年可供应约700亿度电。若再加上40天存量的燃煤(约110亿度电)与14天存量的天然气(约61亿度电),总供电量可接近900亿度,占去年台湾整体电力消费的32%。
该中心分析,在战时工业生产与非必要服务业用电大幅下降近五成,且台电进一步管制民生非基础用电的情况下,台湾自有的供电能力将有机会满足全岛一整年的电力需求。
而相较CSIS对于台湾能源高度仰赖进口、以至于成为防卫破口,该中心总监赵家纬则认为,CSIS的分析低估台湾的再生能源潜力,且未能正确理解台湾近年“以气代煤”的政策方向,导致估算可能偏离现实。
赵家纬分析,CSIS假设2028年台湾的再生能源发电量为320亿度,但台湾再生能源发电量早在去(2024)年就已经超过这个水准,2028年更有机会达到700亿度。至于天然气,台湾的同步天然气储槽天数在2028年时预计将达24天以上,而非CSIS所写的12天。此外,目前台电也已保有一定数量的除役燃煤机组供紧急应变使用,可减少天然气消耗的速度。
“一旦爆发战事,台湾政府可以透过电力需求管理,调整能源消耗的速度。”他认为,CSIS的能源兵推分析中,把能源需求量降低,视为台湾受到战争冲击后的被动影响,而不是电力调度者能主动因应的手段,“是这份兵推分析的一大盲点。”

核电,是解方还是另一个弱点?
在这样的战时能源焦虑下,延长核电厂役期成为台湾常见倡议之一。CSIS报告建议,核燃料进口频率比天然气与煤炭低,不会受海域封锁影响,台湾应延长核电厂的运转期限,以确保战时电力供应。
台湾在1950年代仰赖煤炭与石油火力发电,但受限于能源几乎100%进口,特别是石油的供应安全十分脆弱,1973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之际,严重冲击高度倚赖进口石油的台湾,因而在为确保能源供应稳定的前提下进而兴建核电厂,在电力需求只有今日五分之一的1980年代中期,核能发电量占比最高曾达52%。
此后,随著大型火力发电厂陆续兴建完成,加以车诺比、 福岛核灾事件引发反核声浪,核电厂陆续届期除役,火力发电、特别是天然气电厂,如今成为台湾的发电主力。
在8月的“核三重启”公投辩论上,拥核阵营认为,台湾至少需保留一座核电厂,才能在国安受威胁时提供基本电力。最终公投因未达门槛而遭否决,不过总统赖清德在公投后表示,如果未来技术更安全、核废料更少、社会接受度更高,不会排除先进核能。
核电是否真能成为台湾在战时的能源安全保障?吕采颖以俄乌战争为例提出反驳。俄乌战争前,乌克兰的电力过半来自核电,其次则是燃煤和燃气,电网以大型集中式电厂为中心,然而,俄罗斯在战争初期就锁定核电设施周围的电网与建物攻击,2024年后攻击对象更扩大至一般发电设备,锁定打击防御较弱、位于基辅外的火力及水力发电厂。乌克兰全国的核电发电量,也因此从开战前的13.8GW降至7.7GW。
“俄军一开战就攻击乌克兰札波罗热核电厂的联外电网及冷却水系统,电厂因此被迫卸载,无法供电。”她警告,一旦电网受损,有再多座核电厂都没有用。她更指出,相较于札波罗热电厂有多重联外线路,台湾的核三厂仅有345kV和161kV两条电缆,且使用同一条路径,受攻击而中断供电的风险更高。
国防院委任副研究员揭仲则从另一角度分析。他认为,中共确实可能透过干扰天然气船进出、延迟船只到港时间做为对台施压的手段。在此情境下,若台湾能以核电降低对天然气的依赖,便可增加应对筹码,弱化封锁效果。“就军事上减少中共施压手段的话,我赞成台湾维持一些核电的功能。”
然而,当情势升级为全面进犯,即可能瞄准攻击变电所或高压电塔等关键电网设施,核电厂即使能够持续发电,电也送不到用户手中。对揭仲而言,比起担心电从哪来,电网才是真正的致命弱点。
他引用陈永康的说法,指解放军届时可能只需破坏四个主要变电所,即可瘫痪全台电网。战时台电抢修维护极其困难,解放军能以最小成本制造大规模停电,削弱台湾的持久作战意志。至于核电厂本身遭直接攻击引发核灾的风险,揭仲认为,这不利于解放军事后占领与军事行动,可能性并不高。
这样的警语,也出现在CSIS的兵推结果。该报告指出,中国已部署可能数万枚的近程弹道飞弹执行打击任务,当中国决定升级直接轰炸台湾的电网,台湾将会“非常难以维持电力生产”。

从丹娜丝风灾看见的电网破口
一如乌克兰的情境,台湾的战时电力供应,比起电力够不够,更关键的问题会是:即使有电可发,又该如何顺利送出去?7月的丹娜丝风灾重创中南部一带,即反应了台湾电网在极端情境下的脆弱程度。
当时,尽管大型火力电厂未受损、能够满载发电,但17级强风却吹倒3500根电线杆,导致电厂“有电送不出去”,导致高达一百万用户停电。由于电杆倒塌数量过多,且部分地区偏远,影响台电抢救效率,部分灾区停电时间最终超过两周,不仅引发民怨,更有一名年长妇人因停电点蜡烛引发火灾而不幸丧命。
吊诡的是,停电灾情严重的云嘉一带,正是台湾太阳光电的主要设置地——理论上,当大电网因电厂或输电线路受损而停摆时,设有太阳光电等分散式电源的区域,应能自行产电、供应邻近用户所需。
不过,这些太阳能板在停电时却未能发挥功能,原因是台湾的光电案场多与大电网系统相连,一旦输电线路中断,案场便启动保护机制自动断电,未与邻近用户串接形成微电网系统,导致灾区空有发电设备、却无电可用。
成大电机系教授张简乐仁解释,光电场要在断网下持续供电,需设有“孤岛模式”(island mode,指发电设备与主电网断连后仍可独立运作),或搭配储能系统、连接周遭用户,形成微电网系统。然而,储能设备成本高昂(每1MW约3至4千万新台币),一般乡镇难以负担;加以台湾民生电价低廉,光电案场多以趸售(指将设备所发的电力卖给台电),电力为主要获利模式,普遍缺乏建置诱因。
事实上,从乌克兰经验来看,微电网及增设再生能源,是确保战时电力供应的重要手段。DSET引用乌克兰能源智库Dixi Group的统计,2025年乌克兰可用的再生能源发电容量已达7.1GW,几乎追上核电的 7.7GW。这波扩建并非单纯的能源转型,而是战争下的生存策略——大型发电厂与主干电网太容易成为飞弹与无人机的攻击目标,只要一个关键变电节点被毁,全区就可能陷入停电。
因此,乌克兰改以再生能源为基础,重启过去闲置的110kV电网,发展区域性电网。当主电网中断时,太阳能与风力发电可切换为孤岛模式运转,并与周边的小型发电与储能设备串联,维持局部供电。这种分散式架构,让各地能在战火下自主运作,让电力不再依附於单一、脆弱的中央命脉。

换句话说,以火力、核电厂为中心的电力结构,虽然发电效率高,却也容易在电网其中一个环节故障时失去平衡、引发大规模停电。以太阳能、风力、储能为主的分散式电力结构,能与邻近供电及用电户组成供需平衡的电力系统,即使主要对外输电线路中断,也能持续发电。
风灾后,时任经济部长郭智辉表示,政府已于灾后重建特别预算中编列8亿元建置智慧微电网,规划以光电、离岸风电搭配储能系统,如因天灾导致输电线毁损,仍可维持超商、村里活动中心及大型宫庙等场所基本用电。但目前这项预算已遭立法院冻结,须待经济部提出书面报告始得动支。
台电则回应,2022年已在云嘉南等八处变电所设置储能及柴油发电机组,未来可在上游全黑(下游配电系统健全时)提供区域局部供电,但目前设施仍在功能验证阶段,尚未正式启用。
张简乐仁建议,政府应以避难中心为单位,在社区活动中心、学校等地建立以光电和储能为主的微电网,优先确保医院、基地台等关键设施运作。至于如何增加光电业者配合微电网设置的诱因,他则认为地方政府可以与台电合作,在平时利用“虚拟电厂”系统,整合管理分散于各
电网建置之外,中山大学电机系教授卢展南则提醒,除了硬体建设,更应提升台湾在电力供应及修复上的“软实力”。他直言,台电在风灾后曾发生找不到停电用户、不清楚馈线图资的状况,显示资讯掌握仍有不足,必须加强事前准备与自动化程度。
战争来临,不该再幻想家家有电
微电网之外,既有电网也需进一步分散、强化。吕采颖指出,目前台湾的用电需求集中北台湾,电厂多位于中南部,电力长期由南向北输送,被阻断的风险高,应增加变电站分散现有输电设施压力,并依电力设施的性质进行不同程度的防护,例如室内化、地下化,或在战时搭建临时屏蔽等。
2022年,台电启动“强化电网韧性建设计划”,预计10年内投入5645亿元预算,增建馈线及输电线路、新设变电所、既有变电所室内化,借此分散枢纽变电所、增加电力配送节点,降低大范围停电可能。
尽管政府与民间正努力为战时的电力及电网预做准备,但揭仲仍提醒,当进入极端战争情境,台电的抢修能力势必远不如平时,不可能确保每一个家户都有电可用。有鉴于此,政府应事先向民众诚实沟通战时停水停电的情境,告知民众应于何处避难,让全民做好万全准备。
“战争状况下,不要幻想我们电力供应还能够正常,”揭仲说,“就像中共全面进犯的时候,你是不可能守住海缆的。”
战争状态下,电力供应不再只是发展产业,更是保全性命。在这样的状态下,比起天然气存量及供电能力,如何维持电力输送、同时让散落各处的再生能源发电设备发挥功能,以确保社会基础机能得以持续运作,或将是接下来台湾能源韧性更大的挑战。
评论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