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前立法會社福界議員邵家臻早前病逝,家屬於今天(2月15日)在灣仔循道衞理聯合教會國際禮拜堂為他舉行安息禮,同日進行火化儀式。邵家臻早前因胃癌手術後出現併發症,於2025年1月10日離世,終年55歲。
早上約8時半,由灣仔港鐵站前往禮拜堂沿路有警員和警車戒備,教堂周圍亦有不少便衣警員駐守。由於場地座位有限,安息禮閉門進行,不設公眾參與,只限親屬、友好、學生及團體參加。上午9時至10時為公眾流水式致意時段,早上8時半有逾數十人排隊輪候,至8時45分左右開放進入,逾百市民出席致意。
從10時到12時45分,教堂鐘聲響過兩遍,儀式結束,邵家臻的靈柩移送到靈車上準備前往火化,親屬手持邵的遺照上車。當靈車開出,十數名市民在兩旁馬路撐起黃雨傘,並叫喊致意:「阿臻,天堂見!」親友在儀式後短聚在禮拜堂門外,互相擁抱問好。
![](https://theinitium.com/wp-content/uploads/2025/02/CT_7306-1.jpg?w=1024)
「功未成身要退」
走入安息禮堂,堂前中央放置了邵家臻的遺照和花圈,左右兩邊放滿親屬花牌。在旁另有照片展示了邵在藍天白雲背景前的面容。
來者靜心輪候到禮堂前中央默禱。在禮堂的右邊,場內佈置掛住石牆花三字、發光燈泡、邵與親友的合照。底下,木箱上放滿了邵的物件,像他的水藍布帽、圓形粗框眼鏡和白布鞋,一張寫上「獄」字的書法作品;地上則堆疊著他生前撰寫的書本。
安息禮場刊以全黑封面印刷,印上邵的名字和眼鏡圖案,題為 “I am losing weight, not faith”,揭開內頁,寫上 “I do the best and let God do the rest.”。近300頁的紀念冊,結集了其親友撰寫的感言,編排對照他的人生旅程——由教會的章節為始,到他進入大學、社福界,投身公民社會、教育界、議會及囚權關注工作等等。
![](https://theinitium.com/wp-content/uploads/2025/02/CT_6912-1.jpg?w=1024)
場刊以邵家臻在2024年11月下旬撰寫的文章《無胃的用人:誰治癒誰》為序。文中提到,榮格對病苦的觀點對他最是衝擊,「他非常強調在痛苦中尋找意義的重要。」
他寫道:「或許在榮格的眼中,各種類型的慢性病,例如癌症、憂鬱症、自體免疫性疾病都可稱為『意義的疾病』,因為它們可能是擺脫生活困境的方式,是一種無意識的選擇。」「生活困境指的是人們身處某種處境,無法忍受,但又無法擺脫……」
文末以他的另一句話作結——「胃癌在此,我唯有正式宣布:『邵家臻,功未成身要退』。」
泛民主派、社福同工及學者等現身追思
早上10時,教堂鐘聲響起,許多邵在政治圈、社福界、文藝界、宗教界和新聞界友好到場。其中包括大律師吳靄儀、前公民黨主席梁家傑、民主黨涂謹申、鄺俊宇、黨現任主席羅健熙,以及街工前立法會議員梁耀忠等;天主教香港教區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客席副教授龔立人、舞台劇編劇家莊梅岩等亦有出席。
前立法會議員及前民主黨主席楊森接受訪問時表示,他的心情沉重,但帶著希望。「我心情雖然比較沉重,現在(情況)也很嚴峻,公民社會已經七零八落,但我還有一點希望,主要因為這個文化的根。」
![](https://theinitium.com/wp-content/uploads/2025/02/signal-2025-02-15-173756_002.jpg?w=1024)
![](https://theinitium.com/wp-content/uploads/2025/02/signal-2025-02-15-173756_005_e48b47.jpg?w=1024)
楊森身為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譽助理教授,與邵家臻因社福事務和議會認識。「人權、自由、新聞集會自由、學術自由、宗教自由……我在大學教了40幾年書,見過那麼多年青學生,我相信這種文化的根是深深根植。我不覺得香港人會這麼容易放棄民主人權,特別法治。」他說,「我們點著一把火,溫暖周圍的人。」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蔡子強受訪指,到場是為了向邵家臻「道歉」。他提起2024年秋季開學,在餐廳碰見邵家臻,跟他打招呼並約定日後吃飯,但後來不了了之,成為人生遺憾,「太過口輕輕,無心裝載。」他說,「在我們的年代或這個年紀,見面不是理所當然,錯過一次機會後,你發覺已沒有機會再見到他。」
他說跟邵家臻在工作和個人層面上沒很多深交,但曾在不同場合碰面。最近一次聯絡是幾年前、邵成立的民間囚權關注組織「石牆花」被政府不點名批評之際,他欲邀請邵到大學週會分享,二人預先相約出來會面。當時蔡子強感受到邵家臻坐立不安,有恐懼並正承受壓力;邀請最終未能成事。
![](https://theinitium.com/wp-content/uploads/2025/02/signal-2025-02-15-173750_002.jpg?w=1024)
在蔡子強的眼中,邵家臻為人感性,感情纖細。他說過去幾年,有很多人做過很多事,相信大家會記住。而他覺得邵家臻最標誌性的是推動囚權,這也是他留給蔡子強最重要的記憶:「一想起囚權,我會想起他,這是他為歷史留下的事。」他說,「……有一班人在最困難的時候,面對很大壓力,仍然嘗試支援一些獄中的朋友。」
「歷史會有他的位置,而且是他 unique 的位置,因為這件事是他的。」他說。「你看歷史很多時候,一些人做的事,不是在他們的年代見到成果……只能夠很多年之後開花結果,但是大家會記得他。」
前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指,他和邵認識十年,他是老師、邵是社工,二人都共同關心學童自殺、TSA 評估等等議題。他提到邵很特別,有時幽默風趣,而相處日久會知道他內心悲天憫人,離開議會後仍然關心弱勢社群。
![](https://theinitium.com/wp-content/uploads/2025/02/CT_7104-1.jpg?w=1024)
![](https://theinitium.com/wp-content/uploads/2025/02/CT_7120-1.jpg?w=1024)
社民連副主席周嘉發指邵是他的前輩,「阿臻對教育制度或社工制度都有很多堅持,他算是我們的一個先驅者。很難過,見到他出獄後的遭遇,各種身心的變化,都令人婉惜。」他形容,「他不是一個『尋常』開會的議員,可惜沒有多一個任期,為社會帶來更多制度改變。你看見現在整個社工界別、專業界別,被改造得……不再似昔日的模樣。」
他感受到警方關注安息禮,但自己今天並未遭遇抽查,「姑且沒有強烈地在教堂周遭展示權力,算是不幸中的大幸,畢竟大家都是懷抱著憂傷的心靈來到這裡。」
警方佈防下,逾百市民流水式悼念
今早凌晨5時,市民潘太就起床,7時到達禮拜堂,位於隊伍的前方。她受訪表示,這是邵家臻的最後一程,所以要來。雖然氣氛稍緊張,有不少警員手持錄影機,但她說不害怕,也相信悼念不犯法。
她今年70歲,曾因煽動罪入獄一個多月,於2024年在一個有關囚權的講座與邵家臻相識。幾個月前,她旁聽屠龍小隊案的審訊,與邵最後一次碰面,他提及患上胃癌。潘太說,在她的印象中,邵家臻是一個和善的人。「這麼年輕就這樣走了,」她重覆道:「我真的很捨不得。」
也有不少來悼念的市民與邵家臻素未謀面,當中包括60多歲的 CC。她拿著邵家臻撰寫、有關囚權的著作《字𥚃囚間》到場。她在禮拜堂門口前打開印上「香港」二字的雨傘,站立默哀。
![](https://theinitium.com/wp-content/uploads/2025/02/CT_7000-1.jpg?w=1024)
她向記者指,自己從新聞中認識邵家臻,對他成立的「石牆花」最深刻,「他一直在無私付出,用自己的經歷幫助人,直到生病、離世之前仍在工作。」她特意在黑色大衣內穿上黃色碎花襯衫、頭戴黃色花形髮夾向他致敬。
另一位市民、80後的阿月(化名)手持一朵白菊來到,他自2019年起關心時事,同樣因石牆花認識邵家臻,認為他是有愛心和對社會有貢獻的人。他說石牆花成立之時,社會氣氛未有現時沉寂,邵家臻看到有需要的人支援不足,「他嘗試在這裡多做一點。」
這個時刻,他認為:「大家應該互相扶持身邊的人。」阿月留意到現場有便衣警察,也感到壓迫和不安,「但不認為因為這樣而改變應該做的事。」他也相信,「就算他們(警察)一個人也沒出現,這裡也不會有特別事情發生,都是悼念的人去悼念。」
大半生投身社福倡議,近年關注囚權
2024年11月,邵家臻宣布確診胃癌,進院接受緊急手術。12月初,他因胃輕癱再度入院,體重大跌。他在2025年初於社交平台上表示「紓緩性治療正式啟動」,最終於1月10日離世。
邵家臻社工出身,之後進入議會,又投身社會運動,並鼓勵同業發聲。
80年代,他入讀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工作系,畢業後成為外展社工,輔導邊緣青少年。2007年,他離開工作逾十年的崗位,在浸大職任講師。邵家臻在2016年當選「社會福利界」功能界別的立法會議員,任內關注學童自殺、無家者、劏房戶和迫遷戶、綜援改革和「一筆過撥款津助制度」等議題。
![](https://theinitium.com/wp-content/uploads/2025/02/CT_7031-1.jpg?w=1024)
他參與社會運動逾30年,曾積極參與2012年反國民教育示威、2013年佔領中環等,為「佔中十死士」之一。2019年,他被法庭裁定「煽惑他人作出公眾妨擾」及「煽惑他人煽惑公眾妨擾」兩項罪名成立,即時入獄8個月,其時健康開始急轉直下。
出獄後,邵家臻積極關注囚權,在2020年12月成立民間組織「石牆花」,為在囚人士提供支援。直至2021年9月7日,運作僅9個月的「石牆花」解散,他未正面回應是否出於政治壓力解散,但認為大家心裏有數,又指「最緊要人無事」。
![](https://theinitium.com/wp-content/uploads/2025/02/10.jpg?w=1024)
讀者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