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看看她寫了什麼
90後小勛買齊過趙薇的全部專輯,卻堅稱自己不是趙薇的粉絲。即便如此,他還是時不時就會跟朋友們在聊天的時候提到趙薇,有時候是趙薇的一些歌詞,有時候是趙薇表演的迷因片段。自從2021年8月起,趙薇傳被列為劣跡藝人,她的作品從網絡平台上悉數下架,微博等帳戶也停止更新。小勛沒想到自己能見證趙薇再發微博。
2024年12月4日,消失三年有餘的趙薇在微博引用了楊慎的《臨江仙》上闕,表達了對瓊瑤離世的感想。有不少人對趙薇發微博感到雀躍,小勛有一些不能理解,「跟在那樣令人震驚的消息之後,不知怎麼表達感受,她發微博雖然久違了,可是瓊瑤離世太有衝擊力了。」
12月4日下午1時22分,媒體傳出瓊瑤逝世的消息。瓊瑤在淡水家中被發現,已無生命體徵,身旁留有遺書。其後由親友在Facebook代發她所寫下的《當雪花飄落》,文中寫「不要哭,不要傷心,不要為我難過。我已經「翩然」的去了!」她指人老之後,要經過一段很痛苦的「衰弱、退化、生病、出入醫院、治療、不治」的時間,由於她曾目睹那種慘狀,不想要那樣的「死亡」。她又在文末勸年輕人不要輕易放棄生命,祝願大家健康快樂,活得瀟瀟灑灑。
「小時候曾和家裏人一起看過不少瓊瑤劇,完全作為消遣娛樂,最開始看的那些我不太能理解故事和角色在做什麼,《還珠格格》應該是第一個我看得懂的劇。」

「活得瀟瀟灑灑」,來自瓊瑤為《還珠格格》創作的主題曲歌詞。這部劇令趙薇一夜成名,小勛也是如此認識了小燕子,「小時候曾和家裏人一起看過不少瓊瑤劇,完全作為消遣娛樂,最開始看的那些我不太能理解故事和角色在做什麼,《還珠格格》應該是第一個我看得懂的劇,」劇中的小燕子和演員趙薇令小勛印象深刻,他雖然從未承認自己是粉絲,卻一直關注她的動向。看完《還珠格格》之後,小勛又再回頭買了數部瓊瑤過去的小說,「那個年代的故事很難說好或者不好,我就是想看看瓊瑤在《還珠格格》之前寫了些什麼。」
《還珠格格》的確是瓊瑤寫作生涯中後期的變革之作,瓊瑤放下過去的多角關係或者禁忌之戀等題材,轉寫兩位真假格格進入皇宮之後的趣事,她們無懼皇宮的規則,打打鬧鬧,又哭又笑,這部劇在全亞洲掀起了收視熱潮,也令瓊瑤的職業生涯再上高峰。
只有瓊瑤寫得出那種感情羈絆
來自香港的馬齊Yura是一位百合愛好者,她清楚記得小時候和表姐們一起追看《還珠格格》的情形,「你知道,那是很難得的幾次,全香港人都在追看亞視。」香港的電視觀眾長期以來都會慣性追看無線電視台,而無線電視的競爭者亞洲電視,在黃金檔的電視劇播出狀況往往遠弱於無線。播放外購劇《還珠格格》是其中例外的一次,為亞洲電視帶來長達數月的收視熱潮。
「我覺得紫薇和小燕子最能relate到我和表姐的感情,那種很親密,情同手足的感覺,看我表姐哭,我也會莫名想要落淚。」她甚至有時候也會覺得跟表姐這樣深的情感,是不是上輩子就該是一對情人。
「那個時候吃晚飯和表姐一起看《還珠》是我最喜歡的活動,」當時馬齊Yura還在唸小學,關於《還珠格格》的回憶,都是和表姐一起,「現在回想,表姐應該算是我的紫薇。裏面的姐妹情,真的很像我和表姐。」
小學的她,還處在很懵懂的階段,「我覺得紫薇和小燕子最能relate到我和表姐的感情,那種很親密,情同手足的感覺,看我表姐哭,我也會莫名想要落淚。」她甚至有時候也會覺得跟表姐這樣深的情感,是不是上輩子就該是一對情人,「中間也有懷疑過自己對表姐是不是不止親情,但是這種濃厚的情感羈絆, 我感覺也只有還珠能拍出來。」
馬齊Yura說,是後來「覺醒」了以後,才發現紫薇和小燕子的組合非常百合,小時候並不懂,「那時候覺得瓊瑤很多劇都是情緒很激烈的,也可能華人世界就是這麼戲劇化吧?」
「我覺得瓊瑤很會寫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包括和紫微小燕子和阿哥他們那種團結,也是一種青春浪漫時期的描述,她更擅長用激烈的情感表達,可能就是寫出了我們這個社會的狀況,只是人們平時不一定用瓊瑤這樣的台詞說出來。」她認為瓊瑤很多直白濃烈的台詞和迷因,就是這些情緒的出口。

抱著對紫薇和小燕子的喜愛,馬齊Yura繼續追看了《情深深雨濛濛》,「有點像現在粉圈術語,嗑的cp又二搭了,角色設定上也有類似。」她喜愛小燕子,覺得她打破一切,無視所有規則,天不怕地不怕,皇帝也拿她沒辦法,「趙薇給我的感覺就是活得很自我活潑,是那種精靈女生的代表,」紫微則是大方又善解人意的姐姐,包容所有妹妹橫衝直撞和小時候的闖禍,「大概是所謂女同人均戀姐吧?她基本上就是我理想型。」
對於這些劇中幾個「反派」女性角色,她的看法也有了一些改變,「以前覺得她們有點像小時候會兇我們的阿姨,現在理解就是講話尖尖的,對於努力活出自己的新世代女性總看不順眼,大概因為新女性沒有順從她們一直順從的皇權規範吧?」
後來再看,她重新理解到了自己對表姐難以言喻的情感,「有種禁忌但是充滿了羈絆和很深的愛。」對於這些劇中幾個「反派」女性角色,她的看法也有了一些改變,「以前覺得她們有點像小時候會兇我們的阿姨,現在理解就是講話尖尖的,對於努力活出自己的新世代女性總看不順眼,大概因為新女性沒有順從她們一直順從的皇權規範吧?」
反派的再走紅
影評人李潔逸認為瓊瑤後期作品其中的反派雪姨,符合後來大眾對獨立女性的認知和現在的性別文化,「陸振華出軌,她也出去玩男人,她爭,不願意做男人的奴才。」李潔逸指瓊瑤在後期作品裏非常善良,「她的角色,雖然也有毀容的、有斷腿的、有短命的,但在最後的最後,瓊瑤對於所有角色的態度,都是祝福的。包括雪姨,其他的角色會原諒她,還有還珠裏的皇后、容嬤嬤、知畫,都是所謂的壞女人,但都得到了大家的體諒。」
《情深深雨濛濛》播出11年之後,演員王琳飾演的「雪姨」突然在網路走紅,她在劇中不停敲門的片段成為了一個符號式的迷因,其對白「好大的口氣」和「你有本事搶男人」等風行一時。曾經被觀眾嫌棄的反派角色,似乎由觀眾給出了新的詮釋。

小勛大量保存了雪姨、皇后、容嬤嬤等人的動圖gif,在和朋友聊天的時候頻繁使用,「不知為什麼,雪姨在我們這一輩同志群體中間非常受歡迎。」小勛小學時觀看《情深深雨濛濛》並沒有留意雪姨這個角色,因為迷因的流行,他再度重新回看了《情深深雨濛濛》。
「她在劇裏那種敢言和敢為,不太會被世俗的道德觀綁架,她真的非常有自主性,可能也是這些層面令同志群體覺得共感吧?在很多地方同志沒有被承認,於是要隱忍一些說不出來的潛規則,雪姨非常有膽量,敢把一些難聽的事實大聲講出來,某種程度上來說,也許讓同志群體也覺得非常解氣。」
「中文世界對女性自主的認識,我們重新去發掘了雪姨這個角色。而且,她在劇裏那種敢言和敢為,不太會被世俗的道德觀綁架,她真的非常有自主性,可能也是這些層面令同志群體覺得共感吧?在很多地方同志沒有被承認,於是要隱忍一些說不出來的潛規則,雪姨非常有膽量,敢把一些難聽的事實大聲講出來,某種程度上來說,也許讓同志群體也覺得非常解氣。」
「她的角色不知道為什麼,某一天就可以突然火起來。」李潔逸說人們不會突然就「瓊瑤化」,可瓊瑤的「梗」卻常看常新,「瓊瑤人物的對白還是太不z世代了,她的風口可能真的過了,但是確實你又不會遇到跟人說還珠但對方不知道的尷尬,大家都知道這些作品和裏面的迷因。」
李潔逸說人們現在去上海,依然會打卡外白渡橋,「那是陸依萍跳橋的地方,情深深也成了上海地標。在趙薇還沒被封殺的時候,申報報館自己搞了一個『祝陸依萍生日快樂』。這幾部作品只會越來越新,若不是趙薇的事,這些梗會一直有人翻出來的。」
她的愛情觀原來影響了我?
00後的瑞瑞,和朋友之間聊天,才突然發現自己的愛情觀也受瓊瑤作品的影響,「她的作品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轟轟烈烈的愛和山盟海誓的愛。裏面有很多抓馬的劇情,但是在這個過程裏愛是不變的旋律。我記得這些角色是特別執著的,然後愛情應該就是這樣。同時可能因為我的性格和小燕子比較像,都是比較風風火火。所以一想到還珠還是會想到她怎樣敢愛敢恨。」
瑞瑞也追隨過這個潮流,去思考原生家庭對現在的她有什麼影響,「更主要的是,它可能還提供了一種溯源式的思考方式,讓我開始想我現在這樣這樣和小時候哪些經歷有關?然後就發現現有的愛情觀居然真的和當年看的言情作品有關聯。」
瓊瑤劇告訴了瑞瑞一個標準,「愛情應該是怎麼怎麼樣,而我選擇認同了這個標準。比如還珠裏的山無稜天地合式的承諾、大家對愛情至上的執著,用現在的話來說可能就是有些戀愛腦,有潛移默化地讓我覺得談戀愛也就該是長期的、一生一世一雙人才好。我第一段戀愛就天然認為大家是要走到結婚的。」
近些年在很多平台上很熱衷於討論原生家庭,瑞瑞也追隨過這個潮流,去思考原生家庭對現在的她有什麼影響,「更主要的是,它可能還提供了一種溯源式的思考方式,讓我開始想我現在這樣這樣和小時候哪些經歷有關?然後就發現現有的愛情觀居然真的和當年看的言情作品有關聯。」
瑞瑞的朋友們也看過瓊瑤的言情劇,對不少人來說,那種言情是無感的,覺得電視劇就是電視劇,和現實沒有關係,「但可能還珠裏熱情、自由的愛情氛圍也感染到了我,所以我有產生嚮往,並且把自己代入進去。也可能當像還珠這樣大紅大紫的影視劇已經是現象級,對於沒有太多自我思考的話傾向於接受。」
隨著時間推移,瑞瑞接觸到了很多不同的愛情範式,「特別是我來香港讀書之後,這種衝擊尤其深,像situationship等等是我之前可能沒聽過的。這個時候會意識到原來之前自己可能只呆在或者只願意呆在一種框架裏。」

瓊瑤去世幾日後,作家盧郁佳發表專欄文,題為《瓊瑤殘穢:受苦沒人可反抗的世界》,在不同平台廣為傳閱。盧郁佳在文中指出「人們懷念瓊瑤,就像懷念戒嚴的美好」,列出了諸多作者認為分屬男性濾鏡下的女性形象書寫,盧寫這些浪漫愛情的種種不合理,說「我們心中的瓊瑤必須好好再死一次」。文章引起廣泛的迴響,不少讀者和網友表示讚同。
爭議與詬病
1963年,瓊瑤因小說《窗外》一舉成名,開啟了她言情小說作家的暢銷之路,連續出版多部暢銷書。1965年起,她的小說開始改編為影視作品,同樣大收旺場。1985年,瓊瑤作品開始登上電視,她與丈夫平鑫濤成立製作公司,又在台灣八點檔成為主力。對60後70後的觀眾來說,瓊瑤是暢銷作家,電影票房保證;對80後來說,瓊瑤是收視常勝的家庭劇之王;90後當然視她為《還珠格格》之母。不過在每一個年代,瓊瑤的作品都遭受過詬病和批評。
「成長環境裏好像沒有人教我們面對言情作品應該以一個怎樣相對客觀的視角。越閉口不談,越未知,小孩子就越好奇,甚至可能會去模仿。」她說自己在20歲發現戀愛觀被言情作品影響,是很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不能把這些都歸咎於瓊瑤小說。」
瑞瑞的成長過程中,瓊瑤已經過了最輝煌的年代。不過學生時期,家長和老師都特別點明,不鼓勵學生們看言情小說。這種「不鼓勵」,仿若一種禁忌,「成長環境裏好像沒有人教我們面對言情作品應該以一個怎樣相對客觀的視角。越閉口不談,越未知,小孩子就越好奇,甚至可能會去模仿。」她說自己在20歲發現戀愛觀被言情作品影響,是很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不能把這些都歸咎於瓊瑤小說,」她接觸到許多作品,「像《意林小小姐》、楊紅櫻老師的文學作品,還有當時書店比較熱銷的愛情小說。另一個還有網文。我記得初中我就接觸到了網絡上的言情小說,是用iPad上的微信讀書App看。其實我一開始不知道它們的存在,是當時App裏的書架自帶了很多,」她閱讀了許多這樣的網文,「一方面是愛情小說裏的浪漫讓青春期的我比較有憧憬,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和家長之間的躲貓貓遊戲讓有些平平無奇的小說看起來也很有意思……」
瓊瑤歌頌愛情,令李潔逸覺得合理的原因,「大概是那裏面有一種自由吧?我還是很相信自由的重要性。」李潔逸說批評瓊瑤的人代入不了她的過度戲劇化,另外也是對「小情小愛」的蔑視,「這種蔑視有一些男性化氣質的感覺。」
「但瓊瑤故事是吸引人的,這也是真的,會有人覺得喜歡瓊瑤難以啓齒的,尤其男性,但大家本質上都很難抗拒,她是她那個時代的viral,且站在了陽剛的對立面。」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張曉東在北京日報刊登了文章《瓊瑤:感傷主義文學的「情感蓄水池」》。他的觀點是:人們越來越主動地將自己與情感剝離,「無情」變成了「人間清醒」。打開手機,我們發現流量文在教你「斷親」,脫離「原生家庭」;教你「防火防盜防閨蜜」;教你「反PUA」;相親變成了「市場」;人被量化為各種數據指標;結婚率在逐年下降,對親密情感的恐懼卻在上升,而社交媒體放大了這種恐懼,彷彿每段親密關係都會隱藏著一個「消失的她」。陷入恐懼的人們需要一個罪魁禍首,於是「戀愛腦」作為一種「落後」成了被口誅筆伐的對象,而作為最著名的言情小說家、愛情影視劇第一人,瓊瑤是躲不過去的。
「認為瓊瑤故事對女性有不好的影響,這對瓊瑤的理解是否有些不公道?」馬齊Yura談到瓊瑤曾經的風靡一時,「瓊瑤的世界裏面愛情是可以衝破一切的,包括任何禁忌,比如小三,比如身分上的差異,但可能現代輿論發展到需要女性不再戀愛腦,似乎以愛為一切的瓊瑤故事就會顯得跟不上時代,但是本身呼籲女性不要戀愛腦的論述,也忽略了女性本身亦有愛的基本需要,怎麼理解愛,在兩個世代有很大的分歧。」
「可以說瓊瑤以一己之力改變了華語愛情糾葛的敘事,現在那些愛來愛去順便作大死奉獻生命的,能說他們沒有被瓊瑤影響嗎?肯定是有的。那種戲劇化和肉麻,別的人無法複製,但能學到的是戲劇的起伏。她啟發的創作者,從這個角度來說是可觀的。她的貢獻非常明顯,所以後來她被于正抄襲,全網都支持她。」
瓊瑤作品中的大量對白,一直也被民眾以道德層面去檢視。包括最著名的案例,就是《一簾幽夢》中「你失去的只是一條腿」,張曉東的文章提出網上的道德檢閱有斷章取義之嫌,人們粗暴地截取了其中人物的片斷台詞,代之為作者的愛情觀和價值觀。小勛認為斷章取義是其中的一部分,「瓊瑤過去的作品或者確實有一些侷限,但那種對愛情的推崇,其實也是想要打破社會對女性的某些約束,其中的某些部分在過去是成立的,在《還珠格格》和之後的作品,瓊瑤對愛情的描寫有了變化,這也許是她對自己過去創作的一種無形反思,比如裏面反覆提到友情和女性情誼的重要,往往篇幅比愛情更大,也更主導故事的進行。」
這些小說的愛情觀影響過李潔逸,比如她曾經也認同過《一簾幽夢》中腿和愛情的比較,「但那是我青少年時代對瓊瑤的吸納,」聽過其他人評價瓊瑤作品中的爭議,李潔逸試著用反思的角度去看待她的小說,「我聽過一些中國學者嚴肅地討論瓊瑤,這些討論改變了我對瓊瑤的深信不疑,但回看,可以說瓊瑤以一己之力改變了華語愛情糾葛的敘事,現在那些愛來愛去順便作大死奉獻生命的,能說他們沒有被瓊瑤影響嗎?肯定是有的。那種戲劇化和肉麻,別的人無法複製,但能學到的是戲劇的起伏。她啟發的創作者,從這個角度來說是可觀的。她的貢獻非常明顯,所以後來她被于正抄襲,全網都支持她。」
張曉東的文章強調,「瓊瑤從未試圖宣稱自己的作品具有經典的品質,也從未假裝自己的作品是「高雅文化」,這是客觀現實。但即便如此,這些作品也很值得討論。」

「言情小說是否受歡迎,好像更像是這些作品是否符合社會普遍對感情關係的公認看法,而不是某一個作家去指導大眾怎麼戀愛,」在小勛看來,瓊瑤故事裏一些有年代感的情節,是不可能被後來的讀者接受的,「你看到那些有時代印記的部分,心底是會明白的,肯定不會全盤接受,而她能流傳的部分,反而應該是大家多年來一直認同的,比如依萍說我比你們都高貴,我是來掙錢的。或者那種女性對禁忌的反抗可能不適合現在的異性戀狀況,可對同志會帶著戲謔的共鳴,如果大眾真的反感瓊瑤所有的觀點,那她的作品就會真的變成歷史,通俗作品應該都是某種鏡子吧?切中大家所想,大家就會追看。」
「但是我看了她的遺書,我覺得她好像活出了她筆下人物浪漫的樣子。以及選擇這樣的方式告別生命,似乎不是一些報道稱為的『輕生』,而恰恰是因為她對生命的重視所以想要體面地告別吧。」
瓊瑤的離開引起小勛以及廣大民眾的關切,在他看來,也因為瓊瑤對生死的態度和她對自己離開的詮釋,感染了大家,引發了共鳴,「大家對生老病死的擔憂,很怕自己在年老之後遭罪,但你看到她很灑脫地處理這件事,會產生一種認同和欽佩。」
「她是主動掌握了自己的生死。一如她女主都在主宰著自己的愛情人生,很有勇氣和魄力,」馬齊Yura想起最近阿幕杜華的電影《隔壁的房間》(The Room Next Door),「真的遙遙呼應了,死亡也可以是飄然的,瓊瑤給大眾上了一堂生死課。」
瑞瑞坦承自己對瓊瑤的了解不深, 「但是我看了她的遺書,我覺得她好像活出了她筆下人物浪漫的樣子。以及選擇這樣的方式告別生命,似乎不是一些報道稱為的『輕生』,而恰恰是因為她對生命的重視所以想要體面地告別吧。」
也不是沒有疑惑,小勛不太能接受瓊瑤晚年的一些政治表態,總覺得那和自己觀看《還珠格格》及《情深深雨濛濛》的感覺有不可調和的衝撞,「或者也可能就這樣吧,她就是一個寫出爭議作品的作家,也是一個有主觀偏見的公眾人物,這是我們不能單向去定義她的地方。她的作品陪伴了好幾個世代的人成長,還真挺厲害的。」
讀者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