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因中國影星趙薇被封殺,其成名作清宮劇《還珠格格》系列下架,引發網民對戲裏戲外的又一輪討論。有網民引述當年的劇情,指出當年折磨主角團的反派容嬤嬤其實是好人,她用針扎的三人(趙薇、范冰冰、林心如)都不是好人:趙薇和范冰冰都先後因爲疑似資產問題而被境內封殺,林心如則在中國大陸有被指疑似台獨等惡評。
事實上,作爲一部在1998年紅遍兩岸、經常重播的電視劇,《還珠格格》的劇情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引起討論,而對於這種劇中價值觀、正反人物關係的顛覆,並非因演員的新聞才形成,早在幾年前就已於網絡上流行成風。
新時代,新解讀
至少於2016年就開始流行的一個說法,是當年看似良善、幫助主角的令妃事實上充滿心機,而劇中原本的反派惡人皇后其實只是行其本分。豆瓣、微博等內地網上有大量分析文章討論令妃的行事動機:
「令妃娘娘是最有心機的那個,在還不清楚小燕子真實身份的時候就一直在皇上旁邊吹耳邊風」,「莫名其妙冒出來個人說自己是格格,身爲掌管後宮的皇后自然要調查清楚」,「令妃很好地利用了小燕子、紫薇在皇上心目中的地位,獲取到了更多的聖恩⋯⋯還很好地利用小燕子和紫薇一行人和皇后鬥」。
而對於戲劇第二部主角團幫助香妃逃離皇宮的劇情,觀衆也有了新的解讀,認爲他們幫助父親的寵妃逃出是「不孝」和「大逆不道」,「皇上好冤枉,一直寵愛的兩位格格卻給自己戴綠帽」,「我要是皇阿瑪我也氣死了」,而皇上對香妃一往情深,錦衣玉食,是令人嚮往的「霸道總裁」,甚至批評香妃不願和親、選擇逃走是「不顧民族大義」。
這種對經典的再解讀與顛覆近年非常流行,除了上述主流觀點外,還包括「令妃與夏雨荷就是小三」,「紫薇才是利用小燕子的真正綠茶」,「皇后真的是忠言逆耳」等。細數其中的轉變,我們或許可以從中看到20多年時代精神的變化。
《還珠格格》是第一部形成影響力的女性視角戲說歷史劇。這種戲說不但包括歷史層面的原創角色和故事情節,也包括角色們極其現代的價值觀。
「還珠」是怎樣征服中國的
事實上,在1998年的時代背景下,原本並不被看好的《還珠格格》橫空出世,造成萬人空巷的觀劇場面,在當時已充滿了顛覆性。
這種顛覆主要是兩點,其一是當時的古裝電視劇題材多以正劇爲主,此前一兩年有兩部以描寫古代統治階級男性爲主的戲說劇《宰相劉羅鍋》和《康熙微服私訪記》系列走紅後,《還珠格格》是第一部形成影響力的女性視角戲說歷史劇。這種戲說不但包括歷史層面的原創角色和故事情節,也包括角色們極其現代的價值觀:
劇中的兩名女主角是堅定的戀愛自由支持者和踐行者,對階級結構中的一夫多妻制提出質疑,處處挑戰封建規則;故事借用民間角色小燕子,點破對皇宮中階級與統治的諸多質疑,也說出了我最討厭下跪,人的膝蓋是用來活動和走路的這類表態;香妃向皇帝要求尊重自己,承認自己是有自主人格的人;爾康後來甚至說出人類未來會走到言論自由的時代這樣的台詞。這種以現代視角審視古代規則的處理方式,在當時充滿新意。
其二是對女性角色性格的顛覆。在趙薇飾演的小燕子形象走紅大江南北之前,活躍在華文影視乃至東亞影視熒幕上的女主角形象、甚至瓊瑤本人主要創作的形象,通常都是溫文爾雅,大家閨秀的「正統」面目;而小燕子這種天然、機靈、無拘無束形象的大受歡迎,一下子拓寬了主流影視受衆的審美,也在某種層面上,拓寬了受衆對女性形象的想像:女性的樣貌不止是溫柔內向,開朗大方也可以非常可愛。這個角色出現的兩年後,台劇《懷玉公主》一炮而紅;而全智賢開創經典「野蠻」女友形象的韓國電影《我的野蠻女友》,甚至比《還珠格格》還要晚個三年。
「還珠」之後盡宮鬥
承接自90年代末《還珠格格》等的借古諷今戲說歷史作品的電視劇發展,後來逐漸變成「與人鬥」的模樣。在一重又一重的禁令中,中國觀衆總能回到宮鬥劇的懷抱。
這便是大衆消費品《還珠格格》背後的時代精神,而在《還珠格格》爆紅之後,屬於華文電視劇的「清宮宇宙」時代逐漸開啓。除了《懷玉公主》外,1999年創下央視收視記錄的《雍正王朝》開播,緊隨其後的是《康熙王朝》和《乾隆王朝》。《孝莊祕史》和《鐵齒銅牙紀曉嵐》系列同於2002年開播。包括《還珠格格》在內的大部分清宮電視劇都含有後宮爭鬥的情節,但當時宮鬥劇這個類別其實還未誕生,《還珠格格》系列如今在影視觀衆心中,也公認並非宮鬥劇。
宮鬥劇的開山之作,公認是2004年的TVB港劇《金枝慾孽》,這部同樣以清朝后妃爲主角的電視劇,使得這種以描述在父權結構的封建宮廷中,嬪妃爲爭奪寵愛和權力互相爭鬥的電視劇成爲一個正式的門類。2009年,TVB再推出《宮心計》,爲宮鬥劇再次引來熱議,隨後數年,在網絡小說改編電視劇興起的背景下,中國大陸多部宮鬥劇《步步驚心》《宮心鎖玉》《美人心計》等接二連三地走紅,掀起一陣宮鬥劇的高潮。其中,2012年的《甄環傳》被認爲是高質宮鬥劇的巔峰。宮鬥劇正式成爲最受中國觀衆歡迎的劇種之一,每年有多部宮鬥劇推向市場,隔一段時間就有一部宮鬥劇引爆話題,2015年的《羋月傳》,2018年先後播出的《延禧攻略》和《如懿傳》,2019年的《皓鑭傳》等,都有不少追看的觀衆。
伴隨宮鬥劇而來的是近10年官方的多道禁令。2011年宮鬥劇爆起之後,廣電總局首次發出禁令,要求從2012年1月1日起,禁止宮斗戲、涉案劇、穿越劇在上星頻道的黃金檔播出。但哪怕不在黃金時間,宮鬥劇依然是觀衆的選擇。2015年,總局再次出台《電視劇管理規定》,要求所有衛視綜合頻道黃金時段每月以及年度播出古裝劇總集數,不得超過當月和當年黃金時段所有播出劇目總集數的15%。然而與這條禁令同時發生的,是網絡影視平台的興起,在新平台的依託下,宮鬥劇依然得以出現在喜愛它的觀衆面前。
2018年年初,網上再次出現「最嚴限古令」的流言傳播,未經證實的消息稱,一線衛視古裝黃金檔限額由15%提高至19%,但嚴禁戲說、胡編亂改歷史的劇目在一線衛視播出。2019年初,《北京日報》發表評論點評宮鬥劇的「五宗罪」,隨後多部正在一線衛視播出的宮鬥劇被撤檔。去年年中,網上再次流傳關於中國電視劇的20條要求,當中提到「歷史劇以正史為依歸,人物主綫不能杜撰」。
承接自90年代末《還珠格格》等的借古諷今戲說歷史作品的電視劇發展,後來逐漸變成「與人鬥」的模樣:在豆瓣第一八卦小組2020年的一項對比《還珠格格》和《甄環傳》作品立意的投票中,《甄環傳》竟以微弱優勢領先。在一重又一重的禁令中,中國觀衆總能回到宮鬥劇的懷抱。
當觀眾致富以後⋯⋯
宮鬥大概就是一種終極內捲:在一個資源有限、結構固化的父權空間內,並沒有任何生產與創作,沒有任何對個人意志的探索,通過雌性競爭、勾心鬥角,來互相陷害,以謀求自己的個人最大利益。
不同的文化場域中,電視劇會生成不同的模樣:早年香港以展示專業人士的職業劇爲賣點,台灣則開創了青春戀愛劇的時代,歐美日韓各有特色,而宮鬥宅鬥則幾乎成爲了中國電視劇一個標籤。中國觀衆到底爲什麼那麼喜歡看宮鬥呢?
2017年,豆瓣網友「月呀麼」就電視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影評《試論惡毒女配的政治經濟地位》一文,在網上廣爲流傳,被不少媒體轉載。影評認爲,心眼惡毒的女性配角這種在宮鬥劇中不可缺少的面孔,正映襯出社會的變化和階層的變化:「以瓊瑤為代表的早期言情小說家,精於描繪屬於窮人陣營的好女人和富人陣營的壞女人。紫薇、小燕子,依萍母女,都很窮,都是好人。這時惡毒女配的政治經濟地位,是完全凌駕在女主之上的。⋯⋯瓊瑤式灰姑娘言情的流行,正說明我們國家當時很窮——大部分讀者都很窮,一方面想要變富,一方面又很仇富。想像中的富家女,那就是刁蠻任性,陰狠刻毒。」而到創作者和消費者邁入中產之後,開始逐漸自我帶入富人階層,貧窮或者低賤的惡毒女配角色應運而生。因爲她們出身低賤,所以陰暗好妒,順理成章,「為了在結局時營造碾壓女配的快感,前期不停往女配身上潑髒水,講她如何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心腸狠毒,手段狠辣。」
這種角色面孔的流變,在20多年的清宮戲和宮鬥、宅鬥劇中,可以覓得不少實例。「月呀麼」在文中提到,流行文化非常能夠反映集體無意識。而這種20年流變中宮鬥劇的興起,大概是一種生活形態的體現,以當下流行的網絡詞彙「內捲」指代,宮鬥大概就是一種終極內捲:在一個資源有限、結構固化的父權空間內,並沒有任何生產與創作,沒有任何對個人意志的探索,通過雌性競爭、勾心鬥角,來互相陷害,以謀求自己的個人最大利益。在這種價值觀之下,回望主角團的選擇,就更加不解了:一個豆瓣網帖對主角團發出自己的吐槽,「皇阿瑪娶幾個老婆,關你們什麼事啊?」世間沒有價值,沒有正義,只有利益,就如波譎雲詭的深宮,要生存下來,那當然是管好你自己,然後整死那些來搞你的惡毒女人。
有趣的是,《還珠格格》系列雖然發生於宮闈,但題材其實更接近於古代奇俠劇,角色多是因爲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抑或一些其他自己個人的價值追求,來形成自己的行爲動機。哪怕是皇帝與太后,他們的行動都是價值觀驅動,而整部劇幾乎只有兩個人,是以後來流行的「宮鬥」視角來看待與他人和世界的關係,在乎誰與誰是一個陣營、是親信,在乎勢力分配,在乎每個人在這些行爲之後能得到什麼,這便是劇中的反派皇后與容嬤嬤,而她們也因爲這樣的價值觀,得到了不好的下場。
但20年過去之後,觀衆們卻全部變成了皇后一樣的宮鬥視角。對於令妃、紫薇行爲中蛛絲馬跡的解讀、厚黑學分析,所有「茶藝鑑定」,本質是雌性競爭和厭女的集體無意識體現;對乾隆「被戴綠帽」的同情和不平,甚至對香妃的選擇的譴責,本質上是對強權的傾慕,對集體主義和保守價值的推崇。
你有想像自己是皇帝的自由嗎?
在多年的大浪淘沙之後,現實的無常已是必然,良善和正義不會帶來美好的結局,因而爭鬥的、互害的成爲主流,我們的創作當然不挑戰權威,不挑戰結構問題,而專注順應和利用這樣的結構,讓自己得到最大的利益。
在網絡上大量的「我要是皇阿瑪,我早就砍頭誅九族」、「我要是皇帝,我肯定也氣死了」等結構相似的留言中,我時常感到疑惑的,是爲什麼這些觀衆如此自然地就選擇帶入和共情一個皇帝,或者認爲自己可能是皇帝,是一個在獨裁社會掌握最高權力的人。在皇帝與香妃的互動中,他數次毆打、恐嚇香妃,說因為添了兒子不想見血,暫時留著她的腦袋,警告她不要傲慢,又用金錢禮物哄她,說有多少女人的目的就是等待他。
面對這樣的恐嚇,香妃的回答是,或者,也該有一個女人和他們不一樣了。「如果你把我當作一個女人的話,就請尊重一個人的權利,讓我活得有尊嚴一點。⋯⋯我有自由意志,有說不的權利。」
這便是1998年還珠格格的文本。而那些穿越時空對於文本的批判,是很諷刺地揭露了這20多年來的變化:1990年代末2000年初,人們對於自由、個人意志、平等和所有超越的價值有所嚮往,因而創作出以當時主流價值視角去衝破封建束縛的角色,並且受到市場的歡迎;而在多年的大浪淘沙之後,現實的無常已是必然,良善和正義不會帶來美好的結局,因而爭鬥的、互害的成爲主流,我們的創作當然不挑戰權威,不挑戰結構問題,而專注順應和利用這樣的結構,讓自己得到最大的利益。
更加弔詭的是,宮鬥劇的內核如此諂媚強權,卻因「三觀」問題而屢遭禁止,使得創作、觀看、喜歡宮鬥劇本身,卻成了一種對權威的叛逆。宮鬥劇不讓看了,當年的經典劇集也可以因爲主演沒有任何程序正義和法律依據可言的被封殺而毫無理由地遭遇下架,而觀衆也不會以任何審視社會不公的公共視角看待這些事情,反而是順手玩了幾個容嬤嬤的梗。畢竟是宮鬥劇的老觀衆了,對於權力的無常早已習慣,作品也好演員也好,不過是宮鬥裏面敗下陣來的一些輸家罷了,不過是惡毒女配。
《還珠格格》在那個時代是很叛逆出格的作品,當然它的內核還是戀愛自由,也討論一些個人意志,基本的俠義精神,但其實沒有討論太厚重的議題,甚至在偶爾討論政權、統治和家庭的部分,其實還是很建制的。但倘若那些「皇后其實是好人」一類對時代作品的解構也值得回應的話,我願以某豆瓣網友在一個寫着「皇阿瑪好冤枉啊」的網帖下的回應作爲註腳:
「畢竟還珠格格是反封建反權威的片子,比一堆爭寵的宮斗劇好多了。」
金枝慾孽想講的根本不是宮鬥,而是人性。和甄嬛傳這類宮鬥劇有本質上的區別。
小学的时候看还真没注意过这些,这篇文章总结的各方角度很有意思,人们确实变得越来越自私阴暗了,不顾一切地逐利,这也是为什么鱿鱼游戏能火的原因吧
文中有笔误,甄嬛传
承认宫斗剧某种程度是在父权结构中的雌进竞,但是没有人看甄嬛传的时候会自我代入皇帝,可能会代入搞死皇帝的甄嬛,可能会代入因家境自卑的安陵容,可能会代入一直得不到爱的皇后。不了解其他宫斗剧,但是但用一个很笼统的概念去概括一个剧的盛行很不合理。
“我要是國家主席,早就打死這批廢青”
“我們的核彈,一定會炸平台灣”
雖然不懂這些劇集,但是值得笑的地方是相通的。
这其实很吊诡,无论内核到底反不反权威,反权威多少,都可能成为一种对权威的叛逆,最后大家什么都没得看。所有的不权威的东西只能放到地下交流,浮在表面的是乏味的、难以成体系的、不知所云的东西。最近看了台湾的历史书,同我自己高中的历史书相比,高中的历史书就是拿着一堆有体系的材料,开始删除,把不能说的去掉或者模糊到看不出原貌的样子。所谓碎片化的知识,从你教育的一开始就是这样子了,呼吁大家不要看碎片化阅读也挺可笑的。之前的工作也相似,也是把不能说的用模糊化的语言去处理,能看懂的会心一笑,看不懂的永远看不懂,还有一群举报的。
官方对作品否定不奇怪,因人废言是此地传统,但是全面下架作品令其从大众视野中消失,置自己本地的著作权立法于不顾,所作所为粗暴蛮横,如何取信于他人?
虽然不喜欢赵薇,但还是感到婉惜。被封杀的莫名其妙。若说是因早期的劣迹,又为何等到现在封杀?艺人德行不够,连作品也应遭否定?应该全面否定?想起小时看的《灌篮高手》,总看到网上各种讨论喜欢的角色,樱木,流川,三井。但这些角色打架斗殴,上课睡觉,不认真读书。按官方角度,我们怎么可以喜欢这些人物形象?
“宮鬥劇不讓看了,當年的經典劇集也可以因爲主演沒有任何程序正義和法律依據可言的被封殺而毫無理由地遭遇下架”
对权力毫无反抗意识的依附也是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