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總統卡特逝世:「華府素人」留下諸多外交遺產|Whatsnew

卡特去世後,82歲的拜登接棒,成為在世最年長的美國總統。
1979年3月24日,美國俄克拉荷馬州,總統卡特在一場市民大會上演講。圖:Bettmann
國際 美國 政治

新年限時優惠:暢讀會員首年9折(US$57);尊享會員首年75折(US$96,贈《華爾街日報》全語種會籍)。可隨時取消續訂。

當地時間12月29日,美國第39任總統吉米·卡特(James Earl Carter Jr.)在佐治亞(喬治亞)州的普萊恩斯(Plains)家中逝世,享年100歲。

過去近兩年中,卡特一直接受臨終關懷,但又屢次打破已經逝世的傳言。在臨終關懷階段中,他度過了自己的百歲生辰,成為史上第一位活過百歲的美國總統。除此之外,他還在臨終關懷階段中參與了2024年美國大選的投票。

卡特去世後,82歲的拜登接棒,成為在世最年長的美國總統。

不被青睞的素人總統

卡特是民主黨人,於1977年至1981年期間擔任美國總統。在美國歷屆總統之中,卡特個人風格鮮明。研究美國總統制度歷史的米勒公共事務中心評價,他「像管理農場一樣管理國家」。

美國不乏草根出身的總統,然而像卡特一樣「素人」的競選者仍然是不多。

卡特出生於佐治亞州一個殷實的農場主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加入美國海軍。由於父親病重,戰後已經擔任軍官,參與美國核潛艇項目的卡特放棄軍旅生涯,回到家鄉接管農場。在把農場運營的風生水起時,他開始接手當地一些委員會任務,隨後競選成為該選區議員。三年後的1970年,他競選佐治亞州州長並當選。

卡特擔任州長期間,共和黨人執掌的白宮受越戰和水門事件重創。選民們渴望一位華盛頓圈外人來重拾信心。他因此有機會在1976年的總統大選中脫穎而出,先是成為民主黨候選人,其後問鼎總統一職。

1979年7月31日,美國肯塔基州,總統卡特沿遊行路線前往市民大會期間,在車頂向民眾握手致意。攝:Bob Daugherty/AP/達志影像

卡特上任後,圈外人的身份讓他對許多民衆而言頗有新意,但也讓他的風格備受批評。在處理國會關係、面對媒體時,他屢次被批評顯得固執、不通人情。卡特與國會經歷過幾次相互否決提案的拉鋸戰,他幾乎從不對國會妥協的態度,導致兩個權力機構之間一直處於「相互不信任和蔑視的模式」 。

卡特也從未是當時媒體的寵兒。米勒公共事務中心描述道,「媒體對他的道德主義態度感到厭煩,將他描繪成一個要麼是憤世嫉俗的控制狂,要麼是一個業餘而無能的人。」

這樣孤立無援的狀態,讓卡特在遭遇共和黨攻擊時格外脆弱,為他的連任失利埋下伏筆。

理想色彩濃厚的外交政策

卡特在任期間,最為顯著的成就與最受爭議的批評,都與他的外交政策有關。

就職前,他從未接觸過任何國際事務。上任後,他卻十分堅定的推行「人權外交」。一方面,他秉承平等、和平、民族自決(self-determination),另一方面,他希望美國在促進普遍人權方面發揮帶頭作用。

他任期內成功促成《戴維營協議》,實現了以色列與埃及歷史性的和平條款,後世多任美國總統都曾在不同程度上效仿卡特的美國總統直接介入談判的模式。糾纏多屆美國總統的《巴拿馬運河條約》問題,也在卡特任期內得到解決,儘管美國政界對交給巴拿馬控制運河感到不安,卡特依然爭取了條約通過。

卡特在任期間推行的人權政策,便利了數十萬難民抵達到美國。在他卸任後,又有數百萬人因為他的政策遺產在美國定居。彼時,越戰後東南亞各地難民逃亡愈演愈烈,上千人在流亡過程中死亡。為了解決難民問題,卡特在七國集團峰會(G7 Summit)上率先提出美國將會把每月亞裔難民接受配額增加一倍。隨後不久,他簽署了《1980年難民法案》,幫助難民在美國社會重新開始生活,這一法案的框架至今仍在沿用。

1979年3月26日,美國華盛頓白宮北草坪,埃及總統沙達(Anwar Sadat)、美國總統卡特和以色列總理比金(Menachem Begin)簽署埃及與以色列和平條約後握手。攝:Bob Daugherty, File/AP/達志影像

同時,卡特時代正式開啓了和美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交進程,在學術、商業、旅遊、科學、軍隊等方面都建立了實質性的政策聯繫。比如正式承認中共政府,形成互利貿易關係,從中國進口大量商品等。

而為了平衡與台灣的外交關係,卡特簽署了《台灣關係法》,成立運行至今的美國在台協會(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 AIT)。同時,台灣在華盛頓特區也建立了由退休外交官組成的協會,即現在的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Taipei Economic and Cultural Representative Office, TECRO)。

卡特也因為價值外交遭遇不少困境。比如他在伊朗問題上以自由主義原則,不支持親美的巴列維國王鎮壓伊朗民衆的抗議運動,被詬病為縱容了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者上位。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成立後,卡特政府遭遇伊朗人質危機:伊朗扣押52名美國人質長達444天。而卡特推動拯救人質的軍事行動不僅沒能營救出人質,還導致8名士兵因事故死亡。

雖然此後卡特和伊朗達成釋放人質協議,但他在美國的支持率已經一路下跌。共和黨人大肆宣傳卡特「通過批評美國盟友的人權問題,在世界局勢上削弱美國盟友」。卡特最終在1980年大選中大敗於列根(雷根),連任失敗。

漫長的退休生活

1980年競選期間外界對卡特「無能」的評價已隨着歷史遠去。一些評論認為,卡特擁有的一些個人品質,如誠實與堅持,在退休後被越來越多的美國人所接受。

退休後,卡特成立了自己的國際人權組織,卡特總統中心,同時與人道家園(Habitat for Humanity)等組織保持長期合作。

2002年,卡特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以表彰他「數十年來為尋求國際衝突的和平解決方案、推進民主和人權以及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1997年6月16日,美國肯塔基州,前總統卡特用手鋸修整木材邊緣,替人道家園建造住宅。攝:Ed Reinke/AP/達志影像

2015年,卡特被診斷出患有惡性黑色素瘤,並在2019年接受了腦部手術。

2023年2月,美國卡特中心宣布,卡特開始接受臨終關懷,將在家中與家人共度餘下的時間,不再接受額外的醫療干預。

在臨終關懷階段,卡特還堅持投下了2024年總統大選的選票,據CNN報導,卡特曾告訴他的兒子奇普·卡特(Chip Carter):「我只是想給賀錦麗投票。」

讀者評論 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目前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