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Whatsnew

賴清德、蕭美琴就職,就職演說顯示對兩岸事務強硬態度|Whatsnew

演說內容沒有九二共識、沒有1992年、連2016年蔡英文低度使用的「兩岸兩會」也不再提及。

2024年5月20日,台北,中華民國第十六任總統副總統就職典禮,總統賴清德和副總統蕭美琴在台上歌唱。攝:陳焯煇/端傳媒

2024年5月20日,台北,中華民國第十六任總統副總統就職典禮,總統賴清德和副總統蕭美琴在台上歌唱。攝:陳焯煇/端傳媒

端傳媒記者 許伯崧 發自台北

刊登於 2024-05-20

#兩岸局勢#兩岸#兩岸政治#賴清德#台灣政治

台灣第5任民選總統賴清德、副總統蕭美琴5月20日上午在總統府宣誓就職。總統賴清德發表就職演說時宣示,將打造民主和平繁榮的新台灣。賴清德表示,許多人將他與蕭美琴的當選視為「打破八年政黨輪替魔咒」,但虛幻的魔咒不存在,只有人民對執政黨的嚴格檢驗,與對國家未來的真實選擇。

在就職演說中,賴清德以七大主題涵蓋內政、外交與兩岸關係,並延續蔡英文總統的基調,重申現在的「台灣已是世界的台灣」。進而,賴清德以民主經驗申論,指出台灣將持續與民主國家形成共同體,對抗假訊息、強化民主韌性,「讓台灣成為民主世界的MVP!」

在就職後的第一公開演說中,賴清德總計提及「台灣」79次、「中華民國」九次、「中華民國台灣」三次。

對比前任總統蔡英文在2020年的第二任期就職演說中,蔡英文共計30分鐘的講稿中一共提及49次「台灣」、四次「中華民國」、一次「中華民國台灣」。2016年,蔡英文第一任期、也是台灣第三次政黨輪替時,蔡英文在就職演說提及41次「台灣」、五次「中華民國」。而被視為蔡英文政治遺產的「中華民國台灣」組合字,則是在2018年的國慶演說首度提出,之後出現在每年的演說稿中。

在520就職演說中,賴清德的演說顯得激昂,時而振臂喊話、時而握拳振奮,並多次邀請觀禮民眾鼓掌祝賀,也以張開雙臂表示歡迎意味台商回台投資。在提及勞保破產疑慮,他則將右手放在左胸上,用以承諾只要政府在,「勞保絕對不會倒」。這場演說總計時長30分鐘,賴清德的演說數度遭台下民眾打斷,在提及立法院衝突、同婚平權、尊重台灣人民的選擇、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以及打擊黑金槍毒和詐騙等段落時,皆獲得熱烈掌聲迴響。(延伸閱讀:《賴清德新內閣的起手式:賴卓體制如何實現「賴清德意志」?》)

賴清德在演說中顯得自信、堅定,並在演說結束後的表演節目時,與蕭美琴一同舞蹈。神情顯得愉悅。

2024年5月20日,台北,中華民國第十六任總統副總統就職典禮。攝:陳焯煇/端傳媒
2024年5月20日,台北,中華民國第十六任總統副總統就職典禮。攝:陳焯煇/端傳媒

回應立法院表決大戰

在20日的就職典禮前,5月17日立法院曾上演國會改革法案表決大戰,民進黨為阻擋國民兩黨提出的國會改革法案展開強力杯葛,引爆肢體衝突。

在立法院衝突事件後,賴清德曾在臉書發文表示:期待國會朝野黨團能回歸理性討論,讓議事運作恢復和諧且獲得最大共識,以回應人民期待。在正式就職總統後,賴清德便在演說中首先提及「行政立法協調合作,共同推動國政」,回應上週五的國會全武行事件。

賴清德說,立法院的議事運作,應遵守程序正義,多數尊重少數,少數服從多數,才能避免衝突,維持社會的安定和諧。賴總統說,當朝野政黨推動法案,都能夠合乎憲法,秉持「人民至上」、「國家優先」的精神時,國政自然順利推展。

2024年5月20日,台北,中華民國第十六任總統副總統就職典禮。攝:陳焯煇/端傳媒
2024年5月20日,台北,中華民國第十六任總統副總統就職典禮。攝:陳焯煇/端傳媒

兩岸關係強硬,以對話取代對抗

銜接在國會爭議之後,賴清德以「民主台灣,世界之光」論述台灣民主成就,他提及「台灣是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台灣示範了,民主防疫可以優於專制防疫」,台下參與觀禮的群眾響起熱烈掌聲。

賴清德在演說中藉由「國會」、「同婚合法」、以及民主的論述比對台灣與中國的差異。賴清德接著論述兩岸關係,他呼籲中國停止對台灣文攻武嚇,致力維持台海及區域和平,確保全球免於戰爭的恐懼。

賴清德說,他希望中國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尊重台灣人民的選擇,在對等、尊嚴的原則下,以對話取代對抗,交流取代圍堵,進行合作可以先從重啟雙邊對等的觀光旅遊,以及學位生來台就學開始。

「各位國人同胞,我們有追求和平的理想,但不能有幻想。」賴清德說,在中國尚未放棄武力犯台下,國人應了解:即使全盤接受中國的主張,放棄主權,中國併吞台灣的企圖並不會消失。

賴清德接著在呼籲國家團結的篇幅中,再度提及兩岸關係。他說,有主權才有國家,根據中華民國憲法,中華民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有中華民國國籍者,為中華民國國民;賴清德以加重的語氣指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他還說,「任何一個政黨,都應該要反併吞、護主權,不可為了政權犧牲國家主權。」

這樣的基調同樣延續蔡英文的論述。2021年國慶文告時,蔡英文總統提出「四個堅持」,其中便包含「堅持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堅持主權不容侵犯併吞」。2023年蔡英文過境美國洛杉磯時再次強調,「中華民國跟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兩岸互不隸屬是一個很清楚的事實。」同年8月,副總統賴清德重申兩岸互不隸屬,12月底的總統電視辯論會時,他回應柯文哲的詰問時再指出,「中華民國跟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這就是台獨的定義。」(延伸閱讀:《蔡英文國慶文告分析:我們與ChatGPT一起總結了八年演說稿》)

不過,賴清德的「互不隸屬」演說,是台灣總統首度在就職演說中做出以上表述。相較蔡英文兩次就職演說皆未如此表述,顯見賴清德在兩岸關係中的強硬態度。

基於此,賴清德通篇演說中也不見過往會提及的「對岸」,而是以「中國」稱之,作為「互不隸屬」的論述。不過,在總統大選期間承諾延續蔡英文路線的賴清德,在演說中亦承諾新政府將秉持四個堅持,「不卑不亢,維持現狀。」

2024年5月20日,台北,中華民國第十六任總統副總統就職典禮,前總統蔡英文、總統賴清德和副總統蕭美琴站在台上。攝:陳焯煇/端傳媒
2024年5月20日,台北,中華民國第十六任總統副總統就職典禮,前總統蔡英文、總統賴清德和副總統蕭美琴站在台上。攝:陳焯煇/端傳媒

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沈有忠對端傳媒說,以目前兩岸關係來看,不論台灣釋出什麼善意、或是在論述上做出調整,對北京而言,如果不接受九二共識跟一國兩制,那也談不下去。但賴清德不可能去提九二共識,九二共識在台灣已經沒有票房,賴清德清楚知道不可能為了交流而去提,這會導致變成由少數來決定兩岸關係。

沈有忠表示,賴清德也清楚看到,蔡英文八年執政也說過「互不隸屬」的話,基本上並未對現狀帶來改變,也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不再是過去的「麻煩製造者」角色;既然蔡總統已經打開了這條路,那也沒有理由再往回退了。

1996年民選總統的「中華民國台灣」

在過往總統就職演說或其他文告中,關於「國號」的稱謂,始終脫離不了政治考量。在這份就職演說中,賴清德提出的主張,相較過去自稱為「務實的台獨工作者」的他來說,相對顯得保守。賴清德主張:只要認同台灣,都是這個國家的主人。無論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台灣,或是台灣,皆是我們自己或國際友人稱呼我們國家的名稱,「都一樣響亮。」(延伸閱讀:《從「主權在民」到「和平靠實力」:解讀台灣四位總統的主權論述》)

面對「中華民國台灣」這組被視為蔡英文的政治遺產之一的「國號」,賴清德在提及1996年第一位民選總統就職時提及,以「中華民國台灣」連結主權獨立、主權在民的國家。

其次,賴清德在「中華民國台灣的未來,由兩千三百萬人民決定」再提及該詞,明確提出政治共同體的範圍,並延續蔡英文的基調,從台灣主體的角度,將中華民國收納成為台灣歷史發展的一部分。

沈有忠指出,賴清德演說從一樣是從1949年談起,雖然不直接提及中華民國台灣,但某種程度來說,他還是把這份演說稿定位從1949年開始,也提到1624年的荷蘭統治台灣時期,也從蔣渭水1921年提出的「第一島鏈」國際觀來看。

他認為,這些年份都是台灣重要的關鍵事件,但卻沒有提及1911年,這還是在蔡英文所建立起的框架,就是中華民國台灣在1949年開始。

沈有忠說,賴清德在演說中提及「無論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台灣,或是台灣,都一樣響亮」的表述,在於他是全民的總統,賴清德必須照顧到持這三個觀點的選民。但國民黨沒有注意到賴清德這樣的說法,賴清德願意尊重中華民國也可以作為國號,只批評賴清德將台灣作為國號的內容。

2024年5月20日,台北,中華民國第十六任總統副總統就職典禮,來賓在總統府前拍照留念。攝:陳焯煇/端傳媒
2024年5月20日,台北,中華民國第十六任總統副總統就職典禮,來賓在總統府前拍照留念。攝:陳焯煇/端傳媒

從「沒有完成的答卷」到不再提及「1992」

蔡英文在其總統第一任期開始的2016年就職演說中,並未明確提及「九二共識」,但在文告中則稱兩岸要「維持現狀」,並指出「1992年兩岸兩會秉持相互諒解、求同存異的政治思維,進行溝通協商,達成若干的共同認知與諒解,我尊重這個歷史事實。」

彼時,中國政府回應指,蔡英文沒有明確承認「九二共識」——這個馬英九政府作為兩岸交流的互信基礎——批評蔡英文的演說是「一份沒有完成的答卷」。

2020年,這份所謂「沒有完成的答卷」更直接被蔡英文棄置。這年蔡英文邁入第二任期,不僅對中國的發言較前次強硬,不僅表示台灣不會接受中國以「一國兩制」矮化台灣,破壞台海的現狀,也不再提及「九二共識」,連「1992」也不再說。時任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當日回應:「台灣民進黨拒不承認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單方面破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

2024年,民進黨邁入第三任期,賴清德在蔡英文的基礎上,演說內容不僅沒有九二共識、沒有1992年、連2016年蔡英文低度使用的「兩岸兩會」也不再提及。

過去八年,蔡英文以「和平、對等、民主、對話」八字箴言作為兩岸關係的基本立場;然而對北京而言,對話的基礎在於「九二共識」。即使蔡英文在2016年就職演說表示,會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及其他相關法律,處理兩岸事務,希望與「兩岸」的「兩個執政黨」展開良性對話,但在賴清德的演說中,《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不再提及,而《憲法》則用作表述「互不隸屬」之用。

沈有忠認為,九二共識不僅已經完全被民進黨給排除,恐怕連國民黨也得認真思考未來是不是要繼續使用。他分析,從過去幾次的關鍵選舉中,國民黨的青壯派與本土派,也開始對這四個字採取模糊態度,不再正面提及。(延伸閱讀:《五個關鍵字,直擊國民黨靈魂:「黨主席」們的兩岸政策是什麼?》)

2024年5月20日,台北,中華民國第十六任總統副總統就職典禮。攝:陳焯煇/端傳媒
2024年5月20日,台北,中華民國第十六任總統副總統就職典禮。攝:陳焯煇/端傳媒

在野黨不買單,國台辦指賴展現「台獨工作者」本性

就職典禮結束後,在野的民眾黨及國民黨接連召開記者會回應賴清德的就職演說。

民眾黨先是舉行「回應賴清德總統就職演說」記者會,主席柯文哲表示,賴總統說立法院議事規則應遵守程序正義,多數尊重少數、少數服從多數才能避免衝突,維持社會安定和諧」,他質疑然從新國會成立至今,依舊看不到民進黨的善意,放任黨團總召柯建銘為所欲為,「如果賴總統真的這麼想,立法院應當有新的氛圍。」

柯文哲說,在兩岸政策上,他相信賴總統應該還是遵守《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來處理兩岸問題,「更重要的是,看三個月到底他怎麼做。」他說,賴總統希望兩岸可以有交流,交流可以增加善意,善意可以增加更多交流,起碼能夠避免誤解跟擦槍走火,不要讓世界誤解台灣是發生戰爭的危險區域。

今日缺席就職典禮的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則在隨後的記者會上回應,賴清德就職演說的內容「非常的賴清德」,只看到民進黨的意識形態與利益在國家利益之上,國民黨希望賴清德政府提出真正的解方,不是只有「加強、改進、擴大、增進」這些形容詞。

朱立倫表示,對於化解朝野歧異,賴總統只說「多數要尊重少數,但卻忘了民進黨在立法院也是少數」,「所以少數可以用暴力手段,要求多數一定要尊重少數,卻忘了少數要服從多數」。他說,國民黨站在民意這邊,希望民進黨遵守民主程序,讓代表多數民意的法案能通過,才是台灣民主之福。

朱立倫對賴清德的兩岸關係主張也回應,他本來期待賴總統說要兩岸共榮,但現在賴總統卻是將「兩國論」檯面化,令人憂心,也讓股市瞬間大跌。

2024年5月20日,台北,中華民國第十六任總統副總統就職典禮,一名表演者的臉。攝:陳焯煇/端傳媒
2024年5月20日,台北,中華民國第十六任總統副總統就職典禮,一名表演者的臉。攝:陳焯煇/端傳媒

國台辦發言人陳斌華則批評賴清德演說是頑固堅持「台獨」立場,大肆宣揚分裂謬論,煽動兩岸對立對抗,充分揭露了其「台獨工作者」的本性。

陳斌華表示,台海形勢複雜嚴峻,根源在於民進黨頑固堅持「台獨」分裂立場,拒不承認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勾連外部勢力不斷進行謀「獨」挑釁。他說會毫不動搖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堅定不移推進祖國統一大業。

2024年5月20日,台北,中華民國第十六任總統副總統就職典禮。攝:陳焯煇/端傳媒
2024年5月20日,台北,中華民國第十六任總統副總統就職典禮。攝:陳焯煇/端傳媒
2024年5月20日,台北,中華民國第十六任總統副總統就職典禮,觀眾在外圍觀禮。攝:陳焯煇/端傳媒
2024年5月20日,台北,中華民國第十六任總統副總統就職典禮,觀眾在外圍觀禮。攝:陳焯煇/端傳媒
2024年5月20日,台北,中華民國第十六任總統副總統就職典禮,總統賴清德發表演說。攝:陳焯煇/端傳媒
2024年5月20日,台北,中華民國第十六任總統副總統就職典禮,總統賴清德發表演說。攝:陳焯煇/端傳媒
2024年5月20日,台北,中華民國第十六任總統副總統就職典禮。攝:陳焯煇/端傳媒
2024年5月20日,台北,中華民國第十六任總統副總統就職典禮。攝:陳焯煇/端傳媒
2024年5月20日,台北,中華民國第十六任總統副總統就職典禮。攝:陳焯煇/端傳媒
2024年5月20日,台北,中華民國第十六任總統副總統就職典禮。攝:陳焯煇/端傳媒
2024年5月20日,台北,中華民國第十六任總統副總統就職典禮,一名表演者的髮帶。攝:陳焯煇/端傳媒
2024年5月20日,台北,中華民國第十六任總統副總統就職典禮,一名表演者的髮帶。攝:陳焯煇/端傳媒
2024年5月20日,台北,中華民國第十六任總統副總統就職典禮。攝:陳焯煇/端傳媒
2024年5月20日,台北,中華民國第十六任總統副總統就職典禮。攝:陳焯煇/端傳媒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