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

奧斯卡2024之「端評審團」私心預測結果公佈:和美國賭盤長得不一樣?

16位華語影評人預測4大獎項;5種觀影配方推介:10部你不能錯過的非熱門提名電影

圖:Mantha Mok / 端傳媒

端傳媒文化版

刊登於 2024-03-09

#Anatomy of a Fall#花月殺手#poor things#可憐的東西#蒼鷺與少年#夢想集中營#奧本海默#最佳紀錄片#奧斯卡

今年奧斯卡最有人氣的《奧本海默》和《芭比》早早已經上映,是否能穩操勝券?最佳女主角會由《花月殺手》跑出,還是《可憐的東西》險勝?話題集中,懸念不多,討論度並未因此降溫,一如往屆,每到頒獎前夕,就有各大賭場委託電影專業人士、數學專家等,為各個獎項中的提名人/電影設定賠率,押注猜測最終頒獎結果。據以往觀察,其預測準確率高達95%之多——可見奧斯卡學院口味之可以預測。

賭盤這樣開,我們每人心中又有哪齣戲、哪個演員,是自己心頭好呢?這一次我們邀請十六位影評人,來擔任端傳媒「駐場華語影評人」,他們居於不同地區和國家,是各地的影評人、影評組織創立人、電影傳媒人、電影雜誌總編、製片人、影視經紀人、影評Podcast製作人、影展策劃人、電影獎項評審⋯⋯但無論身處何方,大家都相遇在「華語」。

我們邀請他們對「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男主角」四大獎項投票。在本篇第一部分中,得出一個「華語」視界下的投票結果,並對照美國賭局賠率,看到有趣現象。

而除了跟著獎項走,今年的提名電影還可以怎樣去欣賞?本篇第二部分,我們請影評人們為我們組合、推介不同情境下的最佳觀影配方。

而其實,獎項不只關乎結果,我們還希望藉此進入當下電影討論空間,今日電影工業與創作者最在意的是什麼?與我們身處世界、與我們自身,存在怎樣的關係?

為此,我們在剛過去的一星期裡,一連刊出四篇解讀奧斯卡的評論:分別是「媒體時代,戰爭片還能怎麼拍」、誰是女性主義爽片、「生而自由與取消文化之間?」、「技術令我們焦慮嗎」。最熱門十大電影的評論於此有不同作者的不同角度。

但也有許多作品,雖非最佳電影十大候選,亦是在提名名單中的佳作,我們擷取影評人的評語於本篇第三部分刊出,可見過去一年全球銀幕上更豐富、多元的景象。

A 華語「輪盤賭」:與奧斯卡預測大不同?

我們將華語投票結果,對照美國賠率預測賭局預測名單請見此),看到四大獎項分別存在的一些有趣不同。如何解讀這些導致差異?哪些文化因素,或地緣環境帶來口味、標準的不同?我們將在奧斯卡頒獎禮後首篇深度評論中為讀者剖析。

最佳電影

-華語影評人眼中的大熱門,是《墮惡真相》(Anatomy of a Fall),於此高居榜首;但美國投票氣氛中,這部片卻完全沒有那麼受歡迎,僅位列第五。

-華語影評人名單上《奧本海默》(Oppenheimer)位居第二,他們更愛《墮惡真相》或覺得它更能獲獎;但在美國,《奧本海默》以絕對優勢穩居預測得獎首部

-《可憐的東西》(Poor Things)在華語地區收穫很多劣評,在華語名單中僅列第六,與《滯留生》(Holdovers)並列;但該影片在美國卻人氣高居,僅次於《奧本海默》。

-亞裔題材的《之前的我們》(Past lives),和處理種族問題的《花月殺手》(Killers of the Flower Moon),都被華語影評人排在前段;但在美國賭盤預測中卻是最不被看好之選。

-無論哪份名單,大家都不看好《音樂大師》(Maestro)。而2023全球票房王《芭比》(Barbie)也都表現普普,位於中段。

最佳導演

-諾蘭,在美國人氣一騎絕塵,這刻如無意外(突發負面新聞),最佳導演將是其囊中之物。但他在華語名單中,依然沒能比過《墮惡真相》導演,而僅是屈居第二。Justine Triet依然是華語最鍾情的,卻是學院這邊最冷門的。

-《可憐的東西》導演Yorgos Lanthimos,在華人圈口碑一直不佳,但在歐美又一直被盛讚,兩邊排名東西有別也就似在意料之中。

最佳男主角

-這個獎兩邊相似度最高。頂頭大熱都是《奧本海默》的Cillian Murphy;次熱《滯留生》的Paul Giamatti——他過往實在有太多精彩演出,不論在行業內還是在影迷心中,都有好口碑和好人緣。

-不過,華語影評人們對《音樂大師》的Bradley Cooper興趣缺缺,他在學院和美國影迷心中排名第三;反而美國最冷門的兩位黑人演員,在華語視野裡不乏知音。

最佳女主角

-女演員相關獎項是本屆大獎中變數最大的一項。在美國本土戰場,《花月殺手》的Lily Glastone,與《可憐的東西》Emma Stone,你追我趕。後者稍欠熱捧的原因,可能是因為Emma Stone曾在2017年憑《La La Land》拿過一次影后。

-華語影評人最喜愛的《墮惡真相》女主角Sandra Huller,在歐洲獲獎無數,去到美國則似乎未有相當程度的討論,在大眾層面還是比較偏冷。這部電影在兩份名單中,從「最佳電影」、「最佳導演」到「最佳女主角」三大獎項中,都呈現極大不同,華語極愛,但在另一邊相對遇冷。

-但無論如何,最後兩名都是Bening和Mulligan,差距不大。

B 最佳觀影配方:什麼時候看什麼片

不是要看過所有提名電影或者提熱門之選,也可以藉奧斯卡回顧過去一年的銀幕世界,我們邀請十六位影評人,對下列五種情境推薦最合適的影片。同樣的電影,也許看出不同的興味。

最好與愛人去約會:《過去的我們》《芭比》
最下班回家懶人沙發:《滯留生》《芭比》
最辛苦燒腦:《奧本海默》《墮惡真相》
最華麗視覺盛宴:《可憐的東西》《奧本海默》
最硬核之助你晉級專業影迷:《墮惡真相》《夢想集中營》

《Past Lives》中,一個分手拖了二十四年,其實是Nora跟祖國南韓的告別。至於Nora口中「很韓國的韓國人」,營營役役的打工仔,只是一段回憶的載體,是Nora心中殘餘但必須割捨的部分。(Bruce Lai)

「女性」與「平等」的距離

今時今日大家都試圖用奇詭的說故事手法說故事,奇詭的拍攝方法拍電影,Alexander Payne在《滯留生》卻沿用一種相對古舊傳統的方式,三個孤獨人在同一空間,由互相仇視或漠視,漸漸明白對方的難言之隱。(月巴氏)

不曾經歷的「戰爭」

《奧本海默》講述了人類自以為掌握了科技的力量,卻創造出了可能毀滅自己的工具的故事;2023年年初GPT4問世之後,整個夏天到處都有人在撰寫「AI是(或者不是)人類的下一個奧本海默瞬間」的文章。(疲憊嬌娃小楊)

當我們在對某一種技術感到焦慮的時候

《Poor Things》是複數,我們人從食物到手機一再被改造(賽博格)中,但終歸是效忠系統與組織的思考,雖然不知那匿名的專制從何而來, 如果說是女性的覺醒太過誇大,拿到權力的聖杯終究內化在權力之中。(馬欣)

自由是否被不斷變形的意識形態馴化?

《墜樓審判》顯然是一部真正的女性主義電影,它沒有刻板化女性的結構性遭遇,而是展現出一個在丈夫面前強勢的妻子是如何被父權制婚姻「剝削」和異化的。(林克)

女導演支持#me too,亦反思其中泛道德化傾向

C 十大熱門之外

提名名單裡,這些電影也很好看,並且重要。

《伯爵》劇照。
《伯爵》劇照。

《伯爵》

《伯爵》導演柏保羅‧賴尼因(Pablo Larraín Matte)曾拍過著名政治電影《向政府說不》,其反皮諾切特和反獨裁的左翼立場相當鮮明。《伯爵》的黑色幽默,在於嘲笑早已作古的皮諾切特是吸血鬼,而這種反人類/反人民/邪惡基因,卻來自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恐怖主義。

電影連一個蹂躪人民的暴力場面也沒有,卻類型化地的變作幕幕黑白恐怖片中吸人血、掏人心的鏡頭。它表面上是相當風格化,實際卻是一部跨類型作品,以黑色幽默處理當代政治中的沉積物。

——鄧正健 / 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

《蒼鷺與少年》劇照。
《蒼鷺與少年》劇照。

《蒼鷺與少年》

《蒼鷺與少年》,除是這一時空背景下的類自傳式成長故事,更藉由通往異世界的精神逃逸與創傷修復,重新定錨人類面對古今戰爭遺緒的來生之道。長篇冒險的最後,所有開啟戰爭和承受戰爭的人,都得同樣面對失去和傷痛。但文明當中最具創造性的成長,也來自最痛的傷痕。若說戰爭為我們帶來了什麼,就是讓我們更加批判戰爭。

——謝鎮逸 / 戰爭模型下的隱身者

2022年3月9日,俄烏戰爭期間,烏克蘭救援人員從一家遭俄羅斯軍隊砲擊的婦產醫院内運送一名受傷的孕婦。孕婦的名字叫Iryna Kalinina,嬰兒最終難產,Iryna Kalinina亦在半小時後離世。  攝:Evgeniy Maloletka/AP
2022年3月9日,俄烏戰爭期間,烏克蘭救援人員從一家遭俄羅斯軍隊砲擊的婦產醫院内運送一名受傷的孕婦。孕婦的名字叫Iryna Kalinina,嬰兒最終難產,Iryna Kalinina亦在半小時後離世。 攝:Evgeniy Maloletka/AP

《馬里烏波爾戰火二十日》

《馬里烏波爾戰火二十日》只記錄了這場圍城戰的始發階段。2022年3月,美聯社撤出馬里烏波爾。5月,馬里烏波爾圍城戰以俄軍勝利告終。血、淚、離別與消逝,這些不忍卒睹的畫面既是報道,也是史料,向世界宣告:這場持續了三個月的戰役中,短短的20天已有白骨累累,而俄烏戰爭還在繼續。

——李潔逸 / 戰爭是超出承載能力的多重現實

《永恆的記憶》劇照。
《永恆的記憶》劇照。

《永恆的記憶》

男主人公奧古斯托·貢戈拉(Augusto Góngora)在年輕時曾作為記者親身經歷智利軍事獨裁,他晚年的阿茲海默症則變成了一個隱喻:一個親身參與革命的人,在死前將信仰與抗爭的精神忘記,這意味著關心國家與社會的人在走向衰弱,屬於親歷者的生動歷史也隨之被抹去,可與人分享的難忘記憶愈加稀薄。這隱喻著平和的現世是以遺忘換取的的,但疾病又注定讓平和短暫而脆弱。

——李潔逸 / 遺忘可以換取和平?

《金門》劇照。圖:受訪者提供
《金門》劇照。圖:受訪者提供

《金門》

《金門》是今年華語地區唯一入圍奧斯卡之作(最佳紀錄短片),導演(《金門》導演專訪)以父親在金門當兵的記憶,交織出當代中、美、台三方政治關係,後冷戰意味不言而喻。對兩岸而言已很複雜的島鏈,對美籍華裔導演來說更如遁入詭譎異世界,也牽引著全球地緣政治的凝視。片中動用很多資料影片,加之航空偵測般的攝影視角,更如同一番隱晦的政治測量。

——謝鎮逸 / 當代戰爭,不一定是武器

《贖罪日之戰》劇照。
《贖罪日之戰》劇照。

《贖罪日之戰》

提名本屆奧斯卡最佳化妝與發型設計獎的《贖罪日之戰》(Golda)也惹來爭議,因為該片是以以色列立場看待他們如何在贖罪日戰爭之後力抗阿拉伯聯軍,儘管電影本身的處理並非想像般粗暴的「主旋律電影」,但光是題材本身就已經讓不少巴勒斯坦同情者覺得在此時上映可謂「不合時宜」。不過奧斯卡獎顯然無懼這些抵制與爭論。

——翁煌德 / 以色列:奧斯卡永遠無法跨越的紅線?

《穿越新宇宙》劇照。
《穿越新宇宙》劇照。

《穿越新宇宙》

《穿越新宇宙》比起上一集更見尖銳,在繪畫風格多變,視覺元素豐富得有點眼花撩亂的同時,故事卻精準地跨過了少年成長故事,把觀眾引渡到的反超級英雄、反霸權主義的核心主題。一個反叛、不服從命運的蜘蛛俠,試圖對抗已經建立起威權體制、從守護者變成暴君的蜘蛛俠正義聯盟,不但跳出了當下超級英雄電影氾濫的風氣,甚至借用了觀眾對荷里活濫拍超級英雄大片的厭惡,電影裏裏外外的創作意念都令人驚嘆,但偏偏在電影大獲好評的同時,《穿越新宇宙》捲入壓榨幕後製作團隊的醜聞之中。兩大製片人 Phil Lord 和 Christopher Miller 被指控在製作過程裏嚴重剝削動畫師,一邊反覆重寫劇本一邊要求製作團隊超時工作,待遇苛刻,導致團隊內部相當不滿。

——紅眼 / AI技術取代人類的憧憬與落差

《泳不放棄》劇照。
《泳不放棄》劇照。

《泳不放棄》

這部運動題材傳記片相當勵志。「六十而已」的真人故事不但能打破女性的年齡迷思,那種不屈不撓不接受失敗、不斷挑戰個人極限直到成功的強悍勇氣也很鼓舞人心。即使對游泳缺乏興趣,把它當成女性勵志片,也會覺得可看性很強。

——賈選凝 /女性獨自面對困境

《戰爭結束了!受約翰和洋子的音樂啓發》劇照。
《戰爭結束了!受約翰和洋子的音樂啓發》劇照。

《戰爭結束了!受約翰和洋子的音樂啓發》

動畫短片《戰爭結束了!受約翰和洋子的音樂啓發》以敵對陣營中借飛鴿傳書下西洋棋的對手來比喻,在戰爭之外的每個個體都是相似的,可以與看似的敵人產生團結與友誼。約翰·列儂與小野洋子的Happy Xmas(War Is Over)則是這一景象的最佳配樂:和平年代的到來,是所有人的歡慶與節日。

——李潔逸 / 普通人對未來世界的希冀

《再見機械人》劇照。
《再見機械人》劇照。

《再見機械人》

意大利導演 Pablo Berger 的首部動畫長片,電影與 AI 技術、仿生人危機這些宏大議題無關,反而回到我們對人工智能的想像原點 —— 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科幻作家 Philip K. Dick 逾半個世紀前的同名小說,啟發了當初的《銀翼殺手/2020》(Blade Runner),也成為了《再見機械人》的註腳:如果機械人會發夢,它們會夢見一個怎樣的世界?機械人會有夢想嗎?但人類社會殘酷悲涼,夢醒以後,機械人開始懂得人情冷暖,學會珍惜與取捨。在我心目中,《再見機械人》才是今年唯一一部打動人心的 AI 作品。

——紅眼 / 機械人開始懂得人情冷暖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