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奥斯卡2024】技術讓人焦慮,電影還能存在多久?|華語影評人駐場聯評

技術總是會沿著現有的不平等創造新的社會現實,那麼電影的位置在哪?

《AI創世者》、《可憐的東西》與《奧本海默》劇照。

《AI創世者》、《可憐的東西》與《奧本海默》劇照。

特約撰稿人 紅眼 朗天 十二辰子 疲憊嬌娃小楊

刊登於 2024-03-08

#奥斯卡2024#poor things#可憐的東西#奧斯卡頒獎禮#2024奧斯卡#芭比#奧本海默#奧斯卡

【編者按】過去一年世界可曾平靜?過去一年的銀幕世界又特別精彩嗎?電影總是大眾的白日夢,如何解讀過去一年的現實,真實,與夢境?第96屆奧斯卡金像獎將於3月10日(東八區3月11日上午)在加州洛杉磯杜比劇院舉行,也是藉著這份世界關注的提名名單,盤點過去一年重要電影的時機。

我們為此邀請了香港、中國大陸、台灣、澳門、居英、法、美各地的十六位華語影評人,作為端傳媒文化版的「駐場影評人」。首先是「聊『透』奧斯卡」部分,影評人們將從時下重要議題入手,解說過去一年銀幕世界與奧斯卡入圍熱門作品,這類似一場紙上對談,同一電影不同的觀點呈現才最有趣。

此外在「賭局」部分,駐場影評人也對「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男主角」四大獎項投票,得出一個華語視界下的投票結果,比較我們的賭盤預測與奧斯卡賠率或會有饒有趣味的發現;同時,影評人們還在回顧過去一年電影的同時,為我們組合、推介不同情境下的最佳觀影配方。

投票和頒獎前,先來「聊『透』奧斯卡」。我們選擇的核心議題是:戰爭與時代、女性/性別、取消文化、技術vs我們,分為四篇文章刊出,每篇四位作者執筆。今日是第四篇,討論在2023年不斷翻新人類認知的AI及時時刻刻撼動我們的技術革命,執筆者是影評人疲憊嬌娃小楊(紐約)、紅眼(香港)、朗天(香港)、十二辰子(巴黎)。

Part A 當我們在對某一種技術感到焦慮的時候

影評人 /疲憊嬌娃小楊

女性視角流行文化播客「疲憊嬌娃」的主播之一,現居住紐約布魯克林。與其說是影評人,不如說是非常雜食的內容攝入者。關注科技,身份議題,以及科技行業中的身份議題。

這個夏天,屏幕上的故事和現實中的技術發展形成了奇妙的互文。銀幕上的《奧本海默》講述了人類自以為掌握了科技的力量,卻創造出了可能毀滅自己的工具的故事;2023年年初GPT4問世之後,整個夏天到處都有人在撰寫「AI是(或者不是)人類的下一個奧本海默瞬間」的文章,甚至有人自比愛因斯坦寫信建議建造原子彈、呼籲美國要比敵國搶先一步。雖然誇張的敘事背後有大量的商業因素推動,但看到ChatGPT淺灰色的對話框裏吐出完整的劇本和流暢的代碼後,我們很難不開始思考一些終極問題。

一直以來,人們總是認為創意工作是人的專屬領域,機器無法取代;而隨著生成式模型的問世衝擊了這一點。模型創造文字和視覺內容的能力讓好萊塢大公司垂涎欲滴,並引發了編劇和演員行業的劇烈反對。

這不是人類第一次面對技術帶來的存在主義焦慮。另一部奧斯卡最佳電影候選《可憐的東西》設定在1887年,當時的人類也面對相似的自我審視:隨著19世紀中期麻醉劑和抗菌技術的成熟,醫學突然擁有了無限的可能性;科學怪人和弗蘭肯斯坦的故事也隨之流行起來,成為承載「人類到底是什麼」這樣的思考的媒介。當改造的主體成為女性,我們作為觀眾也能隨著電影進行一個很有挑戰性的、關於剝削和主體性的思維實驗。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