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有忠,台灣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
2024年全球有高達四十多國將舉辦選舉,開年的台灣選舉,也是備受全球關注的一場。因為台灣的這場選舉,不只影響台灣的前途與未來,也牽動地緣政治甚至全球民主的前景。
1月13日的選舉結果,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蕭美琴在三腳督的激烈競爭下,以558萬票,40.1%的得票率當選為下一任的正副總統。對外而言,兩岸與國際關係有望延續蔡英文總統過去八年的路線。在此同時,國會的選舉則是沒有單一政黨過半,由於民進黨沒有守住過半的席次,對內而言,未來的府會關係也將充滿挑戰。以下分成五個面向,討論這場選舉的結果,對未來的台灣政局以及兩岸與地緣政治的影響。
政黨重組:三黨結構的形成
民進黨、國民黨都回歸基本盤,民眾黨靠著柯文哲出馬,大幅度收編四年前蔡英文總統的年輕選票。
因為這場選舉是總統與國會的同時選舉,因此要從選舉結果來看政黨實力的消長,必須綜合總統、國會席次、政黨票三個方向來檢閱。
先以結果來說,三黨沒有一個政黨全贏或全輸,讓未來四年的政黨政治進入一個趨於勢力均衡,權力結構不至於過度集中的結果。對民進黨而言,順利贏得總統並延續執政是首要任務,但卻輸了國會多數;對國民黨來說,輸了總統選舉,卻重新拿下國會第一大黨;而首次參選總統的民眾黨,總統選舉落居第三,且區域立委全軍覆沒,但在政黨票卻拿下三百多萬票,八席的立委席次讓該黨成功在立法院成為三黨不過半下的關鍵小黨,贏得的是未來與兩大黨談判的籌碼。
從總統當選者與政黨票的關係來看,民進黨的賴清德獲得558萬票,民進黨政黨票則是498萬,意味著有60萬張選票支持賴蕭,卻沒有支持民進黨。國民黨的侯友宜得票數是467萬,政黨票是卻高出九萬的476萬票,政黨票反而高於候選人,意味著侯友宜沒有替國民黨開疆闢土的能力,反而可能是政黨的「負資產」。民眾黨的柯文哲拿下369萬票,政黨票則是304萬,足足高出92萬,顯示民眾黨在一人政黨的格局下,是依靠柯文哲的魅力,在立法院衝出了三百萬票,成為關鍵第三黨的基礎。這個選票結果,和選前民調顯示,大多數年輕選民、中間選民成為民眾黨選票基礎若合符節。
另外,就政黨票來看,和2020年政黨票的變化來比較,民進黨四年前是481萬,今年是498萬;國民黨四年前是472萬,今年是476萬;民眾黨四年前是158萬,今年衝到304萬。和前述總統選舉結果一起比較,這些數字明顯看出,民進黨、國民黨都回歸基本盤,民眾黨靠著柯文哲出馬,不僅個人得票衝到近四百萬,政黨票也成長150萬,大幅度收編了四年前蔡英文總統的年輕選票。
總的來說,這場選戰從不同角度來看政黨結構,大致上就是藍綠回歸基本盤,第三勢力、中間選民化零為整的集中在民眾黨。這樣的趨勢能否延續,要看民眾黨能否走出一人政黨,並且進入各縣市建立組織。否則既然稱為中間選民,就意味著沒有很深入的政黨連結,這塊選票結構仍有可能會再次分散,屆時一人政黨的民眾黨,就可能走向親民黨化。
府會關係:朝小野大的挑戰
新政府雖然陷入朝小野大的結構,但不是完全無解的僵局。
從總統與國會來看,選舉結果,民進黨在國會僅獲得51席,失去了過半的優勢,甚至以一席之差落後給拿下52席的國民黨而成為第二大黨。雖然國民黨也未能過半,而民眾黨則是拿下八席,整個國會呈現三黨不過半的格局,但府會關係整體而言仍舊是一個「朝小野大」的結構。
賴政府在上台以前,面對新國會的第一個議題,就是立法院長的選舉。如果真的是國民黨的韓國瑜擔任立院院長,依據韓國瑜的個人特質,加上和民進黨的恩恩怨怨,未來的府會關係只怕更是雪上加霜。民進黨要如何和民眾黨合作,在賴總統上任前先在院長選舉建立「綠白合作」的樣版,具有重要的指標意義。
其次,在520就職之後,賴清德面對新國會的第二道難題,就是行政院與內閣的組成。儘管依據憲法,任命行政院長是總統的專屬權力,不需經過立法院的同意權,但憲法也同時賦予立法院行使不信任投票的權力,也就是倒閣權。因此,總統在任命行政院院長,以及後續組閣的過程,仍舊需要考量國會的政黨生態。在選前,國民黨和民眾黨都主張往內閣制移動,甚至主張恢復閣揆同意權。在這樣的氛圍加上朝小野大的結構下,未來內閣的組成以及運作,恐怕都需要更多的妥協,這是賴總統上任後的另一個難題。
雖然是朝小野大,但國民黨畢竟沒有單獨過半,民進黨仍有與民眾黨合作的空間,避免了更趨於僵局的分立政府困境。選前柯文哲曾表態,未來不會只與單一政黨合作,合作對象視議題而定。此外,柯文哲也多次表態外交議題將依循蔡總統的路線。因此,新政府應該嘗試在上任前與民眾黨進行合作模式的協商,尋找雙方歧見較低的政策優先推動,避免新政府一上任就陷入朝小野大、政府空轉的僵局。這些可以和民眾黨嘗試合作的低爭議性的政策例如青年政策(居住、生育、學費、就業等)、醫療長照、地方建設、稅制改革、少子化議題等。
總之,新政府雖然陷入朝小野大的結構,但不是完全無解的僵局。隨之而來的立院院長選舉、520之後的組閣、以及後續四年內政議題的推動等,都應該提早與民眾黨展開協商,讓朝小野大的困境降到最低。
分歧社會:民粹選舉的困境
過程中這些民粹式動員,已經讓台灣社會陷入分立、對立、以及相互的不信任。
包括這次選舉在內,近幾次的選舉,台灣的選風都有民粹化的趨勢。雖然說選舉必然造成不同陣營的競爭,但仇恨值、不信任、排他性與厭惡度的飆高,卻是越來越嚴重。
這次選舉,國際關注台灣在兩岸議題、外交與國防的未來,但國內卻困在賴清德老家的礦坑小屋、侯友宜的學生宿舍租金與柯文哲名下的停車場。甚至再搬出疫情、疫苗的舊帳,意圖炒作負面議題來進行動員。雖然選舉結果,和2020年一樣,民粹化的候選人都沒能贏得選舉,但不可諱言的,過程中這些民粹式動員,已經讓台灣社會陷入分立、對立、以及相互的不信任。
回顧此次大選,和上次大選類似,都出現政策空洞化的現象。大選前半階段,所有議題聚焦在「藍白合」。而藍白之間之所以談合,也只有在「政黨輪替」、「下架民進黨」的口號,而非具體的國政理念。例如國家認同與兩岸關係,藍白陣營甚至連是否接受九二共識都沒有共識,只是圍繞在誰正誰副的權位交易中。最終在「君悅之亂」致使藍白破局後,政策辯論也相當零散,在正副總統各唯一場的電視辯論會中,除了賴清德與蕭美琴曾經提出印太戰略、全球產業的概念之外,其餘仍舊圍繞在情緒式的發言,或是棄保與反棄保的辯論,甚至還有當眾辭職媒體的戲劇式演出。以選舉結果來看,這些荒誕的演出,選民都看在眼裡,無助於選票的開拓。以藍營來說,如前所述,候選人得票甚至低於政黨票,意味著連政黨支持者都不支持黨的候選人,更遑論爭取中間選民。
大選結束了,荒腔走板的選舉對立與民粹式的動員之後,對贏得選舉的賴蕭而言,要如何爭取更多人民的支持,尤其是爭取不同陣營的選民對選舉結果與新政府的支持,是一大課題。對輸掉選舉的國民黨與民眾黨而言,能否放下選舉的對立,做一個憲法上忠誠的在野黨,協助恢復社會團結,然後再進行有意義的監督,藍白兩黨也責無旁貸。畢竟面對選後千瘡百孔的社會,加上中國虎視眈眈覬覦台灣的主權壓力,新政府如果仍陷在民粹的對立中,不只是民進黨的困境,更是整個國家的危機。
兩岸關係:中國壓力的增加
幾乎可以預見,北京對於兩岸關係,在賴清德勝選以及未來就任後,也不會與新政府有任何接觸。
再放大到國際視野來看,這場選舉對兩岸關係、地緣政治而言也釋放了一些清楚的訊號值得全球關注。在選舉過程中,國民黨與民眾黨不斷訴求「戰爭與和平」,國民黨的候選人侯友宜與趙少康甚至多次表態堅持回到九二共識的一中政治框架。就連民眾黨的柯文哲也在兩岸一家親的主張上打轉,並且利用辯論時賴清德的口誤猛烈攻擊中華民國的認同議題,真正在販賣中華民國「芒果乾」(亡國感)的,其實一直都是國民黨。
在選舉期間,中國介選的議題也從未間斷。無論是經濟脅迫,例如 ECFA 部分項目的中止、宣布台灣操作貿易壁壘;或是安全壓力,例如間諜氣球空飄擾台、發射衛星偏離軌道飛過台灣上空、或是從未間歇的機艦擾台等。
更有甚著,疑似施壓演藝人員(五月天)、對基層村里長的統戰、深偽影音與虛假訊息的投放⋯⋯等等,介選的作為可以說是一直在進化,也越來越隱晦而不易察覺。或許中共已經明白,對台介選難以改變選舉結果,但過程中製造台灣社會的分立、困擾、甚至恐慌與壓力,其目的就已經達到。
在這樣的過程中,賴清德與蕭美琴的勝出,固然是再一次像北京與全世界傳遞了一個堅定的訊息,那就是台灣選舉的自主,以及主權意識的深化。但基於選舉過程中的經驗,未來新政府必須投入更多的心力來降低中共對台的壓力和滲透。
北京對於民進黨的執政,不交流也不對話,兩岸關係只能在低氣壓下盡量避免衝突發生。幾乎可以預見,北京對於兩岸關係,在賴清德勝選以及未來就任後,也不會與新政府有任何接觸。事實上,選後一天,也就是1月14日起,中國就宣布進行軍事演習,也算是一種對台灣選舉結果的表態。未來兩岸在沒有互信基礎、欠缺對等交流、甚至拒絕接觸的情況下,新政府要維持現狀、確保台海穩定,一方面需要更深入的與國際結合,另一方面還是需要設法與中國對話,展現出對台海穩定與和平負責任的態度。
國際關係:深化世界的鏈結
蔡英文打下與西方自由民主的國際社會深化鏈結的基礎,即使在選戰中也沒有受到太多的非議。
最後,或許也是眾多課題中比較沒有爭議的一部份,就是未來與國際社會在產業鏈佈局、安全議題、共享民主與人權價值的合作,也是新政府必須持續深化的方向。
過去八年,蔡英文總統面對世界變局,已經打下了與西方自由民主的國際社會深化鏈結的基礎。這個對外的執政方向,即使在選戰過程中也沒有受到另兩位候選人太多的非議。民眾黨的柯文哲甚至明確指出,將遵循蔡總統的外交路線來處理國際關係。因此,新政府應該基於跨黨派的共識,繼續推進與國際社會的鏈結,讓台灣的產業繼續佈局全球,也提高台灣在世界上的重要性。
事實上,台灣在過去幾年外交上的成就讓多數國人引以為傲。在大的戰略佈局上,深化與國際鏈結的方向也已經是跨黨派的共識。新政府如何在既有的基礎之上,再提升台灣的國際影響力,是未來必須繼續努力的方向。唯一需要仔細處理的,是如何在深化國際鏈結的發展中,也要同時維持兩岸的穩定與和平。就這個議題上,也需要國民黨和民眾黨的合作和團結,方能對外展現台灣團結一致的立場。在相關的外交議題上,新政府如果能擴大國民黨與民眾黨的參與,也可以「由外而內」的建立在內政議題上的合作氣氛。雖然不容易,但新政府有責任去推動。
大選結束了,新國會在2月1日就要開議,新政府也在5月20日就要就任。國內的政治新局,加上國際與兩岸多變的政治局勢,新政府將沒有蜜月期,一上任就必須對內爭取跨黨的團結,對外深化國際的鏈結。台灣在民主深化的道路上,必須越走越穩健,歷經每一次選舉都將讓台灣的民主更具有韌性,這一次當然也不例外。
不是很明白作者提及的“民粹化的趨勢”問題,再説“民粹化”本身是否是空命題在西方學術界也有廣大討論。(參考Cas Mudde的The Populist Zeitgeist)
更離譜的是作者提及的論據,端傳媒自己都有反對意見——所謂導致“政策空洞化”的藍白合,端傳媒自己的《數說2024台灣大選之三》都已經解釋這并非是真正選民真正討論的問題。
“正副總統各唯一場的電視辯論會中”,點擊鏈接就能直接看見三個候選人對兩岸,核能以及房屋問題的發言,而這裏總結為“除了賴清德與蕭美琴曾經提出印太戰略、全球產業的概念之外,其餘仍舊圍繞在情緒式的發言…”也過於簡化了吧?
到底是誰在“政策空洞化”,誰在加强這個印象來塑造敵我關係,確立“真正的人民”?
你這標題有問題,你為什麼要先入為主地認定僵局是不好的?我認為就該僵局,僵局好,僵局好得很!
第一场不是台湾选举,是孟加拉议会选举,这煞笔水平也能当教授哈哈哈
柯文哲拿下396万票—应该是369万票
《侯友宜、柯文哲承认在“大选”中落败 民进党得票率较上届明显滑落》我看到财新的新闻标题都想笑!这么绕,就是不敢讲赖清德胜选,这新闻根本没法直视。
Oh,No!不要再用“不忘初心”这个词了!除非是用于讽刺!
未來四年最要看的事情:「民眾黨能否走出一人政黨,並且進入各縣市建立組織。否則既然稱為中間選民,就意味著沒有很深入的政黨連結,這塊選票結構仍有可能會再次分散,屆時一人政黨的民眾黨,就可能走向親民黨化。」
按照北京的思維,一旦你想坐上談判桌,即等於你有求於我,之後無非是如何將你連皮帶骨吞下去的問題。對話只是管控風險的手段而非目的,希望台灣可以不忘初心。
兩黨為了爭奪立院龍頭/不讓立院龍頭落入對方之手,會對民眾黨開出什麼價碼讓人好奇,同時民眾黨黨內能否整合,在這一問題上統一立場也值得關注。民進黨甚至可以讓出立法院副院長長甚至院長的方式拉攏民眾黨。
《半岛电视台》和《今日俄罗斯》上也能看到赖清德胜选的新闻呢!
樓上的要不要先看一下國外媒體有沒有在報再評論,不要來給人笑好嗎⋯⋯你自己看著刺眼酸作者寫得像地球中心😅
@mark1st 你這種井底之蛙牆內韭菜(看不到太陽,應該叫韭黃)是這樣的🤣
危言耸听,台湾也就华人圈关注,还影响到世界民主,千万别让别国看到,贻笑大方,弹丸台湾好像成了地球和宇宙的中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