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紅藍綠白的異溫層:大選期間,台灣人在YouTube上看什麼?

而中國官宣系統,在大選前,又是如何「報導」台灣?
2023年12月31日,板橋,餐廳的電視上播放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會的新聞,客人在看手機。攝:陳焯煇/端傳媒
2024台灣大選 台灣 大陸 商業 政治 社交媒體 選舉 風物

(游知澔為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共同創辦人;趙維孝為 Qsearch 內容行銷與數據分析總監;劉致昕為《不好意思請問一下》Podcast 節目主持人)

在台灣,不論是計程車司機架在方向盤旁的螢幕,還是捷運車廂裡,上班族一手拉著吊環同時仍緊緊盯著的手機,甚至是家裡已經連結上網路的液晶電視,在台灣觸及率超過九成的 YouTube,已是台灣資訊環境中的一大要角。根據 YouTube 2022年公佈的官方數據,粉絲訂閱數超過10萬的頻道已超過兩千個,年增幅達15%且持續成長。

但如同過往多份研究報告報導,YouTube 根據使用者個人喜好、使用行為所建立的推播機制和演算法,可能讓使用者一步一步的走進「兔子洞」,掉入特定的世界觀、吸收偏頗甚至錯誤的資訊,可能讓觀看者逐漸遠離現實,出現極端化的風險。

另一方面,根據 Google 發布的資訊,YouTube 平台上的問題內容,由國家行為者(包括中國)所製造的訊息,也一再挑戰平台機制,再加上生成式 AI 的普及和生產門檻急降,YouTube 上的內容,將為使用者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像是一個感受得到風雨、卻沒有人看得清楚具體樣貌的風暴,我們不知道同一個屋簷下、同一班捷運上、同一個辦公室裡,人們播放清單的距離可能有多遠?一些我們從來沒有聽過的名字,卻可能是陪伴著其他人入眠、認知世界的主要資訊管道。

台灣大選將屆,在 YouTube 上的台灣人都看些什麼?同時,華文世界另一個巨大勤奮的「台灣相關訊息生產者」——也就是中國官宣系統——在大選前,又是如何「報導」台灣、向中國社會述說台灣?

觀看前十影片柯文哲兩上榜

三組總統候選人,只有柯文哲擠上榜。

本文以選前的12月10日至17日為觀察期間,從全台觀看次數排名前十的影片,來理解選戰時期的當週話題——沒想到的是,選前十支影片,只有三支看得出選舉將至。

在這段時間內,台灣的一週大事,除了選舉,還有球后戴資穎 BWF 年終賽奪冠、最低工資法立院三讀通過,但這些「新聞」都沒有登上排行前十名。前十名的影片來自於台灣不同類型的 YouTuber,而三組總統候選人,只有柯文哲擠上榜,他與兩大網紅的聯名,分別成為過去一週台灣最多人看的 YouYube 影片的第一和第十名。另外,賀瓏的影片「違章建築」則以泛選舉相關內容上榜。

在第一名的影片中,逾百萬訂閱的網紅愛莉莎莎跟著柯文哲跑了一天的行程,談論藍白合破局、「阿北」(柯文哲支持者對其的暱稱)是否真的仇女等與台灣網友熱議的話題。在第十名的影片中,另一知名 YouTuber 比特王則拍攝柯文哲在台南的造勢活動,下標「太驚人了!柯文哲旋風翻轉台南!萬人擠爆大街道!」。同樣的標題風格,以及以「翻轉」、「擠爆街道」、「氣勢噴向天際」等用詞,在韓國瑜2018年參選高雄市長、2020年競選總統時亦於 YouTube 上常見。

另外,台灣政治人物接受 YouTuber、Podcaster 採訪,也是這場選舉普遍現象;同一週,至少還有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其副手蕭美琴,接連現身資深媒體人范琪斐、與「敏迪選讀」的節目中,未來政治人物與網路創作者的合作,有沒有機會在選前登上十大,推論會是各大創作者與政治人物努力的目標。

但除了柯文哲的兩支影片,以及賀瓏談台灣違章建築的影片,其他七支全與選舉無關,一點都感受不到大選將至的緊張氣氛。上榜的有台灣最愛看的「外國人看台灣」系列,看法國高中生喝沙士、蘆筍汁,還有英國食物、日本旅館等等異國風情單元。街訪與評論台灣街頭風景、也有市場、最容易高潮的體位,相信將擁有長尾流量,而擅長創造話題的「百靈果」,則透過專訪,讓台灣知名資深主持人陶晶瑩登上十大排行。

藍綠媒前十大熱門影片

泛綠陣營的頻道,當週前十大影片觀看數遠落後於泛藍頻道的前十大。

在整個 YouTube 上,與大選相關的前十影片僅有兩部。然而,如果再將使用者以陣營區分,會有什麼樣不同的結果?

首先,從國民黨支持者為主的泛藍陣營來看,本文從 QSearch 社群資料庫裡中的40萬個中文 YouTube 頻道,挑選12/10 - 12/21 累積觀看次數最多的前50名,而後,從中挑選出九個新聞頻道,並按政治立場分為藍綠兩類。九新聞頻道為:三立LIVE新聞、三立新聞網SETN、三立iNEWS、民視新聞網 Formosa TV News network、中天新聞、TVBS NEWS、中天電視、TVBS選新聞、以及中時新聞網。

在這些頻道上,許多是把電視節目內容完整放上 YouTube 平台,出現許多長達一小時以上的政論節目熱門影片,但因影片較長,標題無法蓋括影片主題,也看不出該族群關心的話題,所以在本文十大新聞列表中,選擇排除完整節目影片。

從下表可見,在野政營,藍或白色選民的當週觀看次數前十大的影片清單中,九支影片與政治、選舉相關,一支是社會新聞。這九支影片許多是政論節目的精華片段,或是社群平台上直播影片的字幕版本,並非傳統定義的新聞片段。

從標題來看,擠上排行的十支影片,以「衝突」和「戰鬥」感為主,使用「開嗆」、「踢館」、「死槓」、「拔麥」等字眼,包括了韓國瑜嗆台南人,外國記者嗆柯文哲,也有國民黨拿出關於蕭美琴國籍爭議的「最新事證」。事實上,所謂蕭美琴國籍爭議,已被事實查核組織證實為假,蕭美琴也通過中選會的審核,證明並未有國籍問題。

在光譜的另一頭,泛綠陣營的頻道,當週前十大影片觀看數遠落後於泛藍頻道的前十大。其中,除了蕭美琴明顯成為綠營選戰中的母雞,擁有人氣,另一要角是本屆民進黨不分區立委提名人王義川,佔據了十大影片中一半的席次,堪稱是泛綠觀眾的最愛。王義川為前台中市交通局局長,在這次選舉以犀利幽默的言論爆紅。五支影片的標題風格除了霸氣、砲轟、開嗆,也以娛樂性的字眼,吸引粉絲目光。

另一個吸引目光的,是兩岸與國防議題,與台灣國軍忠誠度、中國威脅的相關的議題也擠入榜內。而榜上唯一不帶火藥味、與選戰無關的,是來自日本的橘色惡魔女高中生樂隊表演直播。高喊「我愛台灣」的日本高中生,在選戰新聞中突破重圍,擠進十大影片。

對於台灣選民來說,在社群平台上觀看的訊息,來源除了長期以來以政治傾向區分,來自兩大陣營的媒體集團之外,由於中國製社群平台的普及,以及通訊軟體中跨平台傳遞訊息的特性,越來越多來自中國的資訊進入台灣選民的生活——特別是政治議題,許多與中國政府相關資訊來源,也逐漸影響了台灣選民對於公共事務的認知。

有鑑於此,理解中國官方對於台灣政治類議題所發布的文章和社群貼文,也有助於理解台灣選民在大選將屆期間可能受到什麼樣的論述影響。此外,透過這樣的內容比對,也能看出哪些報導、論述、形容,其實背後來源可能來自於中國官方宣傳系統。最後,這樣跨海峽、跨「顏色」的比較,我們也希望看見議題、風向、資訊如何在兩岸的輿論場中相連、互拚、流轉著。

中國宣傳系統的熱門政黨及人物是誰?

檢視1219則內容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文本出現民進黨。

本文透過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編按:IORG 為一台灣民間組織,旨在透過科學及教育防治資訊操弄)長期追蹤中國官媒和其相關社群帳號的發布貼文,據統計,中共官方宣傳體系在12月10日到16日間,針對台灣發佈計有1219則的訊息。這些發布與台灣相關訊息的宣傳系統,包含:中國政府組織、中國解放軍組織、中國政治組織、中共官媒、中共官媒品牌、中共官方協力媒體、中共官方認可媒體、中國政治人物、香港官媒、澳門官媒等。

檢視1219則內容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文本出現民進黨,是最常被提及的政黨。同時,只有4%和1%與台灣相關的內容中,單獨提及國民黨、民眾黨。

熱門人物方面,則由賴清德拿下冠軍,侯友宜、趙少康分列二、三名。其他還有在台灣以古文「廉恥」引爆文言文「去中國化」話題的區桂芝,以及因為在演唱會上試圖開玩笑卻被認為失言、遭中國官方譴責的楊丞琳。

此外,從中共中央台辦(國台辦)下轄網站「中國台灣網」上週發布的34篇文章發現,中國各地在這段區間,至少有32場和台灣相關的活動、約有800位台灣人在中國進行經貿、文化、宗教、體育、學術等各方面的交流。例如,「同文同宗 共敘鄉情 汕台兩地客家文化交流活動」、「共繪兩岸情一家親主題攝影展」、「對台政策解讀及招商引資活動」、兩岸媽祖交流大會等。

這些從台灣到中國交流的台灣公民,包括南投縣農業處副處長曾銀位、高中足球隊、大學生、創業「台青」、宗親會、同鄉會,「65歲的祖籍雲南臨滄的台胞興惠大姐」,以及參與第16屆海峽兩岸百名中小學(中職)校長論壇的台灣校長們。

檢視這些訊息可知道,在中國活動上迎接台灣人們的中國官員,包括了「街道」黨工委書記、各省、市台辦、福建省副省長、中央統戰部官員、國台辦經濟局局長等。

引用台媒、藍營人士發言,緊跟台灣時事

「民進黨用課綱議題操弄世代對立、毀國毀文化。」

從當週的1219則貼文中,亦能發現中共官方宣傳系統如何緊盯台灣社會的輿論,或透過台灣輿情、特定活動的報導,來製造符合中共意識形態的「台灣報導」。

例如,12月7日、8日的兩場活動,呈現出「台灣很缺、兩岸要融」的訊息。

7日,由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台灣傳統報媒《聯合報》共同舉辦的「台灣2023代表字大選」以桃園市長張善政推薦的「缺」拿下第一名(8565 票);《中國時報》的報導,則以前監察院院長王建煊推薦的「蛋」為年度代表字第二名為主題。

隔日,由旺旺中時媒體集團、海滄區文聯、廈門日報社主辦,廈門《海西晨報》、台灣《工商時報》承辦,台灣中華書學會、廈門市書法家協會協辦的「2023海峽兩岸年度漢字評選」,以台灣 KNOWING 新聞創辦人暨總編輯楊方儒、中國閩南語歌手陳飛以及廈門市青少年推薦的「融」字為第一名(92.8 萬票)。(香港新聞網中國台灣網新華網)。

中共對這兩場活動發布至少16則相關文章,對比「缺」、「融」二字,引用張善政、王建煊意見和《聯合報》報導,認為「缺」字「精準隱喻台灣」、「道出民眾心聲」、「(反)映島內民生困境」、「民進黨當局執政下台灣社會的困窘亂象」,而「越來越多島內民衆認識到,唯有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方能解決台灣「缺」象叢生」(中國台灣網看台海

另一個例子,是台灣近期突然由一名北一女中教師區桂芝掀起的文言文論戰。12月4日,該名教師在立法院記者會上批評新課綱是「無恥課綱」。《聯合報》報導指出

「歷史教育新三自運動協會」召開記者會批評課綱去中國化,並要求廢除台獨108課綱。會中,北一女國文科教師區桂芝表示:新課綱刪掉顧炎武的《廉恥》,學生不再有機會思考為什麼「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所以這是個無恥的課綱」。

以上消息包括了錯誤訊息跟高度的誤導,台灣目前所使用的教科書,仍能看到許多文言文,以及什麼是「台獨課綱」?學生們是否因為一篇文章的有或無,而變得無恥?這都是無根據的評論,但此則訊息與論述,包括台灣媒體的報導轉載,成為中共官宣系統上週的報導重點。

一週內,中共發布142篇與課綱議題相關的文章,其中84篇提及民進黨,稱其數典忘祖、倒行逆施等。這批文章放大、選用前總統馬英九(中國台灣網)、前高雄市長韓國瑜(台海網)、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廈門廣電)、國民黨立委候選人羅智強(台海網)、前新黨主席郁慕明(CGTN)、前民進黨立委、名嘴郭正亮(海峽導報)、前國民黨立委蔡正元(國台辦)等人批評民進黨的說法。

例如海峽導報的文章中,郭正亮說,「蔡英文去一個茶莊,她就說『好茶』;前台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也去了,吟了兩句詩『寒夜客來茶當酒,一片冰心在玉壺』,這就是一種境界。蔡英文去彰化吃肉圓,她又說『真正好吃』4個字。馬英九也吃了類似的東西,他講的是『回味無窮』。」

同時間,中國台灣網還發布了一支抖音影片,將馬英九、侯友宜、韓國瑜、及世新大學教授游梓翔、《聯合報》評論、《中國時報》文章剪輯在一起,指民進黨用課綱議題操弄世代對立、毀國毀文化,並呼籲台灣選民,2024的選舉,是在選孩子的未來。

2023年12月30日,台北,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會。攝:陳焯煇/端傳媒
2023年12月30日,台北,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會。攝:陳焯煇/端傳媒

「兩岸一家親」內容製造鏈

中國官宣系統另一個令人意外的重點,是「酸菜魚」跟「滷肉飯」共同演出的兩岸真情。

在本文觀察的時間內,中國官宣系統另一個令人意外的重點,是「酸菜魚」跟「滷肉飯」共同演出的兩岸真情。相關報導的第一幕,從轉述台灣媒體引用網路論壇的 PTT 的文章開始。

12月11日,《新華社》下轄的「參考消息」,引用《自由時報》報導 PTT 八卦版的貼文內容。《自由時報》將 PTT 原文「現在滿街中國食物是怎樣?!」改寫的較為中性,也引述原文下的網友推文。但當「參考消息」引用時,卻移除了原文中關於抖音、小紅書受到美國推動禁用的敘述,行文導向台灣網友認同,中國食物已經成功打進台灣街頭,文中營造出台灣網友擁有了共識。

12月12日,中國台灣網抖音帳號則發布「兩岸快評」影片,走溫情路線:「民以食為天,一日三餐背後不僅僅是生活冷暖,也是文化傳承」「滷肉飯、螺螄粉、酸菜魚,味道在變,中國風、台灣味、兩岸情,真情不改。」

12月13日,中國台灣網再引用《聯合報》付費會員文章:「明年開 50 家店?酸菜魚估搶攻20億市場 為何突然在台灣爆紅」,作者署名「林海」。文章引用餐飲集團漢來美食的說法,認為酸菜魚「優勢在快速簡單」、「符合現今人力短缺的生態」,被「中國台灣網」作為標題引用,形塑出台灣「缺工」的印象。

12月13日,國台辦記者會上,《人民日報》與發言人成為酸菜魚話題的下一棒,讓話題延續;記者提問

「近期台灣街頭出現了不少售賣酸菜魚的餐館,民衆排起長隊,非常的火爆。請問發言人如何看待台灣民衆對大陸美食的喜愛?」

發言人朱鳳蓮回應

「台灣有很好的烏魚、石斑魚、鱸魚,相信用來做酸菜魚味道會很不錯,也很適合冬天吃。之前台灣的珍珠奶茶、滷肉飯、炸雞排在大陸很受歡迎,現在大陸的螺螄粉、梅花糕、酸菜魚、椰子雞在台灣掀起一波又一波「美食熱」,充分說明兩岸同文同種、同風同俗,有一樣的美食愛好,一樣的文化品味。歡迎更多的台灣同胞參與到發現美食、發現美好的交流中來,也歡迎更多的台灣朋友到大陸來走走看看,打卡更多地方美食,品嚐更多地方特產。」

除了「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旗下微博帳號「看台海」以朱鳳蓮發言發布報導,「兩岸同文同種、同風同俗,兩岸有一樣的美食愛好、一樣的文化品味」的說法,也被環球網、《人民日報》轉載,國台辦的說法透過至少50篇文章發出。

12月13日,地方上也接話了。  重庆市人民政府微博帳號「重慶發布」發布文章:「歡迎來重慶品嚐正宗的酸菜魚火鍋、小面、黔江雞雜、萬州烤魚、梁山雞。」

大選前,中共要台灣人知道什麼?

泛藍陣營的媒體與意見領袖,與中國官方宣傳系統多元而緊密的協同合作,資訊流幾乎「零時差」。

不僅是酸菜魚,國台辦發言人也透過官宣系統,持續在選前傳遞訊號、施壓。其中一條新聞頗為吸睛,關於堅守九二共識的台東釋迦。

12月8日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表示:「新一批台東縣番荔枝包裝廠和果園已通過海關總署註冊登記,隨著台灣地區番荔枝產季來臨,將為台灣地區番荔枝輸入大陸創造有利條件。」

12月10日《中新社》發布文章,標題為「台東番荔枝恢復輸陸 『九二共識』是解題關鍵」,文章寫到「時隔兩年終於恢復輸入大陸的台灣台東番荔枝,近日已有一批經高雄港運抵福建平潭,令台灣業者和大陸消費者均嚐到甜蜜的滋味」、「今年以來,中國國民黨、台東縣等方面積極尋求解決之道,為番荔枝恢復輸入多次跨海奔走,並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立場上與大陸展開協商。」

當週中共發布14則相關文章,大多直接引用國台辦說法:「只要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符合大陸相關檢驗檢疫規定,我們願與島內相關方面商談支持恢復台灣農漁產品輸入大陸的事項」,把「九二共識」、「反台獨」放在了檢疫規定之前。

為了確認九二共識是不是真是台東釋迦輸入中國的解題關鍵,我們翻開中國海關總署公告,發現早在6月就已恢復輸入中國,但卻在選前五週,登上國台辦記者會,成為話題。

公告原文是這樣寫的:

「因多次從台灣地區輸入大陸番荔枝中檢出大洋臀紋粉蚧Planococcus minor等檢疫性有害生物,海關總署自2021年9月20日起暫停台灣地區番荔枝輸入大陸。經綜合評估台灣果農整改措施,現決定自2023年6月20日起恢復台灣地區番荔枝輸入大陸。輸大陸番荔枝須來自獲得註冊登記的包裝廠和果園,相關企業名單已在海關總署網站公布。」

本文試著以一週時間為軸,跨越不同顏色、政治意識型態,走進不同同溫層中,透過數據與標題關鍵字,一窺台灣社會極化的程度、不同政治光譜媒體間的差異,進一步讓各地的讀者看見台灣2024總統大選的議題攻防。

而透過 IORG 的數據爬梳,清楚具體的看見了泛藍陣營的媒體與意見領袖,與中國官方宣傳系統多元而緊密的協同合作,資訊流幾乎「零時差」。一方面,這樣的藍-紅連結影響了台灣公共議題的討論、公民資訊接收,在選舉時刻甚至可能影響投票意向。另一方面,紅藍共振共同建築出的台灣民意與台灣故事,也可能影響了一部分的中國民眾。

本文雖然只是一週的資訊環境觀察,但長遠來看,點出的幾個現象,對海峽兩端的閱聽人們將有長遠的影響,三位作者也將持續透過 Podcast 《不好意思請問一下》節目,在大選之前,每週連載最新分析。

本文為端傳媒與 Podcast 節目《不好意思請問一下》合作內容,本集內容亦可透過線上收聽。

讀者評論 3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鄉民都認證過柯粉很會點閱衝流量,這種榜單就跟選前民調一樣,看看就好。

  2. @ ajabduisma 主要是因為這些中國官方發佈的內容,會很快受到台灣泛藍陣營媒體的引用,甚至是藍營政客會延續這樣的基調,持續對台灣社會延長訊息壽命,且幾乎是同步傳遞的方式。這一套做法每逢大選必重現。

  3. 文中多是中国大陆官方和媒体移花接木台湾新闻,怎么得出“红蓝共振”甚至”零时差”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