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端對談

香港歌等於廣東歌?英文寫歌三人談:「香港」其實在哪呢?

「他們會覺得用英文寫詞,反而能反映他們香港人的身份。這其實是香港人獨特的地方,不能以是否用廣東話創作來區分。」

Tomii Chan、袁智聰、Erik Piece。攝:林振東/端傳媒

Tomii Chan、袁智聰、Erik Piece。攝:林振東/端傳媒

特約撰稿人 沈諾基 發自香港;錄音整理 Shena Yu

刊登於 2023-08-29

#香港音樂

【編者按】在香港講話,一定是講廣東話?從語言維度探討音樂場景的「讀字音樂祭」來到第三個回合,繼香港廣東歌台灣原住民音樂創作之後,我們來看看在香港的英文音樂創作。

眾所周知,英文是香港日常的一部分。無論過去還是現在,無論法律、文件、教育,還是電台、傳媒、街頭,香港與中國大陸及台灣相比,英文都以更高的比例真實存在。雖然每人生活中,中英粵如何構成因人而異,但雙語混雜、乃至偏重英文,確實是不少香港音樂創作者自小的成長環境。

不過儘管如此,香港的流行音樂工業自早年至今,又確實逐漸演變成為以「廣東歌」為佔據絕對份額的主流。當大家提到香港音樂/樂壇,多數人也會頭腦中首先想到廣東歌;此所以雖然這個城市裡,一直都存在著眾多以英文為首要媒介的創作人,但相對來說,這些創作又確實處於比較邊緣的位置。

城市身份轉變,不同語言的複雜處境也隨之變幻,時至今日的香港,當一邊是官方主旋律對何謂「殖民」甚至「解殖」都有既定看法,另一邊是廣東話作為多數香港人(儘管仍有非華語族裔及英文母語人士)的「母語」而得到坊間高舉的價值賦予,英文創作依然是創作人源自現實的自然表達?他們的狀態、作品空間將會如何承接「新」的香港環境?而香港仍是國際的香港嗎,當廣東歌能否在今日輸出國外成為一個話題,香港的英文歌是否也帶來另一種輸出「香港音樂」的可能?

七月一個晚上,眾人冒雨聚集在唱作人Tomii Chan的音樂工作室裡。

和不少香港樂隊和製作人的工作室一樣,這裡的地板也多被音樂器材霸佔,走路得小心才不會踩到別人。牆上白板寫著潦草的文字,大概是某人的錄音計劃。室內唯一「正路」的椅子歸了場主,其他人,坐的是露營櫈。

在對談之前,Tomii向先到的Erik Piece分享他剛發表的廣東語首作〈說不清〉。有別於過往多以結他配合人聲、再疊上合成器和電鼓的作品,這首新作一開始就只有鋼琴和Tomii的獨唱,換著是我,應該不敢放這樣赤裸的歌。認識他快10年,才第一次聽他唱廣東話,而非對他影響深遠的美式藍調語言:英文。

語言學者Erik抱怨,到他的年紀,要集齊人腳練團不易,老婆又不聽他寫的英文歌。「她會說『Okay啦,幾chill啦』,實際上她是不會聽的,」他說。問他要不要試一下寫中文歌,Erik拒絕:「創作始終是一件很私人的事。」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