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撤出印度芯片廠,但全球企業仍在加大投資印度|Whatsnew

儘管其問題多多,但印度仍是全球供應鏈上十分有吸引力的中國替代品,過去十年其吸引外資已大幅上升。
2019年7月12日,印度其中一間富士康旗下的手機工廠裝配線的工作情況。攝:Karen Dias/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7月初,台商鴻海科技集團旗下的富士康(Foxconn)宣布從印度撤走195億美元的投資,距離整個項目開始不到一年。2022年9月,富士康與印度韋丹塔(Vedanta)礦業資源公司宣布合作,在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的老家古吉拉特邦(Gujarat)投資建設半導體和液晶顯示器工廠。新的合資企業由韋丹塔持股60%,富士康持股40%。

這原本是莫迪政府希望把印度打造成全球半導體制造中心的核心項目之一,因此有不少觀察家認為富士康撤資會打擊印度的半導體制造大國之夢。但事實是,富士康仍在印度擴張,而這次撤資很可能只是一次普通的商業合作失敗。(延伸閱讀:《為建工廠拆了美國小鎮,富士康卻想抽身而退?》

印度近年來在努力打造產業政策,早在2019年,莫迪政府就發布了「國家電子產品政策」,表明將印度發展成為全球電子系統設計和製造中心的願景。2021年底,第一個針對半導體生產的國家激勵政策——半導體生產關聯激勵計劃(PLI)出爐。

印度對半導體晶圓廠的激勵開始時根據製程節點的大小而定——只有製程節點在28nm及以下的,才能獲得最高一檔的財政支持——可達投資的50%。但2022年9月,印度政府修改了針對投資100億美元及以上的半導體生產的激勵計劃,對所有半導體晶圓廠和液晶顯示器製造項目提供50%的財政補貼。

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富士康聯合韋丹塔公司申請建廠,並期待印度政府將為之提供50%的財政補助。這也是富士康歷史上對半導體行業的最大金額投資。

但這不是富士康在印度的第一次投資。早在2015年,富士康就在安得拉邦(Andhra Pradesh)成立了印度新星移動公司(Rising Stars Mobile India),2017年在泰米爾邦(Tamil Nadu)建立了新工廠並改名為婆羅多FIH(Bharat FIH)。很短時間內它就成為了印度最大的電子專業製造服務公司。每年能生產超過5000萬台電子設備,並擁有超過2.5萬名員工。在2022財年,公司的營業額超過了6000萬美元。(延伸閱讀:《探訪印度富士康小鎮:「印度製造」野心下的年輕人》)

直到目前,富士康的印度布局仍然和其在中國大陸的業務體量相差甚遠。相比之下,富士康在河南鄭州的生產基地鼎盛時期有30多萬名員工,日生產能力達到了50萬台手機。(延伸閱讀:《鄭州富士康「逃疫」潮:工廠內外,被疫情撕裂的兩個世界》)

2023年5月31日,富士康股東在台灣新北市舉行的年度股東大會後合影留念。攝:Ann Wang/Reuters/達志影像
2023年5月31日,富士康股東在台灣新北市舉行的年度股東大會後合影留念。攝:Ann Wang/Reuters/達志影像

因而,此次撤資事件對富士康在印度的主業沒有什麼實質影響。富士康的印度合作伙伴韋丹塔是印度主要的鋁礦冶煉企業,同時還涉及銅鋅礦產和油氣行業。在傳統行業增長率有限的情況下,它尋求與富士康合作進入半導體行業,恐怕是希望依靠政府補貼進入新的賽道。但問題也在這裏,韋丹塔公司本身缺乏任何半導體和電子產業的經驗,就算作為合作投資方,近期宏觀需求不足也導致其財務經營狀況不佳。根據路透社報導,印度政府拖延發放政府補貼和項目進展緩慢,是富士康決定撤回投資的主要原因。

但撤資之後,富士康並沒有放棄在印度投資半導體工廠的打算。笠日,富士康就表示將獨自申請政府的半導體生產激勵計劃,並且在尋找新的合作伙伴。(延伸閱讀:《富士康的捷克西遊記:歐洲標準重塑台式資本主義?》)

這並不是印度的半導體生產關聯激勵計劃第一次面對挫折。就在富士康和韋丹塔合作申請補助的同時,來自新加坡的ISMC公司申請了政府資助的、價值30億美元的項目,也因為合作伙伴被英特爾收購而停滯不前,而另一家新加坡公司IGSS提出的計劃目前也暫停了。

半導體行業本身需要大量的前提投資,投資週期較長,並不能一蹴而就。同時印度缺乏配套產業,技術人才也有所短缺。印度電子產品製造業規模在2022財年達到了871億美元,智能手機制造行業在內的電子產品製造領域上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在當地並沒有任何有實際意義的半導體生產能力,生產過程中的各種關鍵零部件仍需從國外進口。從政策走向來看,中央和地方官員對高新科技領域的發展規律也認識不足。

不過,印度仍是目前全球供應鏈上十分有吸引力的中國替代品。隨着歐美日益加速在關鍵領域與中國脫鉤,印度對許多企業來說就像20年前的中國。其本土的消費電子產品製造業和汽車工業在未來都是半導體行業的重要消費者,未來發展預期看好。

在過去十年裏,與中國吸收外資一直相對穩定的趨勢相比,印度吸收的外國直接投資(FDI)增加了將近2.5倍,從2013財年的343億美元增加到了2022財年的848.4億美元。儘管印度吸收外資的絕對數量仍不及中國(相比之下,2022年,中國吸收了約1891.3億美元的外國直接投資),但中國的增幅遠不及印度。甚至,就連現在中印關係冰凍的狀態下,中國企業對投資印度也依然充滿熱情,並沒有因為過去中資互聯網企業和電信設備製造商在印度受到排擠和打擊而有所退縮。路透社於7月14日報導稱,中國電動車和電池廠商比亞迪(BYD)將與一家印度本土公司聯合,投資10億美元在當地合資建廠,生產電動汽車和電池。

讀者評論 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目前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