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電影

阿姨不滅:台式「理容院」的人情與美學|電影《本日公休》專訪

《一代宗師》有白玫瑰理髮廳,西門町有台北紅玫瑰理髮廳,但那些都是上海式,阿蕊學的,則是源自日本的美容院系統⋯⋯

2023年2月27日,台中,阿蕊理髮店,阿蕊為黃先生剪髮。

2023年2月27日,台中,阿蕊理髮店,阿蕊為黃先生剪髮。攝:陳焯煇/端傳媒

特約撰稿人 孫志熙 發自台北

刊登於 2023-03-14

#本日公休#台灣電影

【編者按】正在上映的台灣電影《本日公休》,講述了台中一家經營四十載的男士家庭理髮廳的故事。故事帶出台灣獨有的「理容院」文化,其由歷史環境,而綜合了中、日、歐混血的理容傳統。我們訪問了電影主人公的原型人物——今年74歲的理髮師阿蕊(導演傅天余之母),連並影片的導演與美術指導,共同談談台式理容文化,舊式職人與當下精神之傳承,及電影對此的處理與期待。

定期上一趟髮型沙龍是現代人生活必須,但在過去,打理儀容的場所男女有別。在台灣,「理容院」專指服務男士的場所,上世紀1960、1970年代是其全盛時期。作為一種台灣獨特的文化,「理容院」歷經清代與日治時期,融合了中國、日本、歐洲三者的基因,加之常年浸潤的台灣在地風格,揉合出一種獨特的混血文化。舊式的理容院,向賓客提供掏耳、修面、理髮等服務,有些店家還加入修甲或指壓按摩。

近些年復古風潮盛行,「理容院」也被納入其中成為一種台式美學,近年有理容院二代創辦「理容院城市旅行」,推廣台南老店及在地文化,也有潮流品牌如「香蘭男子電棒燙」,將老商標活化再造,凝聚了一群台味理容院的年輕愛好者。待1980年代末,現代化髮廊開始在台灣普及,理容院遂逐漸式微後,承襲自傳統的手藝也開枝散葉,進入尋常巷弄間,落定於一間間個人經營的家庭理髮。

作為一種台灣獨特的文化,「理容院」歷經清代與日治時期,融合了中國、日本、歐洲三者的基因,加之常年浸潤的台灣在地風格,揉合出一種獨特的混血文化。

2023年2月27日,台中,阿蕊在理髮店。
2023年2月27日,台中,阿蕊在理髮店。攝:陳焯煇/端傳媒

阿蕊的理容院

阿蕊(本名蕭蕊)的家庭男士理髮,就開在台中舊城區靜巷內透天厝的一樓,店面沒有招牌、只掛著三色旋轉燈。阿蕊今年74歲,從事理髮已經第61個年頭。古早年代,鄉下窮苦人家的孩子,往往小學畢業就要去城市拜師學藝、分擔家計。1962年,13歲的阿蕊也從彰化去台中當理髮學徒,進入「勝美理髮廳」(位於台中舊大雅路,現中清路上)習藝。

當時,超過10張理髮椅的就屬於大型店家,收費較小型的為高。勝美共設12張椅、雇有8名師傅,生意風風火火。前兩年半的學徒生涯,阿蕊要掃地、洗毛巾、打雜;雜務做完,要站在師傅旁邊觀摩理髮,有時間就拿剃刀練習,把自己膝蓋當客人的頭來刮。店裡供員工吃住,宿舍就在店面樓上,學徒除了店務,還要進廚房幫忙,阿蕊笑說是「一次學會很多技能」。晚上,員工們睡在大通舖,她和同事秀蘭、阿美特別要好,許多三人出遊的照片都被珍藏至今。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