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電影

張婉婷與港產片軒然大波:當香港人(只能)在電影裡追求公義

短短幾日,張婉婷從交出真摯作品的導演,變成販賣少女青春、吃人血饅頭的魔頭;也因加盟「說好香港故事」再多一個維穩導演的罵名

《毒舌大狀》與《給十九歲的我》劇照。

《毒舌大狀》與《給十九歲的我》劇照。網上圖片

特約撰稿人 紅眼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23-02-09

#給十九歲的我

當我們在電影裡追求公義的時候,當我們批評電影作品有違公義的時候,明明有更大的不公義就在前面,但我們只能買張戲票,對號入座⋯⋯

新年前後,香港電影界激起連場大事,而且叫人始料不及,一件比一件軒然大波。先有沉寂多時的周冠威,突然推出愛情小品新作《1人婚禮》,風格迥異,結果好壞參半,被不「收貨」的影迷罵得體無完膚;再有叫好叫座的《毒舌大狀》,也被批評是粉飾太平的「法庭劇」過時童話,放在今日香港,無異於對觀眾餵飼精神鴉片。

以為爭論已經夠多?隨即又有《給十九歲的我》爆出連串醜聞,連電影都要緊急撤檔。不出幾日,張婉婷便從一代名導,變成欺世盜名的過街老鼠;而香港觀眾對紀錄片拍攝的道德倫理的關注,也忽然提升到前所未見的高度。頗出人意料的是,從來推崇醒目識玩(聰明懂玩),擅長走「精面」(耍小聰明,走捷徑)的香港人,今次事件中,短時間內陡然激發出群體規模的(對電影人/作品的)道德規訓。香港人從來都喜歡看電影,但相對過去「電影」多作為香港大眾之消遣,今日幾次爭端中,恐怕還附加了民眾被政治去勢後無從宣洩的道德狂熱。

波浪一:被周冠威辜負?

惟上映之後,坊間迴響跟早前南轅北轍,除了劣評,網絡討論區甚至出現大量癡心錯付、被良心導演「出賣」的憤怒遣責,好像周冠威拍了爛片,便辜負了觀眾/同路人的深切期待。

由於署名執導社運紀錄片《時代革命》,香港導演周冠威也繼而成為後社運年代香港電影圈某種聲音的代表。時隔一年多,周冠威終於交出賀歲喜劇《1人婚禮》,電影初公佈時好不轟動,網上隨即出現一些只要是周冠威作品,無論如何即使「盲撐」都會捧場的說法。但《1人婚禮》瑕疵明顯,周冠威並不擅長處理喜劇題材,加上電影於諸多限制下秘密拍攝,跟周冠威執導的前幾部作品相比,有一定落差。

不過,以作品來說,這一部用來解禁闖關的權宜之作,醉翁之意不在酒,也最多就是拍得不夠好,喜劇與嚴肅說教部分不搭調而已;惟上映之後,坊間迴響跟早前南轅北轍,除了劣評,甚至在網絡討論區出現大量癡心錯付,被良心導演「出賣」的憤怒遣責,好像周冠威拍了爛片,便辜負了觀眾/同路人的深切期待,從「課金」支持創作滑向一種以「課金」作為情緒勒索,這或最能窺見政治閹割後的狂熱和空洞。

《1人婚禮》劇照。
《1人婚禮》劇照。圖:高先電影提供

而所謂的社運光環也更不存在,特別在本地電影動輒都賺上好幾千萬票房的港片「小陽春」時段。按今年三部賀歲片,另外兩部票房均有佳績,惟《1人婚禮》反應冷淡,至今尚未超過 300萬港元。影片既未掀起「盲撐」景象,更因評價不似預期反惹批鬥抗拒,這或許關乎部分觀眾將過多的情緒押在周冠威及其電影作品上,亦太期待他會一直留在社運抗爭路上。儘管周冠威本人雖是虔誠信徒,但電影畢竟是藝術創作,而非人們內心政治鬱結的告解。

波浪二:《毒舌大狀》,叫好叫座的精神鴉片?

電影票房高漲,好評如潮,它亦被批評是精神鴉片。它確實抓緊了好題材,但處理得非常節制,知所進退,始終保持安全的創作距離,甚至是一個遠離現實香港的距離,它謹慎地去政治化,偷偷迴避了香港的真正現實。

相對成績未如理想的《1人婚禮》,近期論票房與評價最高,屬吳煒倫編導、黃子華主演的《毒舌大狀》。執筆之際,電影上映兩周已累積近 8000 萬港元票房,聲勢甚至超過去年最賣座的《明日戰記》和《飯戲攻心》。

《毒舌大狀》勝在簡潔清晰,劇本比起倉卒編排、情節混亂的《1人婚禮》和故意堆砌政治「擦邊球」的《超神經械劫案下》這兩部同期本地賀歲片成熟得多,票房成績不過譽。而且,電影恰到好處抓緊了呼應時勢的故事母題。

過去一兩年「法庭劇」於香港大行其道,從電影到舞台劇,無論嚴肅或喜鬧類型,都不乏批判司法制度、法律遊戲,或是圍繞程序公義的作品,去年的《正義迴廊》和如今《毒舌大狀》也屬一例。這部電影多少觀照了後社運年代已成常態的政治審訊,難以估算的秋後算帳。儘管牽涉「國安法」的審訊已經多到不被提起、不被關注(但受審人士仍一直還押監房),而公眾對涉案人士的重囚年期,也由憤忿不甘逐漸變得相對麻木。此情境下,戲中誇張的戲劇演出,既是觀眾身處的政治現實的轉化,也是對莊嚴威權的一種嘲諷。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