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

讀者十論:回憶的部分

「讀者十論」欄目每週擇選報導及圓桌話題中十組精彩讀者留言刊出。

刊登於 2022-10-25

#讀者十論

【編者按】「讀者評論精選」欄目每週擇選報導及圓桌話題中十條精彩讀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會因應長度及語意清晰作節錄或編輯。

1. kes,回應《在台北尋找港式奶茶:失落?偏執?離了香港的人,奶茶癮還能治癒嗎?

「味道及氣味」是構成回憶的一部分,和視覺聽覺不同,影像和聲音是具體的,例如周星馳的電影或劉德華的歌曲,大家所看所聽是一樣的東西。但味道和氣味是難以用文字表達出來,文學作品通常用比喻來形容,但和真正用舌頭鼻子去感受是兩碼子事。

舉一真實例子,我曾在外地某泰國餐廳喝鴨肉湯,當我咬落鴨腎一刻,記憶突然在腦中湧現,我清楚記得曾在香港島銅鑼灣的燒味店吃過鴨肉陳腎湯,那味道是一樣的。

流落外地的香港人,他們本能地、不自覺地想通過味道來呼喚腦海的記憶。

2. bluefall,回應《坐監已八年,律師夏霖將於兩年後出獄

2007年,香港電台曾經做過一個中國人權律師的專輯《扣著腳鐐跳舞的中國律師》。彼時中國律師雖被打壓但尚能發聲撰文,腳鐐一詞只是形容中國律師受制於環境而不能施展。未料一語成讖,隨著習包上台執政,2014年開始瘋狂逮捕律師記者,中國公民社會的願景徹底破滅。律師們因各種荒謬的罪名被扣上真實的腳鐐,失去自由。

3. 啊蝦,回應《沈有忠:台北市長選戰三強鼎立,地方選舉牽動2024大選佈局

最近趙少康分別對蔣萬安、黃珊珊進行了專訪,能看出這兩位候選人各自特點。蔣萬安和太太一起參加錄影,營造出「好好先生」的形象。言談有很鮮明的「中產或以上階層代言人」感覺,這也符合台北作為首都還有國際大都會的整體氣質。有意思的是,他的觀點基本是「現點現做」,主要圍繞在近期,甚至是近一、兩個月內發生的事件展開。整場訪談中趙少康更像是學長,循循善誘。完讀這篇文章後我恍然大悟,藍大於綠的前提下國民黨參選人維持正面、光輝的形象就足夠討選民喜歡了。

黃珊珊是另一番風景。如果說蔣萬安「浮在空中」,有領導範的話,她就是「貼地」的實幹派。從政資歷深厚,有基層工作經驗,應答口條清晰,面面俱到,沒有摻雜太多個人情感和傾向,形象爽朗,還有職業性的微笑,典型的政治老手。提及早年的個人經歷,簡單概括就是盡心盡力、工作狂。重點是,她對台北未來發展有整體的規劃,即便是「柯規黃隨」,單純對比業務能力,高下立判。

陳時中陪跑機率很高。不過民調僅供參考,領先、落後都可能是一種假象,但就目前他的表現,實在很難對蔣萬安、黃珊珊構成威脅。

4. hightower,回應《沈有忠:台北市長選戰三強鼎立,地方選舉牽動2024大選佈局

台灣疫情的處置或多爭議,但無可辯駁陳時中具有魄力和能力成功帶著台灣人與醫療系統挺過COVID這種歷史課本等級的特大號公衛事件。陳時中的選戰目前是打得荒腔走板聲勢盡失,但他要是輸給沒有政策沒有立場也不知道到底做了啥能不能做有沒有能力肩膀、比馬英九還要馬英九的蔣萬安就太讓人失望了。

我不完全同意作者論點此次地方選舉不影響24年總統大選,台灣首都選舉從來都是總統前哨戰,蔣萬安出線就是等著被中共招安,不管他多麼重視形象或與看似與中共保持距離,中共肯定選他而不是侯友宜,朱立倫八百年前就出局了。

反正祈禱天龍年輕人站出來證明台北市長不是只要看臉和血統就能上的。

5. Bulu、CZK,回應《二十大下的中國防疫:靜默之下,「體諒」正被「憤怒」取代

Bulu:我是2022年初香港第五波新冠疫情的康復者,在醫院工作時染疫。

居家自治的14天裡,家人也相繼染疫。萬幸的是我們都跨過了這個挑戰,但在我工作的地方,無數的老人、兒童、基礎病患者,一一被送進了裹屍袋,逐一填滿了殮房、病房、走廊、集裝箱。香港跨過了某些人口中的短痛,代價是1/700的死亡率。

699個人的生活不便,是某一個人的生存條件。當然,這些人我們未必會看得見,因為87%是70歲以上的老人。他們不懂發聲求助,不會上網吐槽,更沒有傳媒關注。

CZK:Bulu所說的誠然為真。但是這三年來大陸的醫療資源只有因為醫護不堪重負而辭職的報復性下降,而沒有鋪開能夠更好應對大規模爆發的基層醫療。醫療體系以外,大陸也不願意接受防護效果更好的mRNA疫苗,至今也僅有少數地區短暫地使用過更快捷的RAT,反倒是各種幾近人道災難的方艙遍地開花。這種完全的路徑依賴抹殺了疫情初期所有的成果,墨守成規才是真正的「躺平」。

6. HanaAria、,回應《北京四通橋抗爭:「有聲音」比「大多數」更有質的意義

HanaAria:前八句標語很好,習近平下台這個,其實下不下台也沒本質區別,這個體制也只能選出這樣的人,一個習走了會有下一個習。

ironapricot:@HanaAria:從現實內容來說,當然一個習下去還會有更多的習,但是在一個獨裁國家,矛頭直指獨裁者正是這條橫幅最有勇氣的地方。如果沒有這句話,橫幅就只是在指摘具體政策,就有隻反貪官不反皇帝的空間。但正是有了這句話,它的態度才變得更加鮮明決絕,大家才會如此佩服他的勇氣,這場抗議才會這樣振奮人心。

7. 月影,回應《北京四通橋抗爭:「有聲音」比「大多數」更有質的意義

今天去學校發現也有了貼出來非常顯眼的三排文宣,就在人來人往的密集處,還十分機敏的說日本憲法保護言論自由,要是不同意的就該另貼紙來辯論而不是撕掉。一直覺得我身邊的在日本留學生大部分都是粉紅,根本就沒有什麼討論政治話題的空間,這次發現也加入了世界範圍的抗議大潮,真的很開心了~!所以發聲怎麼會沒用,無論是少部分「反賊」難得公開發聲了,還是清零真的逼退了不少粉紅,都有在公共空間極其難得的可視化意義。雖然互相併不認識,你我都不是一個人!

回到文章討論前幾年在學術界被廣泛認同的政府只審查會引起群體事件言論的觀點,已經失效了。這確實是很重要的變化。不過評論已有指出這其實是因爲當年的威權主義徹底倒車到了極權主義,只有一種聲音被允許,那自然就是沒有理性選擇的空間,而是發動審覈機器大開言論屠殺了。

8. Minagi,回應《北京四通橋抗爭:「有聲音」比「大多數」更有質的意義

四通橋的抗爭非常聰明,他不僅僅是特地選擇了一個人流量很大的地方,還在最顯眼的位置上掛上了醒目的橫幅,更重要的是他焚燒雜物吸引了所有路人的注意,讓他們不得不來關注這一切,加上正是在開會的時間這一點,可以說是天時地利人和都具備了。來往的路人紛紛拿出手機拍照錄像,這不僅加大了傳播的力度,也給了政府很大的難度去處理掉這些流傳開來的信息。倘若所有敢於抗爭的人都能儘可能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去傳播自己的聲音,而不是墨守成規地只知道做那些中國政府早已做好充足的準備去應對的事情,中國政府可能早就已經倒台了。

9. Yours_Sierra,回應《弦子: 《金髮夢露》——影像虛假,痛苦真實

最近在思考 「注視是一種暴力」。在藝術相關的領域裏,社會現有的權力不平等被放大,且伴隨著一種為人所接受的理由(「為藝術獻身」)。在這其中,個人主體性的喪失和self-destructive都更難被理解和解救。夢露的種種抵抗方式亦是奪回自我的抗爭。

10. EricChan,回應圓桌話題《因學生投訴課程太難,紐約大學教授遭解聘,師生權力關係正在轉變?

我覺得首先要搞清楚的一件事是大學教授最重要的工作是什麼?答案很大機會不是面對學生的教學,而是學術研究。全世界各地的大學內部評估體系,外部大學排名大多體現這種傾向。這也引申到了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大學教授教學水平的參差。

一個在學術研究上卓有成就的學者不一定是一個好教師。各種教學能力不佳的教授對大學生造成的困擾大家在網上能夠找到非常多,在此不再贅述。紐約大學有資格有能力去篩選適合自己要求(不論是能力還是品行)的學生入讀,那麼這些經過挑選入讀的學生理應讀到的課程是契合其能力水平的,要麼大學就調高入讀門檻,要麼大學就調低課程難度,而非將責任單方面推給學生。

關於學生成績的學術通脹問題,關鍵在於大學生並非如高中時代一樣有統一劃一的考試證明其能力。大學給予的GPA就是其能力證明的相對大一部分。這就形成了一種囚徒困境:給學生的成績越低,學生就越缺乏競爭力,影響學生對學校的評價,甚至是職場上對於學校學生的評價。所謂通過高要求確保學生素質然後打造學校聲譽其實是一個漫長又不可靠的過程。

最後,師生的權力關係改變我覺得是好事。教師是人又不是神,其言行舉止行為表現自可受到大家公論。這種轉變也能促使大學與學者扭轉重科研輕教學的文化。如果要看賦予大學與教師過分權力會帶來的後果,看看大陸高校爆出的各種污糟事就可以了。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