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十論:小心注意

「讀者十論」欄目每週擇選報導及圓桌話題中十組精彩讀者留言刊出。

【編者按】「讀者評論精選」欄目每週擇選報導及圓桌話題中十條精彩讀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會因應長度及語意清晰作節錄或編輯。

1. Watchtower,回應《台灣身分證、居留證上的個資太多?他們想要隱私,更想擁有選擇權》

衷心感謝陳律師,希望他的舉措不只是能做出改變,希望也能激發大家對公共事務的理解和思辨能力。

那時我大四,有一天回家路上被兩名摩托車騎士搶劫(台北市),後來有一個月的時間很擔心他們會因為我的受身分證上有家裡地址而找上門(我和我奶奶兩人一起住,平時我上學時,家中就只有老人),當時就對身分證上過多的訊息產生懷疑:到底這些訊息是給誰看的?在科技如此發達的年代,真的需要且有權利看到這些訊息的人/單位難道沒有手段進入系統查看,必須看到卡片上的字嗎?這個事件的後續發展是,打劫我的人並沒有上門找我,而是警察來「拜訪」。原因是我被搶後去派出所報案(諷刺的是,我被搶的地方就在派出所前面大概不到一百公尺的地方),警察在我填完報案單後將我帶進一個小房間內,六個警察(男)圍著我一個人(女)輪流說服我將「搶劫」改成「偷竊」,我堅持了半小時後(此時距離我被搶已經過了三小時,差不多晚上12點)投降,重新寫了報案單,把我在騎腳踏車的時候兩名摩托車騎士搶劫我的包包,改成:我的腳踏車停在路邊,包包放在籃子裡被偷。

幾天之後,等我冷靜下來回頭檢視發生的一切,再加上後來發現我銀行戶頭的錢被提光了(因為身分證上有生日,小時候媽媽給我開的郵局戶頭就是用生日做密碼,我從來沒去改過,因為一直努力存錢,從來沒有提錢出來,就沒想過密碼需要改),我去找該派出所的所屬分局投訴,接受我投訴的警察看著我的眼睛說他一定會處理,其實我以為這件事情會被壓下來,但是不知道為什麼那個警察的態度讓我相信了他,我就回家了。

幾個月後,我忙於申請留學工作,幾乎已經忘了這件事情,有一天晚上只有我在家,剛好那天我奶奶去我姑姑家,一名約莫五十歲穿著制服的警察敲門,說有話要和我說,要我讓他進去。我感覺很奇怪,為什麼警察會在這個時間來我家(我的妄念是也許他抓到了搶匪,趕來通知我)。我要求看證件,他冷笑一聲,然後翻出他的證件給我。我開門讓他進來的時候,他很不屑的說「如果是假的你看得出來嗎?」。這個時候我明白了他來者不善,但是我已經讓他進來了,心中挺後悔的,只能移動到座機旁邊坐下。他直接問我是不是去分局投訴他們,我裝傻,不過他不理我,在我家客廳狠狠斥責了我,說像我這樣的死大學生根本不知道當警察有多辛苦、社會有多險惡云云,提到因為我的投訴,他們受到了懲戒,有好幾個人被降職或調走。我當時內心一方面很生氣,很想反駁,明明錯不在我,而且估計分局會處理他們也是因為派出所吃案不是第一次,我不過是最後一根稻草。但是我內心的恐懼佔了上風,我很怕萬一刺激了他,他現在一槍把我斃了(他有帶著配槍),我只能坐在那裡像是小學生一樣被他罵。後來估計是他罵夠了、發洩完了,他起身準備離去,我當時鬆了一口氣。就在他臨走前,他轉身對我說了一句話,我至今都不會忘記,他說「你不要忘了,我知道你住在哪裏,家裡有幾個人」,我當場呆在原地,背脊發涼。他看到我怕了之後,就滿意地走了。

在這一切沒發生之前,我也不會覺得有其他人知道我住哪裡有什麼問題,隱私權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在這一次事件後,我看待世界的方式徹底改變了,我不再依賴經驗去理解事情,而是運用邏輯推理、同理心以及尋求正確和真實的訊息來判斷。我很幸運,在毫髮無傷且只是以繳了二十年的存款為學費的代價就學到了寶貴的人生經驗。

2. 默蒼離,回應《「媽媽快跑」:中國離婚夫妻的孩子爭奪戰》

對評論區的戾氣感到不適,想寫一些分析。

第一,男方視角當然重要。但正如「有沒有看到女性家暴男性?」的問題,答案當然是有,缺眾所周知並非主流。如果對我用眾所周知感到不夠有說服力,除了作者給出的間接數據以外,還有兩個點。其一為中國法院給出未滿兩歲撫養權歸母親的內在邏輯,這個邏輯跟世界主流對兒童保護的觀點是相同的;其二為中國普遍存在的男性霸權問題,各位讀者應該不會自打嘴巴說這是沒有的事吧?基於以上兩點,我們現在面對的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受害者與加害者情境,不是什麼平等的兩方各自主張自己的權利。「男方視角的呈現」有必要,但每看到一次受害者的講述都要做此評論的人,我建議各位反思下自己的底層邏輯是什麼。

第二,據此苛責中國司法的謬誤。我並非中國法律的專家,對法律執行的細節也並不清楚,僅就本文的敘述來談。我覺得中國的司法體系不僅不應該被責怪,相反還應該被稱讚。因為執法者的立場與一般人的標準不同,我在第一段文字中所批判的那種中立態度,反而是司法體系所需要堅守的。並且中國已經做到了平衡由此產生的衝突,包括:未滿兩周歲兒童撫養權歸母親,尊重八周歲以上的兒童的自主選擇,甚至是法院即警察嚴守人不是物品不能強制執行的準則。我試問,各位可曾見過在這種「清官難斷家務事」類問題上平衡得更好的司法體係?

第三,問題在中國的社會照顧體系。作者並未涉及這一問題,但其實為何中國的司法系統本身是做得好的,卻讓這類事情很難有好的結果的原因,主要在中國並不成熟的社會照顧體系上。年齡不大的孩子很容易受到來自環境的壓力,所謂讓TA沒有後顧之憂表達意見的環境,不是法官跟TA單獨呆在一個房間裡就可以的,通常的做法是讓TA脫離雙方的控制一段時間,再詢問會較為真實。真的要說中國社會的問題,其實在這裡,可若據此將中國罵得體無完膚,豈不又顯然是一種高高在上的傲慢?

最後,給作者提一點小建議。在行文時,偶爾會出現在將母親們相似的處境簡述並條目式羅列的寫作方式,這種筆法的好處是可以讓一些人感受到遇到問題的並非個體,但此舉打破了敘述的完整性,而且我認為,讓讀者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深入描繪的幾個例子便以足夠能令人反思。至少我看完文章,在意識到普遍存在母親在爭奪撫養權中的弱勢外,也並不一味覺得所有文中的母親都在做完全正確的事情。

3. 鹹魚姬,回應《二十大前防疫收緊,基層衛生官員自述:現在不是想控制疫情,是想控制人》

認識一些在牆內社區和基層單位工作的人,情況跟文中說的十分一致,本質還是楚王好細腰。

補充一點,現在牆內的防疫政策走向是外鬆內緊,外鬆直白點來說就是假裝能正常生活工作,內緊是一旦發現病例就採取更嚴格的措施,例如二十大前各地政策明面上沒有太大變化,實際操作上是加碼升級,先把人送進集中隔離點再說,因爲在集中隔離點陽性就不算社會面新增病例。再例如,現在很多城市很少會說進行全員核酸檢測,但檢測覈算的密度和頻率反而比以往更大了,還有內部會給基層下達核酸檢測數量,就跟銀行開卡KPI一樣,達不到數量就繼續做,這實際上就是一種全員核酸檢測。這種外松內緊的政策,最先壓垮的自然就是基層。

4. akidsuki,回應《二十大前防疫收緊,基層衛生官員自述:現在不是想控制疫情,是想控制人》

喚醒老一輩的服從意識這點放在中國語境,確實有一定根據。帶來天翻地覆的改革開放成為意識的分水流,重視經濟多於意識形態的人更能接受與世界防疫大勢融合,相信這樣的人也佔青壯年的大多數。

問題是參與防疫政策制訂的主要決策層,可能已經不是當年主導改革開放的人或他們意志的繼承者。最近出台的政策屢屢倒退,政治先行的意味濃厚,會歡迎這樣被嚴管的往往是被嚴管過的人,畢竟他們當真相信國家出手在中國是治好萬病的唯一法則。

可是,即便現在是由重視經濟、相信改革開放成果、樂意向世界開放的人擔當領導層,在擁有全世界最便捷的管治機器及最易控制的人民的情況下,肯定也不會讓此刻的中國人過真正的好日子。

5. 夜雪深狐,回應《二十大前防疫收緊,基層衛生官員自述:現在不是想控制疫情,是想控制人》

基層確實累,扯一個不相干的話題:八月份,我們這邊迎接創城檢查。一個在教育局工作的朋友被安排作志願者,騰不出時間,找我頂替。那一天,我代替他幹的活就是:在一個小區不停的來回走動,撿垃圾,入戶宣傳。只要創城沒結束,他們就得這麼一直幹下去。。。期間問他的一些同事,說這一個多月了,他們基本上沒有雙休,除了迎接創城,之前防汛等等,都要他們取消雙休。。。而且這種週末加班是無償性的。。。。

6. K_Ku,回應《在旅客清零的日子,他們在水貨區、旅遊區開店,重新耕作「香港特色」》

在香港,甚至世界不同角落都仍有人以自己的方式為「香港」這個社會,名字和內裏的文化而堅持。無論是留低或離開,都有裝備自己、裝備社會的方式,有人創立本土品牌新興商店、有人堅守崗位,局限中尋找最大空間,亦有人在外地保留香港文化。每每有人以「香港已死」、「法治以死」、「XX已死」來形容現在的香港,在新聞標題下話「香港就係咁㗎啦」,某程度上都係扼殺這班人的努力和否定他們的成果。

但願留下來的人能如哈維爾所說,在平行政體,獨立於現在殘酷苛刻政體下的空間保持自我,發展文化;而在外地的人,亦勿忘香港發生的事,增值自己,承傳香港。

7. 西川,回應《關於死亡(和生命),你我想問而沒有開口問的事》

那個比喻可以有很多解讀:單就生命而言,耶穌象徵入世,老子象徵出世。耶穌選擇為世人贖罪,他的生命意義就是建基於外在世界,但於他個人而言是無益的。面對釘十字架的極端痛苦,連耶穌也不禁質問上帝為何離棄他,質疑這一切是否真有意義。經歷過布拉格之春或2019年香港,很多人都釘過了十字架。老子就是這一切的反面(或結果):體悟到外在的世界盡皆虛無,一切終必回歸個體,而個體就連怎樣活著或死亡,都是無能為力的。前面提到出軌也大概離不開這個辯證:忠貞是入世(他者/價值觀高於個體),出軌是出世(個體高於他者/價值觀)。現實世界裡,絕大多數人都在兩邊掙扎徘徊。

8. Deadone,回應《早報:馬斯克突然轉態同意原收購協議,Twitter股價飆升22%》

@端小編

作爲物理學出身出來說一句:量子計算機、量子加密通信只是「量子信息」這一物理學子領域中量子力學的應用,這個子領域確實是近些年才投入應用的前沿領域,但文中的說法好像量子力學本身的應用就侷限於於量子信息這個遠離普通人生活的前沿子領域,似乎不妥。

實際上量子力學作爲上個世紀初期創立的當代物理學的基礎理論之一,早就獲得了極爲廣泛的應用:比如當代普通計算機的芯片所依賴的半導體技術就建立在量子力學之上;再比如說醫學上的「正子斷層造影」就是利用反物質來觀測癌症病竈等,而反物質當然也是通過量子理論來理解和計算的。應用量子力學的技術早已在我們的生產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廣泛存在了。

我說的不妥指的是報道的最後一句:「如今,量子力學已取得廣泛應用,包括量子計算機、量子網絡和量子加密通訊等。」

這一句大概是翻譯自諾貝爾獎官網的新聞稿中這兩句吧:「The ineffable effects of quantum mechanics are starting to find applications. There is now a large field of research that includes quantum computers, quantum networks and secure quantum encrypted communication.」 但這個原文明顯的不是在泛指量子力學本身的應用,而是特指量子力學中的某些「ineffable effects(難以言說的效應)」的應用——而這兩句的上下文說得很清楚,這一「難以言說的效應」指的就是「糾纏(entanglement)」。

科技報道對於非專業編輯可能確實有一些難度。但還是希望端在翻譯作簡報的時候儘可能先讀懂原報道再做出忠於原報道的翻譯,以免誤導讀者。如果讀不太懂、不知道怎麼翻譯的地方可以諮詢一下相關專業的華人——像是量子通信這塊中國(特別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如今處於世界領先水平,上網一搜就能找到相關實驗室和研究者……

9. Cromah,回應圓桌話題《展現性別暴力還是剝削逝者,你怎麼看電影《金發夢露》對夢露的形象刻畫?》

沒看也不想看。如果這部戲明確提到了主角是夢露,但劇情裏加入了很多臆想的成份,我個人感覺是非常惡劣的。如果打擦邊球,沒有明確提到夢露,但各種造型背景都非常像,然後加入各種抑鬱情節,是想要說明:這樣的痛苦生活,對於金發美女來說是有代表性的嗎?

不是說不能拍情色,但要分清是幻是真,不喜歡這樣虛構真實人物。 有點明擺着欺負夢露,她自己不能辯白了,也沒有後人來打名譽官司,所以作者什麼都敢寫吧。

說到這裏,2011年有個不太知名的半紀錄片電影 My week with Marilyn 我很喜歡。主演演得挺好。

10. 林壑,回應圓桌話題《最高法院裁決所有婦女皆有墮胎權,印度女性離真正的解放還有多遠?》

之前學憲法學的時候有看過一些案例也有聽教授提到,印度的法庭一直都挺progressive的,在釋法方面也非常主動(甚至被一些人認爲過於主動,不太符合三權分立原則),可惜在整個社會面前力量還是太小了。無論如何還是恭喜。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目前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