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深度

在旅客清零的日子,他們在水貨區、旅遊區開店,重新耕作「香港特色」

「過往10年,你覺得代表香港的是甚麼?」

「上水貨舖」於2020年10月開業,位於新界北區上水石湖墟新康街,由90後的羅庭輝創辦。

「上水貨舖」於2020年10月開業,位於新界北區上水石湖墟新康街,由90後的羅庭輝創辦。攝:林振東/端傳媒

特約撰稿人 鄭淑華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22-10-04

#水貨#本地消費#COVID-19#旅遊業#香港製造

羅庭輝的雜貨店面積約700呎,售賣過百種香港本地雜貨——門口右邊的鐵架,放了本地蔬菜;食材旁邊書架上,擺放抗日老兵的歷史書和廣東話文學期刊;店舖中間的兩個組合櫃,放置各種醬料、明信片、香水、護膚品、啤酒......

雜貨店位於新界北區上水石湖墟新康街,於2020年10月開業。新康街,俗稱水貨街,曾是中港矛盾其中一個象徵。疫後兩年多,這裏變了個樣子,從前做中港水貨客生意的藥房、藥行(藥妝店)陸續倒閉。水貨產業鏈在疫情時期衰落,成了羅庭輝在這裏自立門戶的契機,主打做本地人生意。

雜貨店取名「上水貨舖」,揶揄上水變成水貨採購集中地。這家店的前身,也是服務水貨客為主。「我們趕走了一些我們不想要的東西後,要放甚麼進來?」開業前,羅庭輝這樣問自己。

這兩年間,不少創業者進駐水貨區、旅遊區,開宗名義做本地人生意,也有商場在疫下轉型,改為主攻本地客。他們以香港製造為賣點,重新耕作香港特色,重塑香港價值。

趁市道低迷,乘勢推香港特色

9月的一個下午,上水新康街和旁邊的新功街,安靜得聽得到雀鳥叫聲,「上水貨舖」迎來了一些長輩光顧、聊天。

「起碼有個選擇,不用每次都買中國大陸的貨品,或者不知哪裏來的東西。」60歲的關太,每星期都到「上水貨舖」一、兩次,專門買本地菜、果仁醬和調味料。關太曾在北區當過農夫種過菜,「對香港本地人種的有信心。」

已退休的李太每次來到,都挑新貨品來試試,這次她買腐乳味(豆腐乳)餃子,「每間超市賣的東西都差不多,都是那些固有品牌,但這裏賣的就不一樣。」以前,她會避免到新康街購物,水貨貨物堆在街上,她進不了店,「但現在就可以。」

時間回到2003年,沙士後,「一簽多行」政策帶動自由行訪港,加上中國大陸的食安和冒牌貨問題,間接令中港兩地的水貨產業鏈蓬勃起來。

疫情爆發以來,上水石湖墟過往依賴水貨客賺錢的商店已陸續倒閉。
疫情爆發以來,上水石湖墟過往依賴水貨客賺錢的商店已陸續倒閉。攝:林振東/端傳媒

那時,與羅湖口岸一站之隔的上水人頭湧湧,水貨客拉着手推車,大手搶購奶粉、美妝和藥物等。分拆貨物後,他們用螞蟻搬家方式,經陸路把貨物運往大陸轉售圖利。

滿街的人潮和貨品阻礙居民出入,加上分拆貨物時遺下大量垃圾,引起衞生問題。部分基本民生貨短缺,價錢上升,店舖貨品種類也為了迎合水貨客而變得單一。上水居民不滿生活被滋擾,遂發起「光復」示威行動,往後幾年,行動更伸延至新界屯門、元朗等邊境地區。去到2019年反修例運動前期,仍有大型「光復上水」的反水貨客示威。

時至2020年初,疫情爆發,封關後旅客清零,過往依賴水貨客賺錢的商店陸續倒閉。現在,新康街兩旁至少20個舖位鐵閘緊鎖或已丟空,貼滿招租廣告。一街之隔的新功街20個舖位逾半已落閘,當中8間仍掛着美妝或藥房招牌。

疫情前,這裏的月租高達30萬港元,羅庭輝現在僅用5萬元的價錢,就租下舖位。

90後羅庭輝曾在台灣留學,當地小店的文創和設計,滲出一種濃烈的Made in Taiwan氣息,讓他想到,香港在發展主義下正失去手工製作的土壤。

他於2014年返港,當過立法會前議員黃毓民的助理,也曾創辦補習社和管理旅館。2019年底,他參選元朗區區議會,四出拜訪從事「香港製造」的廠商,希望當選後可協助他們經營。惟最後他以兩票之差落敗,申請選舉呈請成功卻無法重選。

既然已建立人脈,他嘗試用另一個方式重塑上水面貌,「我找回廠商,說全部貨品擺放在我這裏賣。」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